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舞蹈躯干能力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

    杨笑荷

    摘 要:关于国内舞蹈躯干能力训练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本文从基本原理、训练方法、作用意义三个层面,对国内舞蹈躯干能力训练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总结,以期为舞蹈躯干能力训练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舞蹈训练;躯干能力;综述

    0 引言

    在人体的大多数运动中,躯干虽然活动幅度不大,但它却常常作为四肢、头颈肌肉收缩的起点、骨杠杆的支点,也是人体的重心所在。对于舞蹈而言,躯干能力是影响舞蹈形态、动作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如诞生于50年代的中国古典舞,追求“拧、倾、圆、曲”的体态美和“圆、游、变、幻”的动态美,训练中有着大量在拧、倾、回旋体态上的舞姿动作和技术技巧,而躯干是实现上述运动变化的根本。没有良好的腰、腹、背部肌肉能力,难以完成具有民族风格的高难度技术技巧。此外,对于舞蹈创作和表演而言,无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国际标准舞还是街舞,舞者躯干部位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常常会成为影响作品动作质感、艺术美感和舞台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舞蹈界对躯干训练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被誉为“中国现代舞之父”的吴晓邦先生就在其著作《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强调了躯干能力的训练,并把“脊椎的迟缓和硬直”放在“人体基本技术训练”的最前面来练习。[1]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舞蹈事业已走过了70年,在这70年里,舞蹈教育、创作、表演、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的舞蹈工作者们从舞台表演、教学实践、科学理论等各个角度,总结出了关于舞蹈躯干能力训练的经验和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舞蹈中躯干能力基本原理的研究

    对基础科学原理的研究是一切应用型学科研究的基础,但目前在舞蹈领域,针对躯干训练的基本原理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集中在体育舞蹈领域,尤其是国际标准舞方面。由于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竞技性,研究大多借鉴了体育科学中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旨在通过对体育舞蹈专业人士的腰背屈伸肌群力量进行分析或是对体育舞蹈中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差异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定量评价测试手段,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结果均证实了增强躯干肌力在减少损伤、提升动作技术能力方面具有有效作用。

    除体育舞蹈外,也有以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为研究内容的,如杨欧[2]在《舞蹈控制力量训练的研究》一文中,以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的控制动作为例,对盆带肌群和下肢肌群在不同控制动作中的肌肉工作情况进行了研究;鲁慧敏[3]在《中国古典舞者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一文中,主要从躯干肌力和与腰部相关的髋关节周围肌群的肌肉力量、肩部肌肉情况、脊椎形态以及整体体态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者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原因,并且设计了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对舞蹈中躯干能力基本原理的讨论,围绕核心力量、柔韧能力及力量能力展开,有的包含了辅助训练方法的探讨,但缺少科学实验和结果分析。

    2 对舞者躯干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对舞者躯干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具有特定训练功能的舞蹈组合进行训练;另一类是通过舞蹈课堂训练之外的辅助性训练进行训练。

    第一类的研究成果虽少见于报道,但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如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程等,都充分体现了躯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还有研究运用了不同舞种间训练手段的借鉴,以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方法为手段,对体育舞蹈中拉丁舞核心稳定性的理论、技术动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计划。

    另一类的辅助性训练是提升舞者躯干能力的重要方法,90年代以前,传统的辅助训练多通过增强身体中段肌肉力量来实现训练目的。如增强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仰卧举腿”“悬垂举腿”;增强背肌力量的“俯卧起身”“俯卧两头起”;增强腰肌力量的“侧卧起落”;增强综合力量的“俯卧撑”等。2000年之后,身心学中的普拉提、巴特尼夫技法、富兰克林技法、费登奎斯技法、意动法等逐渐受到国内舞蹈界的关注和重视。身心学是一门研究身体现象、探索身体智慧和强调身心合一的学问,是以人体结构、功能、能量、情绪心理分析以及西方动作艺术观点等为基础发展而来的,[4]其技法领域广,练习方法丰富,是帮助舞者提升身体能力的重要辅助性训练方法。以温柔[5]在2009年发表的《舞者的“核心稳定性”及其训练为代表》,相继有学者对身心学在舞蹈训练中有关躯干训练的内容进行了理念及训练意义的探讨。有学者运用身心学技法在提升舞者躯干能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尝试,对芭蕾舞专业学生进行了普拉提核心力量的训练实验,对中国古典舞专业学生进行了古典舞专项核心力量的训练实验和巴特尼夫技法的训练实验,实验结果均证实了该训练手段对提升舞者躯干能力具有有效性。

    3 对舞蹈中躯干能力的作用的研究

    对于舞蹈中躯干能力作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从舞蹈动作形态分析的角度来肯定躯干能力的作用;第二类研究是基于解剖学、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对舞蹈中躯干能力的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第一类研究中,有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身体“中段”的重要性,分析了躯干动作的挺拔与直立、卷缩与弯曲、起伏与扭动在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芭蕾舞等不同舞种、不同代表作品中的含义,并说明了躯干这个身体“中段”的向背、触摸、拍打等体语也都有其原生态意义。[6]还有一些教育实践者围绕躯干动作,尤其是“拧”类动作、技术的形态特点和审美特点,来总结躯干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第二类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对躯干能力作用研究的着眼点又各不相同。有些研究者关注躯干中某一部位或某块肌肉、骨骼的重要作用,如腰腹肌肉力量,骨盆等,其中以腰部训练对提升舞者动作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突出。有些研究者聚焦于躯干某方面能力的探讨,如耐力、稳定性与平衡能力、重心稳定性、控制力、舞蹈的动力性和流动性的关系等。

    由上述可知,对舞蹈中躯干能力作用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可以简单概括为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主观视角借助研究者的个人体验,注重艺术形象的审美性和表意性;客观视角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研讨,能够更好地研究舞蹈中躯干能力的作用,有利于真正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舞蹈躯干能力训练研究的文献虽然比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经验性的描述或总结阶段,运用科学、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仍然是少数,而运用生物力学、生理学等相关科学技术手段的则更少;其次,不同舞种的研究水平不平衡,针对体育舞蹈的研究明显要比其他舞种的研究更符合科学规范,质量也更高。这可能与体育舞蹈专业多在体育院校內开设,受运动科学影响较大有关;第三,对基于人体运动原理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实践层面的发展。

    尽管目前国内舞蹈躯干能力训练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说明了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舞蹈是以人体为载体的运动方式,研究人体和人体的运动,是研究舞蹈的必要命题。首先,舞蹈研究者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往往出现在交叉学科领域。其次,进一步了解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重视如等速技术、影像捕捉、肌电等,增强科技等技术与舞蹈的融合;最后,重视身心学以及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技术,进一步从我国优秀传统身体训练技术中(如太极、武术)探索身体运动的智慧与方法,有利于推进舞蹈训练的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1]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13.

    [2] 杨鸥.舞蹈控制力量训练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4).

    [3] 鲁慧敏.中国古典舞者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9.

    [4] 温柔,张梦珍.舞者身心训练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 温柔.舞者的“核心稳定性”及其训练[J].舞蹈,2009(10):64-66.

    [6] 刘建.躯干动作的原生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02):62-63.

相关文章!
  • 探析电影《王牌保镖》的配乐渲染

    刘明星《王牌保镖》是一部由狮门影业出品,以音乐为亮点点缀的滑稽动作枪战喜剧大片,影片建构了以杜霍维奇为代表的黑恶势力,以及以金凯

  • 关于五线谱首调唱名法教学中的

    张继龙【摘 要】首调唱名法是五线谱的识谱唱法的其中一种,又称可动唱名法,它的唱名在五线谱上根据各调式主音位置而确定,凡大调主音都唱

  • 当代油画的意象文化特征研究

    王舒通摘要:油画意象已经在当代形成了一个大众熟知的汉语词汇,并且已经开始在一些文化语境中使用。这是一个国家用来表达绘画的语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