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分析数量关系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是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最为棘手的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模型.不少同学虽然掌握了常用的基本数量关系,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实际问题中,往往不能确定每个数字的意义,即便有公式也不知道该怎么运用.
表格是数学语言的一种,它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一目了然.通过列表,我们可以将已知条件和未知关系放在一个表格中,再运用基本数量关系,就可以方便、快速并准确地列出方程.而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包含的数量一般不超出4个,学生容易下手.我们以利润问题和行程问题为例,感受一下列表分析数量关系的优势.
1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主要有成本(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利润=成本×利润率=售价-成本;
售价=成本×(1+利润率)=成本+利润;
成本=售价-利润=利润÷利润率;
原价×折扣率=现价
由于利润率是以成本为基础的,它和成本的关系更密切,所以设计表格时,将利润率放在成本和利润之间,这样也更直观地表达了”成本×利润率=利润”这个数量关系.如果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商品的价格没有变化(没有打折),表格设计成2行4列即可;如果出现了变化,表格设计为3行4列.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1一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出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教材102页探究1)
分析判断两件衣服总的销售情况,就是要判断两件衣服的成本之和与售价之和的关系,所以突破点是求出这两件衣服的成本.以同样的价格售出,一件盈利,一件亏损,那么这两件衣服的成本必然一件大于60元,一件小于60元,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数量,所以应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我们不妨设盈利的那件衣服成本为x元,亏损的那件衣服成本为y元,列表如下:
第一种,将表格填满:用x,25%,60这3个量表示利润:
25%x=60-x(根据利润=成本×利润率=售价-成本);
第二种:在已知的x,25%,60之间建立等量关系:
(1+25%)x=60(根据售价=成本×(1+利润率)).
通过列表,既能清楚地表示60,25%,以及未知数x的意义,更能快速地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方程很自然地就产生了.这里只列举了关于x的方程,关于y的方程大家可以试一试.我们再举一个价格有变化的例子:
例2一家服装超市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30%后标价,然后又以9折(按标价的9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可获利34元.求这种服装的成本价.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商品的销售价格出现了调整,可以设计成3行4列式表格:
这样一来,表格中的每一行都有3个数量了.此时该列方程了.由于完成表格中的第二行时,我们已经利用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现在只能从第三行的3个数量入手,建立等量关系.如果类比例1,从填满表格的角度列方程,表达利润率会出现分式方程,所以回避.我们可以从最后一行的3个量的关系着眼,列方程为:
x+34=09(1+30%)x(根据实际售价=成本+利润=原售价×折扣率)
利润问题一向是让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只能从教材上认识成本,售价,利润等等概念.如果他们能用表格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各就各位,相信列方程对他们来说也就是小菜一碟了.尤其当后续学习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在表格中增加一列”销售量”就足矣!
2行程问题
学生对行程问题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是非常熟悉的: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在教学中,有人喜欢将行程问题细化为相遇,追及,顺(逆)风(水)等等.其实,这种划分对学生来说反而是一种折磨.如果学生能够将表格和线段示意图结合起来,不管什么样的行程问题,都能拨云见日,快速列方程.我们也举两个例子.
例3张华和李明登一座山,张华每分登高10m,并且先出发30min(分),李明每分登高15m,两人同时登上山顶.设张华登山用了xmin,如何用含x的式子表示李明登山所用时间?试用方程求x的值,由x的值能求出山高吗?如果能,山高多少?(原题见教材98页习题33综合运用第5题)
分析此问题中涉及两个运动的目标,我们可以用一条水平的线段表示登山的路程(从左到右对应从山脚到山顶),首先设计表格为3行4列(包括速度,时间,路程),并在表格中填上已知数量:
然后,借助线段示意图找出等量关系(本题由于两人都是从山脚登上山顶,所以路程相等,线段示意图略过),
最后,根据线段示意图,正确列出方程:10x=15(x-30).
至于求山的高度,只需解出方程后,将x的值代入方程任意一边求值即可.
例4一支部队排成1200米长的队伍行军,在队尾的通讯员要与最前面的营长联系,他用6分钟时间跑步追上了营长,为了回到队尾,在追上营长的地方等待了24分钟.如果他从最前头跑步回到队尾,那么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分析这个实际问题中包含的行程可以分为3次,可以放在一个表格中.
我们以通讯员和营长为目标.设通讯员跑步的速度为a m/min,队伍前进的速度(也即营长的速度)为b m/min,通讯员从最前头跑回队尾需要x min,列表如下:
三次运动过程的线段示意图如下:
如图1,通讯员从队尾跑步追上营长:图1通讯员追上营长
A、B分别表示队尾的通讯员和队伍最前面
的营长,C点表示6分钟后通讯员追上营长时.两段路程满足:
6a=1200+6b.①
如图2,通讯员原地等待,队伍继续原速前进:图2通讯员原地等待
A表示通讯员追上营长后原地不动(此时营长也在该处),B表示24分钟后队尾到达通讯员的位置时,营长的位置,不难得出:
24b=1200.②
如图3,通讯员从队伍最前面跑回队尾:图3通讯员跑步回到队尾
其中,点A表示通讯员和营长在一起时的位置(此后两人运动方向相反),点B、C分别表示t分钟后通讯员和营长的位置,
由图,我们可以轻易列出方程:
at+bt=1200.③
三次运动过程,得到3个方程,而这三个方程中,虽然包含了3个未知数,但当我们选择从第②个方程着手时,发现解出这3个方程并不难:
由②可得b=50,将b=50代入①,可得a=250,再将a=250,b=50代入③,得到t=4.
也即通讯员如果从队伍最前头跑回队尾,所需要的时间是4分钟.
通过这四道例题,我们可以感受到表格的威力:它既能快速理清各种数量关系,更能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模型,从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能用表格表达数量关系的不仅仅是利润问题和行程问题,还有工程问题,数字问题,配套问题等等.只不过针对不同的类型,表格中的数量名称要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在工程问题中,表格应包含不同对象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以及已完成的工作量;在配套问题中,每种配件的日产量(或所耗材料),分配的人数(或材料),各种配件当天的产量,以及配套关系是表格中需要的内容.至于其他类型的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学生刚开始可能会因为画表格觉得繁琐,但是当习惯成自然后,我们就可以画无形的表格,不需要边框,只是借表格的样式呈现各种数量即可,这样也达到了高效,简洁的目的.
真心希望我在教学中的这点想法能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简介系艳清,女,1978年生,中学一级教师.被评为武汉市青山区优秀班主任,曾有多篇论文发表.
相关文章!
  • 函数“零点”问题解法探讨

    周卫东[摘? ?要]从多维视角探讨函数零点问题的求解方法,以让学生领会与函数零点问题有关的各種知识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 低温等离子体在废气处理中的应

    陈金龙摘要:近年来,在低温等离子的研究项目上引起了国内的高度重视,在废气中存在的污染物与活性因子可以被低温等离子所利用,所以相比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