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新视角
姜锋
课外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课外阅读的源头
学生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读什么。我认为老师的立足点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喜欢刺激的活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几代人喜爱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了;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畅销全国了。
2.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
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学生学好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
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才能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使学生的心扉敞亮,才能成为经典。
二、课外阅读的方式
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1.开放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开展的读书活动。
开放的阅读方式,除了在看与不看方面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以适当地调整。
2.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
课外阅读并不排斥学生阅读后的表现,如果他们有兴趣的话,老师可以让他们写一写读后感,做一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写剧本,根据剧本开展表演活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教育的空间,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有两条最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这种强制的结果是学生的习惯养成;二是暗示,这种暗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习惯,还能让学生对暗示他的人产生亲近感。
我在班内推行了利用午间20分钟阅读课外书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不错。学生的课外知识长进了,阅读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三、课外阅读的氛围
要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有一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鉴。
班级读书会。老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好书,然后约定一个时间,学生、老师、家长一起讨论作品。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在班上展出学生的读后感。
挑战性阅读。老师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挑战自我,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填补知识或经验的空白的,阅读活动也就因此而开展了。
影视主题活动。老师利用影视作品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现在,很多名著都被搬上荧屏了,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学生都特别喜爱。看电影、电视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效果会更好。
专题辩论。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孙悟空和哈利·波特,谁的本领大”这样的专题辩论活动,通过一次活动,学生便可以读两本名著,何乐而不为?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尝试双语对照阅读,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哪一种都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去感受语言美,没准能出奇效。
此外,学生喜欢玩儿游戏,老师可以利用游戏创设课外阅读氛围。当然,这样的游戏活动要多设奖项。学生捧着“成果”回家,得到家长的赞扬,他们的阅读兴趣会更高,会更积极地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