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解词:低年级词语理解教学初探

    摘 要:理解词语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低年级孩子思维具体形象,以词解词,字典式地理解,很难接受。为此,提出“以读解词”,即在朗读文本内容中寻找词语的意思;在朗读表演中体悟词语的意思;在朗读文本,模仿运用中,意会词语的意思。

    关键词:以读解词;词语理解;低年级

    语文教学内容通常涵盖字、词、句、段、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词语理解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其更是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情感,明白课文道理的基础。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以词解词,字典式地理解,很难接受,有时反而解了还不如不解,更加糊涂,更加混乱。而且汉语的词语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只有在词语所有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它在句子或文本中的特定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要做到这些,只有反复读文,在读中寻找答案。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以读解词”,对低年级语文词语理解教学试作论述。

    一、“以读解词”概念之界定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之重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则提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想想练练”的语文教学观,可见,语文课上“静心思考”同样必不可少。为此,“以读解词”即词语理解在朗读文本内容中思考。具体来说,在朗读文本内容中寻找词语的意思;在朗读表演中体悟词语的意思;在朗读文本、模仿运用中,领会词语的意思,以达到读与思的结合,实现朗读与解词的双向合一。

    二、“以读解词”策略之阐释

    1.反复读文,联系上下,寻找词义

    在文本中,很多词语的意思都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如:《狐假虎威》一课中的最后一段话“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为此,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狐假虎威”的意思,又从“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句话中,找到了“借”字的涵义,成功破题,也使学生对“狐假虎威”的理解自然而深入。

    2.朗读文本,情境表演,体悟词义

    朗读是将文本内容通过有声的语言传达出来。其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听者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因而,朗读的语气语调,表情动作都传达着朗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为此,理解关键词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同时,解读朗读的语气语调、表情动作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朗读中,配合情境表演,就成了理解词语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执教《狐假虎威》中请学生戴上头饰演演故事,在指导表演中理解了“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几个词语,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是有生命的,会动、会说话的,实现了朗读与理解的双向合一。

    3.思读文本,模仿运用,意会词义

    课本中的文本都是范文,供学生阅读和模仿。在阅读文本中,思考文本中词语的运用,模仿运用的形式与方法,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式。而且很多词语的意思是很难界定的,诚如朱作仁教授所言:“中国词语中的绝大多数很难用语言直接‘转译。”为此,有些词语会用了,也就理解了。正所谓“意会”了词语的意思。因而,运用是检验理解与否的重要标准,更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而要“意会”,就要多读、多想、多用,不断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教师在执教《狐假虎威》一课中,理解“管”这个字时,就是让学生模仿课文,调动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进行造句。如孙悟空做弼马温时管天马;我妈妈是护士长,管护士;小李是图书管理员,管图书。

    通过用“管”字造句,即运用,学生即便说不出“管”是指“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其也意会了“管”的涵义,达到了理解词语的目的。

    三、“以读解词”操作之要义

    1.细读文本,心知肚明

    哪些词语学生不能理解,需要理解,这些词语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方法去理解,即词语理解教学的内容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为此,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细读文本。这样,走进课堂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引导学生。如前面提到的“狐假虎威”一词,应当从哪个地方去理解,教师一定要做详尽的研究。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出反复读文,联系上下,寻找词义,而教师自己却并不知道究竟从哪理解,无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无法达到“以读解词”的目的。

    2.恰当点拨,激发思维

    词语理解教学的内容明确了,理解词语的方法知道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未必如自己设计与想象得那样顺利与流畅。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预设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同时,注重教学生成性问题的研究,锤炼自己的能力,丰富驾驭课程生成性问题的经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恰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如上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管理”一词时,正是利用文本句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才使学生在运用“管理”一词造句时,得心应手,答案丰富。

    3.耐心宽容,充足朗读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不敢也舍不得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朗读。当学生一时无法在朗读中找到、体悟到、意会到词语意思时,往往急于将答案公布,这看似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孩子失去了朗读探究、体悟、意会的机会,孩子语文阅读的能力很难提高。为此,教师要放平心态,调整思路,将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朗读,让孩子在书声琅琅中,自己去经历寻找词语涵义的过程。这样的词语理解教学不仅高效,而且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25-56.

    [2]王军.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悟会词语的意蕴[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15.

    [3]温丰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2009(2):20-21.

    [4]郭烈萍.语文词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1(9):16-17.

    作者简介:田春玲(1982.9—),女,河北人,满族,硕士研究生,就职于上海松江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編辑 李烨艳

相关文章!
  •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冯海林摘要:历史课程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作文成功要三“勤”

    赵伟建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三者之中,艰苦劳动,即“勤”是首要条件。西方有句名言叫“天才出于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