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新闻专题
宋蕾
【摘 要】在海量信息时代,网络新闻专题是实现新闻深挖、全面整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充分发挥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功能,对于塑造网站影响力也具有现实意义。结合本人在网络新闻专题方面的工作经验,本文对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专题策划及侧重点,如何通过网络新闻专题提升网站影响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 网络新闻策划 影响力 传播 互动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查找信息的首选,网络媒体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强大。网络新闻由于其信息来源广泛、及时性等特点,已成为被最常使用的新闻媒介之一。为了博眼球、追求时效性,网络新闻频繁更新,造成了网络新闻的“瞬间化”和“碎片化”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新闻专题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有不少学者给网络新闻专题概念作出界定。其中,彭兰教授在《网络新闻编辑教程》中指出“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①除了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之外,网络新闻专题还能更好的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这些都使得网络新闻专题比同类新闻更专业、更先进、更全面。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三大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可谓是“集大成者”,它涵盖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各种特点。
首先,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超”容量性。网络新闻专题或以丰富的背景资料,或以深度挖掘式报道,或以第一现场反馈,准确、及时还原新闻事实本身,交代事件的进展,折射事件的全貌。它可以在一个页面中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多种传播手段的“大融合”,从而使网络新闻传播更具现场性、直观性、真实性,从而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综合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专题具有多样性。在专题整合中,采用何种新闻报道形式是根据报道自身实际来决定的,有的侧重点在于记录新闻故事,有的则是需要“集成”多方观点。新闻专题报道其实就是它们的综合运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不拘一格。
再次,网络新闻专题具有互动性。如今网络新闻专题中的互动性栏目,如微博点评、网友评论等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重大专题,互动可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二、网络新闻专题策划
新闻价值判读,这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最为重要。换言之,就是判断出哪种题材、哪种新闻事件能成为新闻专题的制作对象。网络新闻专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大众的关注焦点,因为只有吸引了大众的注意,才能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编辑要及时留意新闻动态,把握社会发展趋向,关心群众热点,要善于抓住典型,并深刻理解大众的心理诉求。
一般来说,网络新闻专题的对象是近期发生的有较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事件,或是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话题。而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采取的报道方式和侧重点也有差异。
1、可预知的新闻事件
有人称此为“命题作文”,是指事件的大体安排和走向或基本明确或可预知的新闻事件,且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如:高考、中考、两会报道等等。此类专题有充分的时间着手准备,因此在策划上拼的不是报道的新闻事件和对象,而是报道的切入点、时机、角度和手段。
安徽网连续几年推出“大考”专题,全面报道高考,从前期的备考,到考前辅导和冲刺,再到高考日的报道,甚至后期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录取情况等,历时半年,可谓包罗了受众想了解的全部,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得到受众的认可。首先,切入时机早,对高考前期的报道从文字、视频直播、图片等方面进行整合。不再是枯燥的读文字,而是加强了视觉感受,在专题的设计、标题、图片上下了一番功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精致、醒目。其次,专题稿件选取的角度广泛,并且稿件的选取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排列,设置不同的版块,阅读起来一目了然。同时,还注重与网友的互动,对网友在视频直播中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答。
有时,对事件专题报道会平淡无奇,使得专题没有新意。这时就需要仔细研究报道对象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深入思考,密切关注事件发展的新动向或新特点,在动态发展中寻找突破点。
2、突发事件
在重大突发事件上的迅速反应能力、整合能力成为能否制胜的关键因素。
2011年1月19日12时07分,安庆发生4.8级地震。新安传媒网(安徽网前身)编辑迅速反应,与前方一线记者联系,于12时22分,发布了一条关于安庆地震的消息。随后,又有记者从现场发回官方通报,新安传媒网抢占先机,在媒体中率先向外发布权威新闻。对稿件的编辑整合能力、反应速度均超越其他媒体。正是占据了时效性强的制高点,当日新安传媒网的文字、图片、视频被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大量转载,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
不难看出,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应当首先强调时效性。在事件发生时,受众最想获知的是五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在获知5W信息后,受众关注的焦点是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发展态势。
突发事件专题的策划侧重点与可预知事件不同,它的重点不在于版面和设计,而在于尽可能更快更多的获取突发事件的信息,在没有新闻稿出来前,可以整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信息,并及时传播出去。
3、社会话题
不同于事件性报道,话题类专题策划更侧重于社会生活中受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对于话题类的策划需要整合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加工”。要用一种清晰且简洁的分层来展现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进程(最新报道)—前因—后果—解析及舆论。新闻编辑人员的解读观点、解读思路对于专题的特色化极为重要,另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策划是制胜法宝。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新闻事实以及未来走向,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结合其背景找原因,并做出深入、透彻的分析。
话题类的新闻专题还可以增加投票、提问、评论等栏目,增加互动,使更多受众参与其中。
三、如何利用网络新闻专题提升网站影响力
好的新闻专题能够提高网站点击量,提升网站的品牌影响力。当今形势下,新闻专题如何形成聚焦,获得更多的关注,提升媒介影响力?
1、把握受众需求
“随着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也在产生变化,已经不再停留在以片面的视角来处理信息,而更愿意发现和认识信息与发展趋势之间的必然联系。”②正确把握读者的需求,是网络新闻专题的基础。
2、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如今是信息过剩的时代,网络新闻专题不应是简单的新闻堆砌,应按照事件的发展,或逻辑顺序进行整合,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运用多种报道手段,最大程度的还原事实真相,揭示事件间的联系,将全貌展现给受众。
网络新闻专题是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以及多种媒体的报道手段,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多个层面和视野上展开立体化的报道。
3、注重互动且追求个性
双向沟通是网络新闻专题的关键,良好的沟通能形成畅通的反馈渠道,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实现传播的价值。
随着微博、微信等的兴起,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也有了新的手段。因为微博、微信本身就是互动性很强的新闻传播媒介,它们的加入,给专题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互动性达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
新闻信息来源的过多重复,有时会使专题陷入“撞脸”的尴尬境地。网络新闻专题作为“产品”,在策划中彰显个性、展现独特之处,有利于提高新闻专题的品牌认知,提升网站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扩大网站的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45、247
②李杰,《专题报道:以深度创品牌》[J].《记者摇篮》,2008(11):29
(作者:新安传媒有限公司安徽网编辑)
责编:周蕾
【摘 要】在海量信息时代,网络新闻专题是实现新闻深挖、全面整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充分发挥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功能,对于塑造网站影响力也具有现实意义。结合本人在网络新闻专题方面的工作经验,本文对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专题策划及侧重点,如何通过网络新闻专题提升网站影响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 网络新闻策划 影响力 传播 互动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查找信息的首选,网络媒体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强大。网络新闻由于其信息来源广泛、及时性等特点,已成为被最常使用的新闻媒介之一。为了博眼球、追求时效性,网络新闻频繁更新,造成了网络新闻的“瞬间化”和“碎片化”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新闻专题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有不少学者给网络新闻专题概念作出界定。其中,彭兰教授在《网络新闻编辑教程》中指出“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①除了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之外,网络新闻专题还能更好的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这些都使得网络新闻专题比同类新闻更专业、更先进、更全面。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三大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可谓是“集大成者”,它涵盖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各种特点。
首先,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超”容量性。网络新闻专题或以丰富的背景资料,或以深度挖掘式报道,或以第一现场反馈,准确、及时还原新闻事实本身,交代事件的进展,折射事件的全貌。它可以在一个页面中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多种传播手段的“大融合”,从而使网络新闻传播更具现场性、直观性、真实性,从而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综合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专题具有多样性。在专题整合中,采用何种新闻报道形式是根据报道自身实际来决定的,有的侧重点在于记录新闻故事,有的则是需要“集成”多方观点。新闻专题报道其实就是它们的综合运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不拘一格。
再次,网络新闻专题具有互动性。如今网络新闻专题中的互动性栏目,如微博点评、网友评论等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重大专题,互动可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二、网络新闻专题策划
新闻价值判读,这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最为重要。换言之,就是判断出哪种题材、哪种新闻事件能成为新闻专题的制作对象。网络新闻专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大众的关注焦点,因为只有吸引了大众的注意,才能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编辑要及时留意新闻动态,把握社会发展趋向,关心群众热点,要善于抓住典型,并深刻理解大众的心理诉求。
一般来说,网络新闻专题的对象是近期发生的有较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事件,或是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话题。而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采取的报道方式和侧重点也有差异。
1、可预知的新闻事件
有人称此为“命题作文”,是指事件的大体安排和走向或基本明确或可预知的新闻事件,且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如:高考、中考、两会报道等等。此类专题有充分的时间着手准备,因此在策划上拼的不是报道的新闻事件和对象,而是报道的切入点、时机、角度和手段。
安徽网连续几年推出“大考”专题,全面报道高考,从前期的备考,到考前辅导和冲刺,再到高考日的报道,甚至后期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录取情况等,历时半年,可谓包罗了受众想了解的全部,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得到受众的认可。首先,切入时机早,对高考前期的报道从文字、视频直播、图片等方面进行整合。不再是枯燥的读文字,而是加强了视觉感受,在专题的设计、标题、图片上下了一番功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精致、醒目。其次,专题稿件选取的角度广泛,并且稿件的选取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排列,设置不同的版块,阅读起来一目了然。同时,还注重与网友的互动,对网友在视频直播中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答。
有时,对事件专题报道会平淡无奇,使得专题没有新意。这时就需要仔细研究报道对象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深入思考,密切关注事件发展的新动向或新特点,在动态发展中寻找突破点。
2、突发事件
在重大突发事件上的迅速反应能力、整合能力成为能否制胜的关键因素。
2011年1月19日12时07分,安庆发生4.8级地震。新安传媒网(安徽网前身)编辑迅速反应,与前方一线记者联系,于12时22分,发布了一条关于安庆地震的消息。随后,又有记者从现场发回官方通报,新安传媒网抢占先机,在媒体中率先向外发布权威新闻。对稿件的编辑整合能力、反应速度均超越其他媒体。正是占据了时效性强的制高点,当日新安传媒网的文字、图片、视频被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大量转载,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
不难看出,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应当首先强调时效性。在事件发生时,受众最想获知的是五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在获知5W信息后,受众关注的焦点是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发展态势。
突发事件专题的策划侧重点与可预知事件不同,它的重点不在于版面和设计,而在于尽可能更快更多的获取突发事件的信息,在没有新闻稿出来前,可以整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信息,并及时传播出去。
3、社会话题
不同于事件性报道,话题类专题策划更侧重于社会生活中受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对于话题类的策划需要整合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加工”。要用一种清晰且简洁的分层来展现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进程(最新报道)—前因—后果—解析及舆论。新闻编辑人员的解读观点、解读思路对于专题的特色化极为重要,另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策划是制胜法宝。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新闻事实以及未来走向,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结合其背景找原因,并做出深入、透彻的分析。
话题类的新闻专题还可以增加投票、提问、评论等栏目,增加互动,使更多受众参与其中。
三、如何利用网络新闻专题提升网站影响力
好的新闻专题能够提高网站点击量,提升网站的品牌影响力。当今形势下,新闻专题如何形成聚焦,获得更多的关注,提升媒介影响力?
1、把握受众需求
“随着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也在产生变化,已经不再停留在以片面的视角来处理信息,而更愿意发现和认识信息与发展趋势之间的必然联系。”②正确把握读者的需求,是网络新闻专题的基础。
2、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如今是信息过剩的时代,网络新闻专题不应是简单的新闻堆砌,应按照事件的发展,或逻辑顺序进行整合,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运用多种报道手段,最大程度的还原事实真相,揭示事件间的联系,将全貌展现给受众。
网络新闻专题是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以及多种媒体的报道手段,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多个层面和视野上展开立体化的报道。
3、注重互动且追求个性
双向沟通是网络新闻专题的关键,良好的沟通能形成畅通的反馈渠道,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实现传播的价值。
随着微博、微信等的兴起,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也有了新的手段。因为微博、微信本身就是互动性很强的新闻传播媒介,它们的加入,给专题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互动性达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
新闻信息来源的过多重复,有时会使专题陷入“撞脸”的尴尬境地。网络新闻专题作为“产品”,在策划中彰显个性、展现独特之处,有利于提高新闻专题的品牌认知,提升网站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扩大网站的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45、247
②李杰,《专题报道:以深度创品牌》[J].《记者摇篮》,2008(11):29
(作者:新安传媒有限公司安徽网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