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徐露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而不能常年陪伴在身边的,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留守儿童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 ;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由于他们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他人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恶作剧”等,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教育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
(二)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不再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人心理交流,不良心理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由于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产生相互信任的亲情关系,导致孩子和父母短暂的相聚却无法有效的交流,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三)道德品行不端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隔代教育的漏洞,导致留守孩子养成不好的心理想法,如果没有人正确引导,会导致孩子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甚至出现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健康成長。
(四)行为习惯较差
留守儿童多数是托养或寄养在老人或亲戚家,缺少父母关爱易导致心理缺陷。由于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老人的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不换衣服;有的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教、自我放纵。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入手,合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应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应当鼓励留守儿童多与父母、亲友交流,着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正确心理。一是家长和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疏导,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其不良的情绪问题,培养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社会,努力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重建自信心,克服不信任、自卑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二是从体育锻炼入手,加强留守儿童意志力的培养。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挫折,敢于挑战困难,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源泉之一,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可以使留守儿童的烦劳心理得到舒缓。
(二)建立融洽的父子母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三)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教师应该用真诚的去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行为习惯不好,自卑心理较重,如果教师和家长采取极端和不当的方式批评他们,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家中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当更多的从侧面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行为和习惯的危害,让留守儿童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
(四)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投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努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参与、共同管理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认真开展留守儿童摸底调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提高留守儿童参与度,进行正面引导。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大家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使留守儿童也能成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吴思娜,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科学出版社出版.
[2] 刘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 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