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张蕾蕾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从主观方面来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择业心理等成为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研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成才观功利化
成才与就业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动力和目的。当前,尽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现实,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职业的“含金量”。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特点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及自身的长远发展;或者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这种就业观、成才观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方面,导致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在经济发达地区“扎堆”就业难;另一方面,导致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单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而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二)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淡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淡漠甚至遗弃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之风悄然滋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在就业过程中,这种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的淡化表现为:一是就业取向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轻社会价值的实现,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他们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有的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二是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信用危机”,部分大学生在制作应聘资料时弄虚作假,如将学习成绩任意拔高,各种荣誉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随意拷贝,学生干部履历虚假填写等等。还有部分大学生不严肃对待签约行为,随意毁约,不履行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三是缺乏职业道德修养。目前,在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素质和技能,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但现在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又害怕吃苦,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精神。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化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较大,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既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一是缺乏自信。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在求职面试的“自我推销”时,缺乏自信,没有主见,丧失了许多选择和竞争的机会,或者由于几次择业的不成功而陷入自卑、自怨和自艾的心理误区。二是求稳求全。由于考虑到职业选择对未来人生和工作的重要性,毕业生往往在择业时会慎重考虑。但若慎重过头,缺乏风险承受力,期望十全十美或一切如愿,势必会出现对未来职业利弊的权衡过于挑剔的心理,由此导致就业时缺乏果断性。三是盲目攀比。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当主观上认为不如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最终常常是错过了成功求职应聘的机会。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精神、智能、心理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一)高校辅导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一旦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表现出为实现目标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毅力。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把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许多大学生缺乏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通过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高校辅导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提供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反映在就业过程中更改学业成绩,获奖证书造假,随意违约,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随意跳槽,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给用人单位造成很大损失。这些行为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公众形象。高校辅导员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现象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为他人做出表率。
(三)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两大部分。其中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是指那些除了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主要由情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六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具体要素。就业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个体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体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利适应职业的心理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与挑战,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自立自强、耐挫性高、善于调节情绪等人格特征,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高校通过辅导员专项辅导这一主渠道,以及运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多种载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利于帮助激发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不竭的灵感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不但要有知识技能,还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要。高校辅导员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境界,可以有效地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催生出人的创造灵感,为人们的创造活动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端正人的社会态度,启发人的思想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人们不断地去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五)高校辅导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高校辅导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使人们的思维从相对狭隘的视野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从事物的整体,从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而全面地研究问题。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反映,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激发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促使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结 语
众所周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校辅导员可以帮助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引导广大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智力因素,又要发展人格因素;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此外,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真正促成学生顺利就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0.
[2]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09-02.
[3]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5-01.
[4]李伟,赵瑛,张建民.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马于强,陈青娇.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6]李卫红.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在大学生就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