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冲击下地市级都市报的革新

方吉杰
【摘 要】面临挑战也意味着面临机遇,尽管在新媒体及市场需求的冲击下国内有些纸媒开始停刊,但更多的则是刺激传统媒体伸出触角,尝试改革创新。以皖西日报社下属的地市级都市报《大别山晨刊》为例,近些年来,《大别山晨刊》一直在利用网站、微博、手机应用等全媒体的“大”和社区新闻板块的“小”尝试创新,打破纸媒“有用性”局限,增强读者与报纸的互动,努力进行纸媒革新。
【关键词】新媒体 都市报 革新
有人说,对于新闻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报纸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随着新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极大冲击。2014年1月1日,创刊14年的上海《新闻晚报》停刊,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纸媒的冬天真的来临了吗?其实不然,面临挑战也意味着面临机遇,尽管在新媒体及市场需求的冲击下国内有些媒体开始停刊,但更多的则是刺激传统媒体伸出触角,尝试改革创新。
在这些勇于吃螃蟹的纸媒中,都市快报、南方都市报、南京晨报等算是佼佼者,它们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增强受众对媒体的黏性,比如创办自己的网站加强报网互动,建立自己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尝试运用二维码推出全媒体报纸等等,他们用事实告诉公众,新媒体不仅没有给纸媒带来冬天,反而成为轰隆隆的春雷,催促着纸媒新春天的到来。
有了尝新者的成功,追随者便紧跟其后,如今,不少地市级都市报也在学习、模仿乃至创新,以求走出自己的纸媒革新之路。以皖西日报社下属的地市级都市报《大别山晨刊》为例,近些年来,《大别山晨刊》一直在利用网站、微博、手机应用等全媒体的“大”和社区新闻板块的“小”尝试创新,打破纸媒“有用性”局限,增强读者与报纸的互动。
在各个地市级报纸纷纷开设自己的新闻网站时,皖西日报社也开设了自己的新闻网站——六安网(大别山在线),其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多,微博、移动APP应用也成为新闻业界可以利用的新型传播媒介。2011年底,皖西日报社开始打造全媒体记者队伍,并以六安网为依托,开设了六安即时看,第一现场等全媒体栏目,此后还开设了同名微博、掌上六安、微信等一系列全媒体应用。这些全媒体应用的尝试增加了受众的数量,也增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从2012年底开始,皖西日报社利用微博及时发布关于六安的政务信息和实用资讯。微博作为最具大众化和最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之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和网络问政平台。此外,《大别山晨刊》还在报纸上开设每周一至两次的专门微博版面,以达到和读者之间的报网互动。2014年“掌上六安”移动新媒体上线,这是针对智能手机读者群专门推出的移动数字报,读者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直接下载注册。
全媒体的尝试是《大别山晨刊》往“大”的方面创新,社区版面的开辟则是往“小”的方面尝试。2014年,《大别山晨刊》开始尝试开辟社区版面,立足全市范围,采访部每位记者“承包”至少两个社区,与自己“承包”的社区形成固定联系,一方面为版面提供新闻,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版面上设立“听民声 进社区”、“暖心事”、“烦心事”、“街道传真”等栏目。
通过《大别山晨刊》在报纸上的革新尝试,也能看到地市级报纸在革新路上显出的局限性,全媒体虽然“全”却不精,网站、微博、微信等形成的影响力尚有限,形成气候不够,需要激发读者的互动积极性。社区新闻在报道上往往程式化,仍未跳出以往报道模式的藩篱,由于是新的尝试,在稿件内容上不能完全紧扣社区,同都市报稿件区别开来,社区气质尚不明显。究其原因,不管是尝试全媒体还是开辟社区新闻,都需要有力的采编队伍做支撑,信息量的新、快、大才能满足当前受众速阅读、浅阅读的需求。此外,采编队伍需要与时俱进的自觉性与自悟性,采编人员自身需开拓眼界,不断学习,跟上现代新闻报道风格的步伐。社区新闻的“小”可以和全媒体的“大”有机结合,突破纸媒“有用性”局限,立足本地、做本地人的资讯供应,并从消息提供转型为消息提供,消息服务,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从而达到纸媒改革创新的目的,以新姿态迎接新闻界的“拐点”。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中少总社推出黑鹤原生态系列动

    2017年1月13日上午,中國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携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黑鹤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推出了《儿童文学》典

  • 关于网络“脱口秀”节目未来发展

    马瑜泽<br />
    <br />
    摘 要 “脱口秀”作为当下流行的文艺创作节目,在丰富节目类型、娱乐大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网络综艺“脱口秀”

  • 中文传媒2016年度新闻及年度好

    2017年1月12日上午,中文天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文传媒)在北京举行“2016年度新闻、年度好书发布会”。中国版协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