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
【摘 要】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形式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线性创新转化为网络创新,离散式创新转化为集成式创新,封闭式创新转化为开放式创新。本文针对创新形式三个方面的转化分析其动因,由此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再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特征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提出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层次结构 创新范式
0 引言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多次在政府报告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创新创业,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对创新领域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科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尤为重要。
1 创新范式的转化及动因
(1)创新范式的三种转化形式。① 从线性创新转化为网络创新。熊彼特(1934)最早提出“线性创新”这一概念,随后的学者们都开始认为创新是按照研发、生产、销售这样的单一路径展开的。直到莫里厄等(1979)提出,技术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依赖技术和市场之间的相互配合,人们才逐渐相信创新与合作的紧密关系。② 从离散创新转化为集成创新。 起初,创新活动是离散的,这不仅体现了创新活动的独立性,同时也说明创新活动是在单个组织内部完成的, 主体与主體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及合作。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创新要素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行就愈加重要。张华胜等人(2002)丰富了集成创新的概念,他们认为,集成创新是创新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要素的集成,以一个系统的形式来实现共同创新。③ 从封闭创新转化为开放创新。传统的技术创新是封闭的,通过内部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创新活动得以展开。20世纪90年代,开放式创新取代了封闭式创新。 Chesbrough(2009)阐述了“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即是在创新体系是开放的前提下,技术创新告别了以前那种简单、线性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元化的反馈机制,这种机制糅合了是科学、技术、生产、需求等诸多要素。
(2)创新范式转换的动因。在这个新时代,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新的变化,而技术经济的革新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前提条件与力量来源。在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技术的革新、知识的分布扩散使得单个主体对于知识、技术以及资源的掌握愈来愈匮乏,从而只能通过寻求产学研政的紧密联系,动员外部力量来补充能量库,以此应对机遇与挑战。
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兴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有序组合,是企业与国家层面上的集合。 随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地纵向深入,以及知识广泛地传播,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经能够实现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快资源的空间积聚效率。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建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生态系统存在于各行各业中。
(2)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创新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积聚,创新主体和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之间进行知识、技术、信息的交流,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业主体一般是由企业、大学、研究院等组织构成,而创新环境则一般由经济、科技、文化等构成。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型企业共同组成研究群落,主要负责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及交付。
(3)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动力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创新主体之间进行的协同演进,通过自我约束、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同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还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知识、信息、物质间的沟通和传递是复杂多变;而稳定性则代表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和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弱,表示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抵御能力弱,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反之,则可以进行快速自我修复。
3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本文尝试给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出三条策略:(1)构建产业的知识平台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是企业竞争的根本要素,因此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之处在于搭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共享平台。由行业协会搭建的、由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所构成、帮助主体进行合作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高校与科研机构负责研究和传播新知识、利用相关的师资力量培养出创新所需的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为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2)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体系。政府可以通过颁布政策等强制性手段实现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创新政策管理体系。政府应当制定科技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台关于创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增大网络连接密度,使不同的政策之间始终保持关联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经费支持,成功引导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节奏。(3)增强科技渗透,培育创新环境。创新文化以一种群体所拥有的、相似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去影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这对创新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要增强科技渗透,全方位地推进科技和创新文化的整合,努力营造出创新主体间能够有效进行知识交流及共享的氛围,为创新活动不断注入创意因子。增强文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加快建设服务平台与创意设计平台,努力提升产业的科技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颜永才.新常态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主创新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5):74-77.
[2] 吕玉辉.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模型与演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25-28.
[3]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4-12.
[4] 冉奥博,刘云.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与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3):53-58.
[5] 张华胜,薛澜.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集成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2(12).
[6] 楼高翔,曾赛星,郑忠良.集成创新的范式演变:从个体创新到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3).
[7] 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软科学,2008,22(11):95-97,102.
[8] 张利飞.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1.
作者简介:潘思静(1994.8.7),女,汉族,籍贯:四川达州,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方向:创业与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