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干预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

    高孟霞

    [摘 要] 将绘画疗法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以结构化的美术活动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干预,具体包括“讲解:看一看,涂色:涂一涂,绘画:画一画,解读:说一说”四个活动环节,对晓龙(化名)的研究表明,结构化的美术活动对孤独症儿童心理发展能力的训练有一定成效。

    [关 键 词] 绘画疗法;孤独症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005-01

    绘画疗法是艺术疗法的一种,其治疗涉及的对象和领域广泛,目前,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绘画治疗体系。将绘画疗法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则起始于21世纪初,到目前为止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者因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经常会接触到孤独症儿童;考虑到绘画疗法对孤独症而言,又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干预方法,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中绘画活动主题的选择是以房、树、人测验为背景,结合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而设定的。房—树—人测验隶属于绘画投射测验,由美国的Buck率先开展研究。该测验要求被试画一间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这些物体可以诱发儿童联想,并可能将联想投射到绘画作品上。咨询师通过分析画中物品的特征以及比例、颜色和透视等,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进行解读。本研究中,设置的绘画主题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都和人有关系,且均会涉及房子和树,期望通过房—树—人投射画能更多地了解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情况,并以此为突破口改善其不良的社会交往模式。

    考虑到孤独症儿童视觉优先的学习特点以及结构化教学干预的有效性,本次绘画干预尝试采用结构化的美术活动设计,要求每次绘画活动都包括“讲解:看一看”“涂色:涂一涂”“绘画:画一画”“解读:说一说”四个活动环节。环节一“讲解:看一看”,由教师提供范画,以讲解、讲故事或谈话的方式开展活动。环节二“涂色:涂一涂”,被试可以在画纸上任意涂鸦,画线条、形状或者给相关主题的图画涂颜色等。环节三“绘画:画一画”,儿童使用另外一张画纸根据当日主题自发绘画,教师不作干涉,但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实时交流。环节四“解读:说一说”,教师给予语言引导,让儿童对自己所作的画做简单描述,或通过动作、表情等作答。

    在本课题中,晓龙(化名)为研究对象之一,其绘画活动主题涉及我的身体、家人、学校、班级、课堂、课间、周末、节日八个方面。纵观整个绘画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问题呈现阶段。在前兩个主题的绘画中,个案在干预者的多次要求和引导下,将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照搬到绘画作品中,且每次作画状态相近,这表明在此阶段个案还没有利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意愿。(2)修通领悟阶段。绘画进入到第三个主题时,个案与研究者的互动水平开始提升。个案对研究者的问话能给予相应的回应,能较为主动地跟随研究者的示范绘画,并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内容趋于变化。(3)探索、重构阶段。在接下来的绘画活动中,研究者主要是陪伴者的角色,陪同个案进一步探索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作品的画面越来越丰富。以下节选的是晓龙参加第六个主题“我的课间”的绘画过程与作品:

    该主题的绘画活动共开展了三次,第一次与晓龙相遇于操场,在其爷爷的提醒下,晓龙快速与研究者打招呼,声音大、口齿清晰,并顺从地拿着铅笔盒同研究者一起上楼。晓龙上楼的速度仍然很快,蹦跳着、“啊”叫着到达四楼个训室门口,研究者看着晓龙问:门是锁着的,怎么办?晓龙答:老师开门。门开后,研究者与晓龙就刚才开展的课间活动话题自然进入绘画主题。在谈及部分课间活动项目时,研究者表示可以现场提供器材再体验,但晓龙表示拒绝。经过涂一涂环节后,研究者提示:画一画跳绳的小朋友。晓龙停顿一会儿后,在纸上工整的写出“小朋友”三个汉字。研究者对所发指令予以解释后,晓龙画了示范画中摇绳女孩的侧脸,但五官的描画仍然是正面的。研究者给予示范画跳绳的男孩,晓龙在旁边仿画出男孩。第二次绘画活动前,恰逢大课间,晓龙和爸爸一起跳绳、打球,玩得很开心。进入个训室后,晓龙在提醒下与两位新老师打招呼,面对陌生人,晓龙明显有焦虑情绪,不停地用手拍打自己的下巴。本次活动,晓龙完成了“打球的男生图”的涂色,画了一只球,在选择颜色及绘画时有些迟疑,速度缓慢,注意力不太集中。第三次绘画活动中,主题谈话还涉及课间需完成的擦黑板、上厕所等常规活动。当研究者提示晓龙绘画:画一画自己的同学时,结果晓龙仍写出汉字“同学”。于是,研究者改用剪贴画的形式继续开展活动,为确保晓龙能从众多的人物画中剪出目标人物画,先由晓龙选择好待剪的人物画,然后研究者用铅笔圈画出该人物画,最后才由晓龙沿铅笔线剪下。活动显示,晓龙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有待加强。晓龙相继剪下了打羽毛球、跳绳两幅人物画,将剪下的画粘贴到画纸上,经过交流,晓龙在画纸上画了球网和一个较大的羽毛球。在研究者向晓龙展示了以前的作业画后,晓龙又在现有的画纸上添画了楼房、大树、太阳,以及剪贴了一个被晓龙称之为老师的独立人物图。至此,整个画面内涵趋于丰富,囊括多个主题要素。在研究者的引导下,晓龙用简短的词语描述了自己的作品,并命名为“课间”。

    研究结果表明,晓龙在情绪、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变化较大,由最初的必须由爸爸或爷爷的陪读,到能独立参与绘画活动;由初相识时的说话声音极小,到后期每问必答的口齿较清晰;由一见陌生人就躲的焦虑状态,到与老师首次接触就能较好的互动;由面对提问时的口语应答,到画面文字的主动书写等。种种变化说明,晓龙的情绪、认知、社会交往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可见,结构化的美术活动对孤独症儿童心理发展能力的训练有一定成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强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的

    张小明文言文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枯燥难懂,费时费力,让许多学生叫苦不迭,甚至望而生畏。

  • 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张蕾初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没有素材可写、素材过于陈旧以及无法激发对写作的兴趣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增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