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政治形势:秩序之争日趋激烈 中国外交积极进取
陈须隆+苏晓晖
2015年,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大国间战略博弈加剧,地区局势中不确定因素增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国际格局加速重构,
秩序之争更加激烈
一、中美俄战略三角强化,大国关系依据利益加速重构
美国以军事、经济手段力推“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全面推进开放合作战略,俄罗斯通过战略反击“重回世界舞台中央”。以上三国战略调整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中俄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庆祝和纪念活动,在战略上相互借力给力。美国对中国崛起保持警惕,对俄保持战略压力。中美俄战略三角日趋强化,大国关系依据利益加速重构。
二、全球治理格局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加速重构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划了未来15年各国发展的指导原则、路径和目标。亚投行协定签署并运营,完善了现有国际金融机制。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始运作,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工作持续推进。这些新兴机制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有助于提升新兴国家的国际金融话语权,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此项协议被誉为减少气候变化风险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转折点”。
三、亚太战略格局加速重构
出于战略与政治考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基本协议仓促达成,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支柱。日本强行修改安保法案,为自卫队海外行动扫除障碍,迈出该国“军事正常化”关键步伐。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缅甸大选,或产生“民主化”外溢效应。东盟共同体宣告建成,促使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中国与其建立更为深入密切的合作关系。中日关系呈现回暖,中日韩首脑会谈重启。
四、美国紧抓新一轮国际规则制定权
美国同时打造多种机制。奥巴马政府加大力度推动TPP进程,同时打造“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TTIP)、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ISA)。TPP基本协议已经达成,其成员国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TTIP一旦达成,将成为史上最大自由贸易协定。TISA参加国占全球服务贸易的70%。美国以“乘风破浪”之势推动经贸合作协定,固然有推动双边贸易、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些协议更重要的影响在于,西方国家将借此进行全球经济再布局,以期达成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货物与服务贸易新规则,同时借此迟滞、分化新兴经济体,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贸格局。另外,美国主导的贸易安排明显具有排斥中国的性质。美国宣称中国不符合TPP协定所谓的“高标准”,对“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公开抵制。经济合作战略化、贸易政策政治化趋势明显。
美国担心中国挑战现行国际秩序及美领导地位。美国认为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理念是“另起炉灶”,要与美分庭抗礼。美国国内选战开展之际,“中国威胁”更是被反复炒作。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基于价值观、依赖同盟体系,缺乏包容性,与中国提倡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存在分歧,加剧了亚洲安全的脆弱性。
地区问题缓乱交织
2015年,乌克兰危机等曾引起地缘政治紧张的热点问题趋缓,然而其中仍酝酿不确定因素。欧洲安全困境凸显。美古复交影响拉美国家走向。非洲发展态势向好,但仍面临恐怖主义威胁。
一、乌克兰危机趋缓
2015年2月达成的新明斯克协议成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抓手。欧盟尽管联美压俄,延长对俄制裁措施,但在对俄罗斯态度上与美国有“温差”,反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杀伤性武器。军事上,围绕乌克兰问题已形成“普京行动,北约应对”之势。
二、中东乱局再添变数
“伊斯兰国”展开局部反扑,并在也门、利比亚、阿富汗生根,吸引“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巴塔等极端势力宣示效忠。胡塞武装夺权搅乱也门局势,沙特等国军事干预引发阿拉伯世界第三次分裂,“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等恐怖组织趁机扩张。伊朗核协议达成使伊朗获得战略喘息,利于“什叶派新月地带”扩展,也利于美国低成本维护地区盟友安全,从而确保战略资源继续向亚太转移。俄罗斯大规模武力介入叙利亚战局,重创包括“伊斯兰国”等在内的反政府武装,助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夺回战场主动权,为其存续提供军事、政治支持,并与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组建四国“反恐联盟”,实现俄地缘拓展与“什叶派新月地带”的对接。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未经伊拉克允许派兵越境,造成中东局势复杂性增加。
三、欧洲安全内外交困
法国巴黎暴恐袭击震惊世界,其他欧洲国家也面临袭击风险。非法移民问题发酵,欧盟国家被迫采取措施允许难民入境并加大力度安置难民,欧盟委员会提出接收难民配额方案。但欧盟内部在难民问题上存在诸多棘手难题,分歧严重。希腊债务危机导致疑欧情绪及脱欧、退欧风险上升,给欧元和欧洲一体化前景蒙上阴影。欧洲地缘战略环境恶化。
四、美古复交改变拉美地缘政治生态
美古复交利美掌控“后院”,抵制中俄等增扩影响。古巴首次参加美洲国家峰会,开启“美洲大陆关系新时代”。巴西、委内瑞拉等左翼国家遭遇“执政寒冬”。巴西执政联盟官员卷入石油公司贪腐丑闻,引发抗议示威。委内瑞拉议会选举反对党联盟赢得三分之二多数议席。阿根廷总统选举中右翼政党领袖马克里胜出。拉美政局集体右倾的倾向日益显现。
五、非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安全威胁仍在
非盟峰会通过《非洲2063年发展规划》及其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加速建设一体化新非洲。非盟成员国启动了非洲大陆自贸协议谈判,计划建立超级自贸区。美国、日本、印度等均加大对非洲外交力度。“青年党”、“博科圣地”、“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对非洲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博科圣地”是全世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恐怖组织之一。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决定授权非洲国家成立一支7500人的多国反恐部队。
中国周边形势稳中蕴变
一、中国周边形势总体稳定,合作全面铺开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东南亚、南亚等方向取得“早期收获”,开始向东北亚拓展。中日关系在四点原则共识基础上出现回暖,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增多。中日恢复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继续谈判海空联络机制,管控分歧。日本不放弃发展对华经贸关系。中越借习近平主席访问之机,就妥善处理并解决好双边问题达成共识,两国同意友好协商、管控分歧。同时,分歧并不构成两国进行海上合作的障碍,更不能让争端绑架中越关系大局。海上合作成为中越双方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二、南海问题愈发成为地区与国际焦点
中国南沙岛礁建设遭到“围攻”。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以及东盟峰会、七国集团外长会与峰会均发声指责中国南海施工。南海问题司法化趋势明显。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做出裁决。美国以支持“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为名,力压中国接受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国际仲裁,并以此为名策应其在南海的军事行动。中美较量更为激烈,美国从幕后走向前台。美国军方几番“秀肌肉”。美国“拉森”号军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非法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美国国防部长卡特高调登上在南海附近航行的“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此后又宣称要把“最先进”装备部署在亚太地区来应对南海问题。美国还试图在南海问题上对华形成“合围”之势。美国军方高级官员鼓励日本将空中巡逻范围扩大至南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APEC会议期间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会晤,大谈南海问题。日方做出支持美动用军舰进入中国南海有关岛礁附近水域自由航行、并将研究是否派海上自卫队参与南海巡航的表态。美国加大对澳大利亚施压力度,要求澳加入联合巡航。
三、日本“专守防卫”安保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日本安保政策转变的主要目标是配合美国的地区战略。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笼,允许日本武装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进攻性的角色,并将矛头指向中国,明确“在岛屿防卫中日美共同作战”的分工。修改后的安保法案获得通过,将自卫队后方支援行动范围扩至全球。日本防卫政策中针对中国的色彩加重。在自民党要求下,日本2015年版的《防卫白皮书》增加了“抗议并要求中国停止在东海油气田开发活动”的内容,还首次在白皮书中加入了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照片。日本与菲律宾讨论自卫队使用菲基地事宜,并讨论如何进行防务合作。
四、朝鲜半岛形势总体平稳,出现短时紧张升温
朝鲜在2015年度未进行卫星发射或核试验,但朝韩之间仍有摩擦。“木盒地雷”事件引发“8月危机”,两国发生炮战,并进行军事调动。韩美启动“联合作战体系”。但总体上,朝韩双方具有管控分歧意愿,并通过长时间高级别会谈达成协议,使危机得以化解。
五、中亚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安全形势趋于严峻
2015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大选和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大选均顺利进行。中亚安全形势趋于严峻,“伊斯兰国”影响增大,阿塔威胁上升,各国均严打“三股势力”。美国、日本、印度加大染指中亚,均遍访五国,美国与中亚五国外长会晤的“C5+1”机制出台。
中国外交理论创新与实践并进
一、外交理论创新呈现两大亮点
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的一种选项。中国积极阐释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有其科学性。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已过时。西方实力相对下降,“南升北降”是大势所趋,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趋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中国也强调新型国际关系建立的必要性。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依然突出,多极化进程曲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部分国家迷信同盟关系,将小团体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影响全球与地区局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难以消除,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各国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尚未解决。中国将新型国际关系作为未来各国相处的模式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一种选择。中国多次在双边和多边场合阐述这一理念,并已获得积极回应。
中国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博鳌亚洲论坛和联合国系列峰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主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演讲,全面系统阐述这一主张。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五位一体”: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二、中国外交实践具有大国担当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当今世界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值此重要节点,中国强调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是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坚决反对任何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的行径以及任何篡改历史的图谋。经中国倡议,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了主题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公开辩论会。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宣布中国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并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中国成功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支持其他国家举办二战胜利纪念活动,中国领导人赴俄出席了相关活动。
中国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承诺,中国将继续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同各国一道为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努力。具体举措包括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等。中国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要经济治理平台上呼吁,应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高度重视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功召开。中国宣布“十大合作计划”,并将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领域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中国相继同欧盟、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了本国到2030年的行动目标。中国在巴黎协议谈判进程中积极提出具体案文建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与其他国家部长多次进行交流磋商。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并发表讲话,提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对策,激励各方在谈判进程中凝聚共识。中国提出对会议成果的四点期待,指出当前阻碍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发展的障碍,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起责任,包括履行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义务,使最终成果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同时,中国践行大国责任,宣布将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2015年,国际格局加速重构,秩序之争日趋激烈。中国外交开创新局,全球治理地位彰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视和关注不断增加,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诸多问题的解决也更加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在国际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第一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第二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