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叙事民歌多调性研究
王子轩 贺希格图
[摘 要]
科尔沁叙事民歌产生于北元时期,兴盛于清末至民国年间,是在蒙古族民歌史上具有核心地位、世界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形式。科尔沁叙事民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科尔沁草原上产生、传承,这与科尔沁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是分不开的。其中多调性民歌为科尔沁叙事民歌特色之一,此类民歌旋律的转调手法灵活多样,转调的运用使科尔沁叙事民歌旋律色彩产生了强烈对比,赋予了民歌丰富的调性色彩。通过研究民歌旋律的调性转变并对其整理分析,其成果将对现代作曲理论及实践产生指导意义,做到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
[关键词] 科尔沁;叙事民歌;多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2-0133-04
2008年科尔沁叙事民歌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叙事民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科尔沁草原上产生、传承,这与科尔沁草原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不但歌词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它的旋律更是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在一条旋律中完成多次的调性调式转换,不但形成了功能和色彩上的对比,也形成了科尔沁叙事民歌特有的风格。在当代作曲技术中多调性的和声体系已经运用得非常娴熟,但在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调性体系进行分析整理的并不是很完善,笔者通过对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调性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从中构建有效的音乐手法,对如何在一条旋律中完成多种调性的转变进行系统的解答,来掌握科尔沁叙事民歌这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技法。
一、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历史
(一)科尔沁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
“科尔沁”是蒙古语的音译,其汉语意思是“带弓箭筒的人”。成吉思汗将他的弟弟哈萨尔封为部落首领,部落的蒙古族人射箭技术一流,所以“科尔沁”部落也是通过职业来命名的。清朝初期,内蒙古地区开始推行盟旗制,皇太极在科尔沁地区设立哲里木盟,盟下设旗包括科尔沁左翼前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三旗,科尔沁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三旗,郭尔罗斯前旗、后旗两旗,扎赉特旗和杜尔伯特旗共十旗。现如今,原来的哲里木盟已被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市自治区划分开,所以科尔沁地区不是一个稳定的行政区域,而是带有历史部族痕迹的以科尔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地理概念[1]。在科尔沁文化中,科尔沁音乐文化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悠扬的“科尔沁民歌”,热情四溢的科尔沁舞蹈“安代舞”,特有的民族乐器马头琴和四胡,以及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好来宝”,等等。这些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祖国民族音乐的宝藏,我们要不断学习来更好继承和弘扬这些珍贵的民族艺术文化。
(二)科尔沁叙事民歌概述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长期没有创造文字,蒙古人常常把本部落的历史、人物传记、家乡的风景编入民歌,牢牢记在心里,所以民歌便成了蒙古族活的历史[2]。科尔沁叙事民歌,它继承了蒙古族古代叙事民歌、英雄史詩、抒情短调民歌和它同时代的胡仁乌力格尔等艺术形式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集民间叙事文学与民间音乐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歌种,是蒙古族近代音乐标志性体裁[3]。在科尔沁叙事民歌演唱中,蒙古族四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起着重要的作用,浑厚的音色,浓郁的草原韵味,将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草原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一种叙事性的音乐体裁,说与唱的结合就是它的特征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的卓越创作,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唱词有它的结构模式,一般四句或五句
为一段,一首民歌歌词少则几段,多则几十段甚至上百段。唱词有自己的韵律,押韵方式主要是押头韵和尾韵两种,演唱时头韵为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模式,尾韵的押韵一般用实词和虚词,这使得唱词结构对称,更具有韵律美和形式美,同时使歌词变得生动多彩。科尔沁叙事民歌在叙述歌词故事内容时,它的曲调是单一的,这也是科尔沁叙事民歌与“胡仁·乌力格尔”(蒙古族说书)的区别,“胡仁·乌力格尔”它在叙述故事内容时曲调是多样的。科尔沁叙事民歌重复单一的曲调来叙述几段甚至上百段的唱词,这使得民歌的旋律给听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由民间艺人根据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编写而成,大部分以人名和事件来命名,如《额日古勒黛》《白虎哥哥》《杀死图什图业大王》等。几个民间艺人坐在一起,根据身边的人物故事为题,相互交流合作,很快便创作出一首民歌。在叙事民歌的编写、演唱及传播上,说唱艺人“胡尔其”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四处游走长年编撰,传唱民歌,将叙事民歌传播到草原的各个角落。著名的科尔沁叙事民歌《白虎哥哥》,就是蒙古族说唱艺人胡尔其琶杰根据一个爱情故事来编写的。如今许多国内外艺术家被科尔沁叙事民歌吸引,开始专注于对它的研究,同时相关的民歌集也已出版,有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蒙古族民歌一千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科尔沁叙事民歌》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民歌手查干巴拉演唱的民歌》。
二、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多调性
科尔沁叙事民歌结构简单,普遍是两句体和四句体结构类型,多为方整性结构。“起、乘、转、合”是它的旋律进行模式。旋律虽然简单,但抒情、悠扬。旋律线条具有歌唱性,音域宽广,级进音程和跳进音程相结合,形成了波浪式的旋律线。在现代作曲技术中,多调性的和声体系已经是很常用的方式,但对于科尔沁叙事民歌这种单旋律中完成多种调性转变的民族音乐还没有进行分析整理和系统性的解答。在调性发展过程中,如果音列中出现新的因素而导致音列改变的(此时,调号也随之改变),称为转调[4]。科尔沁叙事民歌调式体系属于传统的“五声调式”。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存在很多不同主音不同调式的转调。下面将列举几首典型的科尔沁叙事民歌。
例1:科尔沁叙事民歌《额日古勒黛》
歌词:金杯里斟满了奶酒,双手高擎跪倒父母面前。
女儿我就要出发去巴林旗。报仇雪恨大干一番。
例1《额日古勒黛》讲述了巴林旗王爷带人抢走了巴特尔扎兰的爱马并将巴特尔扎兰打伤,巴特尔扎兰唯一的女儿额日古勒黛看到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仇恨,年轻的额日古勒黛姑娘凭借聪明和勇敢最终抢回骏马并为父亲报仇的故事。整首乐曲为整性结构,旋律风格高亢明亮以跳进为主,四个乐句两乐句为一组,采用下五度的调性转换,由C宫的A羽调式变换到F宫D羽调式,乐曲第一句中没有宫音的出现直到第三小节C、E两音的出现确定调性C宫,第五小节开始出现的D音,也是全曲的骨干音,由D商转换为D羽,引出整首曲子的最高音F,同时确定调性发生了变化转为F宫,这两组乐句每两乐句的结束音A-D,D-G之间都以商、羽为韵,均为纯四度,形成了调式的呼应,色彩的对比。整首乐曲旋律调性转换流畅自由,蒙古族风格浓郁。
例2这首科尔沁叙事民歌《套宁河》讲述的是英雄套宁河即将被杀害,临死之前嘱托兄弟照顾好年迈的母亲的故事。在下五度的调性转换上更是精妙,做出了三次调性转换,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巧妙表达了故事内容及人物内心的色彩。
例2:科尔沁叙事民歌《套宁河》
歌词:咱家后面有十垧农田啊咴,请两位兄弟用心耕种啊咴。
你兄套宁河将被杀害啊咴,请你们照料年迈的母亲。
例2《套宁河》整首曲子共二十小节,五小节为一个乐句,方整性结构,旋律线条波浪式流动,第10小节和第17小节是旋律的两个调性转换的“过渡区”。旋律第一句(1-5)调式音阶C-D-F-G-降B,是降B宫的C商调式,第二句宫音不变调式更替为F羽调式,形成了同宫系统的下五度调式转换,这种变换在科尔沁叙事民歌是非常多见的。经过第10小节“过渡区”,在第11小节降E与G大三度关系的出现确定降E宫音,调式音阶变化为F-G-降B-C-降-E,即旋律转调为降E宫调F商调式,18小节的降A音出现,旋律的调式调性再次改变,转变为降A宫的降B商调式,旋律的多次转调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在民族调式中,羽调式和商调式的音乐表现色彩是暗淡、忧郁的。在例2中一处乐句结尾以羽音结束,三处以商音结束,将故事情节中悲凉的气氛,主题人物内心的悲愤渲染得更加深刻。
例3:科尔沁叙事民歌《陶格陶胡》
歌词:要说陶格陶胡在哪儿出生,嗬咿,图鲁公旗美丽的塔古城,嗬咿。
要说在哪儿集结作战,啊哈嗬咿,高高的索伦山万山从中,嗬咿。
例3《陶格陶胡》讲述了科尔沁英雄陶格陶胡为了人民的生活安定,不顾牺牲率领伙伴们起义的故事。这首民歌是科尔沁叙事民歌里一首典型的转调民歌,整首乐曲为方整性结构,旋律波浪式进行,采取下五度转调,由1、2句的C宫转到3、4句的F宫,调式也进行了下五度的移位G徴转到C徴。在第一句(1-4小节)中调性模糊,无法确定,第五小节C、E大三度的出现,确定宫音。在科尔沁叙事民歌这种现象也较多出现。徴调式音乐色彩较羽调式、商调式色彩明亮,仅次于宫调式。这与曲中英雄豪迈的故事内容相得益彰,体现出民间艺人创作时的智慧,准确把握旋律色彩与歌词内容上的统一。
例4:科尔沁叙事民歌《杀死图什业图大王的歌》
歌词:东方升起的太阳,使得尘埃变清亮。
我们的首领图什业图大王,死期已经来到。
例4《杀死图什业图大王的歌》讲述了科尔沁人民对压迫他们的图什业图大王怀恨在心,日夜期盼将他杀死为广大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的故事。歌曲中四个小节为一乐句,方整性结构,级进音程与跳进音程相结合,构成“波浪式”旋律线。第一乐句为C宫的D商调式,紧随其后第二乐句上五度转调为G宫,构成G宫调式。第三乐句下五度转调回到C宫调式,歌曲最后一乐句再次下五度转调变为F宫的D羽调式。歌曲四个乐句建立在C宫与它的上五度G宫(属调)与下五度F宫(下属调)上。乐句之间连接自由流畅,在功能和色彩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5:科尔沁叙事民歌《贫农》
歌词:我把大草帽,扣在脑门儿上;
我把弥勒佛,藏于沙漠中。
例5《贫农》讲述了一位贫困的蒙古族牧民艰苦的生活状态,因为天气干旱粮食绝收牧民卖掉牛羊,离开家乡去往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生活。这首民歌是科尔沁叙事民歌中较多见的两句体结构,歌曲第一乐句为C宫调的D
商调式,第二乐句上五度转调到G宫调式,形成了主属调之间的转换,在两乐句的调式主音上也形成了主属的音韵。在调性色彩上形成了对比,并在功能连接上形成了统一。短小的两句民歌,包含了科尔沁人民的无限智慧。
例6:科尔沁叙事民歌《捷德尔娜娜》
歌词:针是铁做的呀,心是肉长的呀,
心里面想念你呀,梦里不安常爬起。
例6《捷德尔娜娜》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美丽的捷德尔娜娜姑娘日夜思念自己心爱的人,这首情歌表现出了淳朴、真切,又热烈的情感,生动地刻画了蒙古族姑娘捷德尔娜娜热情爽朗的性格,以及细腻曲折的恋爱心理。整首民歌四个乐句,方整形结构。一、二乐句为重复乐句,旋律完全一致,调性为G宫的A商调式,第三乐句的前两小节(9、10小节)没有出现宫音即构成了过渡区,在第12小节出现的升F构成D与升F大三度,确定调性转为上五度D宫的A徴调式,第四乐句调式转其下五度D宫调式。
例7:科尔沁叙事民歌《乌尤黛》
歌词:想念你呀可不一般,啊嗬咿,乌尤黛嗬咿,
把对你的思念之情,融进了紫檀念珠里,嗬咿。
例7《乌尤黛》讲述了蒙古族小伙子,对美丽的姑娘乌尤黛深深的思念與爱恋。整首民歌结构呈非方整性,结构为4+2+2+3的乐句结构。歌曲第一乐句前三小节因C、E的建立确定为C宫的D商调式,但在第四小节偏音F的出现,形成离调变换为D徴调式,第二乐句(5-6小节)没有明显的宫音所以形成了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乐句(7-8小节)的第一小节确定旋律为C宫的E角调式。第四乐句(9-11小节)第一小节偏音B的出现,旋律再次出现离调变换为A商,紧接着旋律转调变成F宫的D徴调式。短短的几个乐句,包含着丰富的调式调性变换,色彩对比强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内心复杂的心情。
通过对上述七首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调式调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尔沁叙事民歌调性转换中,多以主音的上五度或下五度进行转换,转其属调或下属调,这样上下五度的转调从功能上来看更加和谐流畅,有韵律感,从色彩上来看对比鲜明,而且旋律中转调位置多与歌词中故事情节的转变位置相统一,这使演唱者更能抒发情感表达故事内容。科尔沁叙事民歌调式交替丰富,多在羽调式、徴调式、商调式,这些形成了科尔沁叙事民歌特有的风格。在民间艺人编写民歌时,四胡作为主要辅助乐器,它独特的音响以及艺人们泛音、打音、颤音等演奏技巧的使用也是叙事民歌产生多调性的原因之一。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形成与科尔沁地区的多重文化是分不开的。
结 语
科尔沁叙事民歌承载着科尔沁丰厚的历史文化,它是世代传承的精髓,在当今的民歌改编中,我们要以尊重它的历史性作为前提,保证它的真实性,这样才能保证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生命。对科尔沁叙事民歌多调性的分析,总结其调性调式转换规律,使后人在对科尔沁音乐进行创作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展现科尔沁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风格。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