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作文能力
洪亮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模式:教师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估。这种教法的最大缺点是剥夺了学生作文的自主性,常常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初中生这一作文现状,我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即在以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为目的的思想指导下,初步摸索出“准备—指导—练习—赏析—修改”的“五步优化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优化作文准备工作。许多教师忽视作文教学的课前准备,常常是临阵磨枪,学生也是敷衍作文。我重视并优化作文准备这一环节,把作文的要求提前告诉学生,并按照下列几个步骤准备作文教学:第一,熟悉理解作文的要求。人教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每单元的“写作”指导,文字浅显明白,学生一般都能看懂。第二,让学生根据要求准备写作素材。写作素材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材料,即让学生广泛阅读自己手中的各类资料,从中吸取对作文有益的东西,如诗歌、名言、事例等等;另一种是感性材料,即学生亲自体验或观察时获得的材料,比如,按照人教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写人”作文要求,让学生去观察家中的亲人,观察老师、同学……发掘感人的材料。第三,构思作文的写法,就是如何把各种材料合理地组织起来写成作文。建议学生在探索材料构成方法上可模仿,可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二、优化作文指导形式。在作文指导上,通常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教学生怎样写,学生则亦步亦趋地按教法写。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改变这种做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敞开思路写,大胆地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说出自己的构思,互相取长补短。在组织学生交流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大脑中已经储存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写作,并引导学生学习或借鉴本单元所学课文的写法,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作文的创新思路。在交流的形式上,我提倡畅所欲言,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相互补充讲,还可以就某一写法进行专题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展开交流,不仅活跃了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状态从一个顿悟发展到另一个顿悟,而且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优化作文练习方式。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科研工作愈显重要,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要求,我改变了过去每单元只写一篇作文,每篇作文只写一个题目、每个作文题目都出自教材、每篇作文都必须写在作文本上的机械做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优化作文训练方式,巧妙地增加课外练习量,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我在“训练”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1.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相结合。例如在教学郑振铎的《猫》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某个片段,当场口头描述自家的猫或其他宠物的特征,说说其一两件有趣的事。在讲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后,我也让学生说说身边学雷锋的好人好事。2.片段练习与课外笔记相结合。除了让学生把作文写在作文本上外,一些与阅读课文联系比较密切的片段练习我也会让学生写在读书笔记本上;遇到偶然发生的事也可进行作文练习,没有列入作文教学计划中的写作任务,就让学生写在日记本上。3.多题多篇练习与多种多样练习相结合。同一作文要求可以列多个题目,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作文题目;对同一个训练要求,如果一次性写不成功,就让学生继续尝试写多篇作文,直到达到训练要求为止;在训练方式上采取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除通常的据题作文外,我还让学生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续写等多种方式练习作文,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四、優化作文赏析方法。学生作文一结束我就抽样或让学生毛遂自荐,选择作文赏析。采用小作者自己读,大家共同赏析的方法。在赏析的教学环节中,我注意“赏析”的多样性。 “赏析”的作文多样:有优生作文,有后进生作文;“赏析”的主体多样:有自评,有同学评,有教师评;“赏析”的角度多样:从文体的角度赏析,从结构的角度赏析,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从小作者写作的特点赏析等,促进了全体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五、优化作文修改流程。将作文的批改由教师包办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改。即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着重传授批改的方法。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各种批改的符号,并作出批改示范。在学生掌握了批改的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修改,同学相互评改,而后我再全面点评,既点评作文,又点评同学的评语。在充分肯定学生作文及其评改的基础上,标出学生的疏漏之处,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最终小作者再综合多轮次的点评和修改建议再次修改定稿,使全体学生在互改互评互鉴中进一步提高作文能力。
多年来,通过以上五步优化作文教学,我所教学生的作文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许多学生都能在期末考试作文中得高分,甚至满分。还有部分学生成为学校文学社的主要成员、校刊的主要撰稿人、各类作文竞赛的获奖者、各类报刊文章的作者,获得了学校领导﹑同事、家长们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