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难民题材影片评介

    张鹏程

    

    自2016年2月11日起至2月21日止,金熊出没于德国柏林市街头。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而柏林国际电影节更具社会关注性与政治倾向性,适值非洲与中东地区战火纷飞之际,非洲与中东等多个地区的难民大量涌入欧洲,使得难民问题成为焦点的社会与政治问题。[1][2]在这种风云际会的情势之下,难民电影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焦点与热议犹酣的话题,关于难民所拥有的幸福与生存的权利的讨论再次成为本届电影节的媒体焦点。应该说,《兰佩杜萨纪事》作为一部纪录片获得金熊奖(最佳影片奖)的确是柏林电影节破天荒的大事件,屡受诟病的“政治挂帅”再次因难民题材影片的社会政治问题引发媒体热议。

    一、 难民题材影片之一体两面

    (一)天堂与地狱的一体两面

    兰佩杜萨位于非洲大陆与中东地区的百公里海域之外,是非洲与中东地区至欧洲大陆的最近点,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海洋之中的欧洲向非洲大陆与中东地区伸出的“突出部”,这里也因此而成为了非洲与中东地区难民借以登陆欧洲大陆的“天堂跳板”。百公里海域对于大型舰船可谓近在咫尺,然而,对于几乎手无寸铁的移徙者,虽然仅仅百公里的海域,天堂貌似触手可及,但是,腾跃向这块“天堂跳板”的过程对于弄险驾驭“民间航海器材”进行“民间航海行为”的难民而言,这些“民间航海器材”常常会成为一艘艘“移动着的地狱”,这些“移动着的地狱”满载着这些难民的全部梦想,通往他们所向往的天堂的旅程,却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之旅”。对于他们来说,与天堂最近的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西方世界这一天堂,距离他们最近的反而是时刻威胁着他们生命安全的海上地狱。

    (二)导演身份与其作品中难民情结的一体两面

    从《兰佩杜萨纪事》的影像中,我们骇然看到死去的尸横遍仓,活着的脱水抽搐,无论是死是活,红色泪痕都挂在脸上。直白的纪录片镜头对于那些生活在梦幻般安逸世界的西方人而言,无疑极具精神侵彻力与灵魂震憾力,冷酷的现实串连起了天堂与地狱的一体两面。除《兰佩杜萨纪事》而外,两位曾经是难民身份的导演作品与其难民身份以及难民情结也再次倍受瞩目。丹尼斯·塔诺维奇以民族纷争牵动政治枢纽的巴尔干半岛的众生相,还原了巴尔干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同样曾经身为难民的导演还有伊朗导演拉菲·皮特斯,其执导的作品《我是尼罗》是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这位伊朗导演由中东流亡欧洲之路的曲折程度,完全不亚于难民的移徙,影片中的尼罗其实也是他本人由难民而导演的奋斗经历的缩影。

    (三)真实与苦难纪录的一体两面

    对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巡礼过程中可以看到较多难民题材的影片,其中包括《兰佩杜萨纪事》《海损》《德昂》《流星街》等。同时,在电影节开幕前,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特别提及了六千万流离失所的难民问题这一全世界所无法回避的严峻的共同的难题。难民的遭遇与其逃离之旅不啻地狱闯关,难民心目中的欧洲则是向往中的天堂,然而天堂与地狱存在着一体两面。获得最佳影片大奖的《兰佩杜萨纪事》纪录了真实的苦难与苦难的真实之一体两面。影片中的镜头由一个9龄童的难民孩童的视域,逐步展开一场关于难民题材的触及心灵之旅。仅20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难民与原住民生存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影片所纪录的镜头不仅不适宜出现在一个年仅9岁的孩童眼中,而且,其中的某些镜头即便是对于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现代成年人也太过惊恐、太过残酷,而对于这些难民,那却是他们实实在在的人生运程的一部分。

    二、 难民题材影片之文化影响

    (一)难民题材影像及其深远影响

    其实,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体两面的例子,最要紧的是,在你幸福时,能否关照到另外一面的同类。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标识是一只憨态可掬的企立人熊,由动物形象衍生出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所共同企盼与企及的最为基本的幸福与生存的权利,以及对于未来的期许等最为基本的权利,这些权利,即便是难民,也不应例外。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展示了其以电影艺术诉诸于人文化的积极向善的一面,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其普世价值下更博大的人文关怀的一面。这种人文关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界限,是一种更加高尚的普渡众生式的国际化的人文主义情怀,电影艺术如果存在超越娱乐层面的意义,那么,就应该为推进世界大和谐与世界大和平贡献艺术与人文力量。[3]当逃往欧洲的难民达到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难民问题就已经由局部问题上升而为泛欧洲的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甚至,在不远的将来,难民问题还将给包括中东地区与欧洲地区在内的地缘政治结构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难民题材影像及其文化意象

    仅仅半个多世纪以前,50年代的德国因战争问题亦存在着大量的难民,难民的今天就是德国曾经的昨天,德国作为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试图将更多的光明与希望带给今天的难民,就连赠品的设计上也充满了温暖的幸福意图,正如电影节主办方对于电影艺术的理解那样,电影艺术必须接触社会现实,而不是仅仅端着酒杯在红毯上开怀大笑。事实上,以《兰佩杜萨纪事》为代表的难民题材影片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与各类新闻均有所不同的审视难民问题的视角,艺术化视角下的难民问题远比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真实、透彻。电影节的论坛单元中首次引入多达十余部关于民众逃离战争的难民题材影片,与此相契合,主办方亦计划采取一系列行动对涌入欧洲的大量难民予以救助,以将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化置于一个更加开放、更具人文、更为博大的时空范畴。

    (三)难民题材影像及其时代导向

    与好莱坞的过度娱乐截然不同,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判影片标准以政治、社会、生活等为最高准则,充分显示了其对于政治、社会、生活倾向下艺术的普世人文关怀,而这显然是一种远胜好莱坞纯娱乐标准的更为高阶的娱乐。金熊的登陆意大利兰佩杜萨,象征着世界艺术范畴的人文关怀与世界人道主义融合,在针对难民立场上的一次伟大的胜利,这是人文精神透过艺术表现形式,却又超越艺术表现形式的一次伟大胜利,同时,也象征着世界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又登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梯,也为世界艺术开启了更为广阔视野下的大格局。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导演詹弗兰科·罗西是伟大的,也难怪当他步入记者发布厅时迎接他的是远超所有人物入场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与媒体场放映结束后的掌声和喝彩声何其相似。

    三、 难民题材影片之文化力量

    (一)镜头语言的正义力量

    针对这些难民的深度纪录与探析发现,其实这些难民本不想背井离乡去欧洲那个所谓的“梦中天堂”,如果能让战争停止,他们更宁愿留在家乡。《兰佩杜萨纪事》中所纪录的兰佩杜萨岛的难民问题自1991年始,此后,连绵不断的随潮水涌来的难民让兰佩杜萨岛的居民见证了难以计数的孩童与女人的死亡,难民问题不仅早已成为兰佩杜萨岛的梦魇,而且也早已提至欧洲议事日程上来。当欧洲因大量难民问题陷入严重分裂与争议之际,仅2015年一年,德国敞开胸怀接纳的难民人数即已超过百万之众。在本届电影节中,主办方更是呼吁对于波及中东地区多个国家的战争摒弃“新干涉主义”式的干预,而进行基于人道主义的干预。镜头语言在纪录实件真相的同时,无疑盼演了正义的角色,本届电影节中的难民题材影片之所以会脱颖而出,原因恰在于蕴于纪录之中的正义的力量。

    (二)镜头语言的拷问力量

    2015年9月,全世界都被一张照片刷屏了,任何一位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类,在看到那张身着红色T恤,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倒卧在冰冷海水中的照片时,都不可能不为之悚然动容,这张照片与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兰佩杜萨纪事》异曲同工,都将成为影像纪录的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些纪录作品既将成为对殒身难民的一种献祭,同时,也将成为一次对于时代的一体两面的影像定格记忆,更将成为对于现代社会人道主义与人文精神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刻拷问,面对难民问题,整个世界在震惊之余必定会为之默然。相比难民影像纪录中的难民,显然真实处境下难民的生存更要凄惨得多,除了拥有一次心向天堂、身近海洋的以生命为代价的移徙之旅而外,这些难民可谓一无所有,为之进行忠实纪录的镜头语言充分发挥了影像纪录的力量,直击灵魂。

    (三)镜头语言的文化力量

    在表现震憾力、侵彻力与穿透力的情境下,镜头拥有着远胜千言万语的强大力量,《兰佩杜萨纪事》整部纪录片都以海洋为博大背景,连接中东与欧洲的海洋既是难民们生的天堂与登天路径,同时,那段咫尺天涯的海洋在更多情况下也是其灭顶的地狱。《兰佩杜萨纪事》等关注难民的纪录片,让西方世界得以更近距离地品味中东战乱所带来的真实的苦难,虽然一张照片、一部影像纪录的力量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却以艺术的广泛传播与广泛影响向世人发起了善良的声援。与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幸福权”——家园与爱情的双重拥有,以及“生存权”——个人自决与生存的双重掌控若合符节的是,这善良的声援必将成为一条国际人道主义的“难民公约”。[4]诚然,对待难民的态度显示了一个国家真正的文明程度、开放程度,与博大的国际主义、人文主义胸怀,对难民不仅要“援之以声”,更要“授之以利”。

    结语

    与《难民区的黑帮》《辛德勒的名单》《太阳泪》《卢旺达饭店》等反映难民影片的获奖相比,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所引入的与难民相关题材影片数量之多是空前的,同时,以《兰佩杜萨纪事》为首的难民题材影片在本届电影节中所引起的关注度也是空前的,从文化为世人所展现的形诸于艺术的社会政治的一体两面,到文化驱动下的人文关注成为一种远大于声援的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世界电影艺术在人文方面的新的成长,同时,也为电影艺术致力于人文改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所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

    参考文献:

    [1]刘小狄.世界十大国际电影节(连载之一)[J].电影评介,1988(4):40-41.

    [2]郑小慧,赵谦.浅论电影对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7(16):9-11.

    [3]陈晓伟.国际获奖影片的文化传播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9):27-28.

    [4]朱靖江.与“熊”共舞60年:以艺术取代政治[J].中国新闻周刊,2010(7):31-32.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