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声音清新表达
韩粉琴
【摘 要】改进会议活动报道是党报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和重要任务,特别是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出台后,各级党报纷纷对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本文试从新闻标题、主要内容、语言风格、载体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变脸”,晒晒各地媒体将“权威声音”进行“清新表达”的生动实践,并从机制探讨如何形成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改文风的共同合力。
【关键词】会议活动报道 改文风 变脸
自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出台后,各新闻单位进一步规范新闻报道,转作风、改文风,在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上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会议活动报道变得越来越有新闻味、越来越接地气。
一、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从枯燥的“板脸”到生动的“变脸”
曾经,我们党报对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始终“板着一副面孔”,大量使用会标式、口号式、浮夸式标题,大而空、虚而浮、不知所云,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报道内容往往流于程式,抄文件、录讲稿、说套话、重程式,八股味,长篇空论,味同嚼蜡。而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很多地方媒体积极探索、转作风、改文风,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从官腔八股中走出来,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载体表现形式,都在悄然作出改变。让人感到一种亲民的作风、清新的说话风格,一股正能量在涌动。
1、从标题看变化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窗户,窗明眼亮则抓人眼球,吸引阅读。
现在很多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的标题,注重新闻眼的挖掘,标题有动感,有细节或个性化的语言,口语化,有人情味,接地气,并注意字数限制,简洁明了,很是吸引眼球。
试看今年以来的一批地方党报,在对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中,对新华社通稿的标题进行重新制作:
习近平强调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新华日报2014.5.28)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
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扬州日报2014.1.15)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
两岸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
(深圳特区报2014.5.8)
同时,各地党报在报道地方主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时也大胆创新提炼标题:
谢正义朱民阳洪锦华等看望政协委员 要求——
一起想 一起干 一起苦
(扬州日报2014.1.11)
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谢正义指出:春节到了,拜年的人多了,党员干部要想一想——
这些人为什么要给你“拜年”?
(扬州日报 2014.1.26)
市领导给“裸跑弟”多多回信
希望他和小伙伴们“参与到青奥中去”
(南京日报2014.4.4)
改文风,从头开始,从标题开始。这样的标题很亲切、很温暖、很实在,有了新闻性、人情味,也有了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短实鲜活,真实可爱,让人眼亮心热。
2、从内容看变化
自中宣部提出“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明确要求后,现在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呈现出新闻化、民生化、信息化等趋势。
首先是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新闻化。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本来就是新闻报道的富矿,重要领导人在会议活动中表达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提法、新思路、新措施、新动作本身就是新闻,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从文山会海中及时捕捉识别,采撷出来并传播出去。领导人讲话中有新闻,领导人的调研、视察、部署工作情况更是新闻,我们不妨在报道中淡化领导色彩,报道工作情况,反映其决策过程、施政思想、个性特征,揭露隐藏其中公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举重若轻,善讲故事,凸显个性,从而完成时政报道新闻化的跨越。
比如,2013年4月11至15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高邮市金港村驻点调研,笔者所在单位《高邮日报》转发了江苏《新华日报》的长篇通讯《里下河的四月》,选了一张常规配图,罗书记拿锹在林间劳动。而同期的《新华日报》刊发通讯时,配发图片是村民姚长友勾着罗书记的肩亲切攀谈,这在党报绝对是非常规的,但两两相比,我们真正佩服新华日报编辑的选稿眼光,这张图片格外生动亲切,体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水乳交融的关系!这张照片果然影响巨大,第二天《新华日报》在头版又推出一篇报道《共产党干部就该和群众这样亲》,讲述这张照片产生的社会震动以及图片摄影出现前后的故事,并配了4幅图片。南方周末一位记者称:“这张照片展示了中国官员的亲民形象,将成为中国政治影像的又一力作。”省委书记罗志军本人也高度评价了这次采访报道。
由此可见,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记者真正抓住新闻眼、找准兴奋点,突破常规报道,老百姓欢迎,领导更认可。
其次是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民生化。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并非是高高在上、远离群众,记者同样可以怀揣以人为本的理念,怀揣责任感,有选择、有判断地将新闻事实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赋予其一定的情感、倡导一种社会观念和社会风尚,延伸出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和尝试价值的社会主题,将百姓小事小问题与政府大事大政结合起来,做有温度的新闻,做能引起百姓共鸣的时政新闻。
从下列一批新闻报道的标题中,我们可以看看浓浓的民生情怀。在这里,新闻报道因重要领导人作为人而生动,因真性情而美丽动人、因语重心长而深刻感人:
习近平春节前夕冒严寒踏冰雪慰问边防官兵——
【摘 要】改进会议活动报道是党报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和重要任务,特别是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出台后,各级党报纷纷对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本文试从新闻标题、主要内容、语言风格、载体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变脸”,晒晒各地媒体将“权威声音”进行“清新表达”的生动实践,并从机制探讨如何形成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改文风的共同合力。
【关键词】会议活动报道 改文风 变脸
自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出台后,各新闻单位进一步规范新闻报道,转作风、改文风,在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上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会议活动报道变得越来越有新闻味、越来越接地气。
一、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从枯燥的“板脸”到生动的“变脸”
曾经,我们党报对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始终“板着一副面孔”,大量使用会标式、口号式、浮夸式标题,大而空、虚而浮、不知所云,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报道内容往往流于程式,抄文件、录讲稿、说套话、重程式,八股味,长篇空论,味同嚼蜡。而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很多地方媒体积极探索、转作风、改文风,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从官腔八股中走出来,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载体表现形式,都在悄然作出改变。让人感到一种亲民的作风、清新的说话风格,一股正能量在涌动。
1、从标题看变化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窗户,窗明眼亮则抓人眼球,吸引阅读。
现在很多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的标题,注重新闻眼的挖掘,标题有动感,有细节或个性化的语言,口语化,有人情味,接地气,并注意字数限制,简洁明了,很是吸引眼球。
试看今年以来的一批地方党报,在对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中,对新华社通稿的标题进行重新制作:
习近平强调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新华日报2014.5.28)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
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扬州日报2014.1.15)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
两岸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
(深圳特区报2014.5.8)
同时,各地党报在报道地方主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时也大胆创新提炼标题:
谢正义朱民阳洪锦华等看望政协委员 要求——
一起想 一起干 一起苦
(扬州日报2014.1.11)
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谢正义指出:春节到了,拜年的人多了,党员干部要想一想——
这些人为什么要给你“拜年”?
(扬州日报 2014.1.26)
市领导给“裸跑弟”多多回信
希望他和小伙伴们“参与到青奥中去”
(南京日报2014.4.4)
改文风,从头开始,从标题开始。这样的标题很亲切、很温暖、很实在,有了新闻性、人情味,也有了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短实鲜活,真实可爱,让人眼亮心热。
2、从内容看变化
自中宣部提出“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明确要求后,现在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呈现出新闻化、民生化、信息化等趋势。
首先是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新闻化。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本来就是新闻报道的富矿,重要领导人在会议活动中表达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提法、新思路、新措施、新动作本身就是新闻,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从文山会海中及时捕捉识别,采撷出来并传播出去。领导人讲话中有新闻,领导人的调研、视察、部署工作情况更是新闻,我们不妨在报道中淡化领导色彩,报道工作情况,反映其决策过程、施政思想、个性特征,揭露隐藏其中公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举重若轻,善讲故事,凸显个性,从而完成时政报道新闻化的跨越。
比如,2013年4月11至15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高邮市金港村驻点调研,笔者所在单位《高邮日报》转发了江苏《新华日报》的长篇通讯《里下河的四月》,选了一张常规配图,罗书记拿锹在林间劳动。而同期的《新华日报》刊发通讯时,配发图片是村民姚长友勾着罗书记的肩亲切攀谈,这在党报绝对是非常规的,但两两相比,我们真正佩服新华日报编辑的选稿眼光,这张图片格外生动亲切,体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水乳交融的关系!这张照片果然影响巨大,第二天《新华日报》在头版又推出一篇报道《共产党干部就该和群众这样亲》,讲述这张照片产生的社会震动以及图片摄影出现前后的故事,并配了4幅图片。南方周末一位记者称:“这张照片展示了中国官员的亲民形象,将成为中国政治影像的又一力作。”省委书记罗志军本人也高度评价了这次采访报道。
由此可见,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记者真正抓住新闻眼、找准兴奋点,突破常规报道,老百姓欢迎,领导更认可。
其次是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民生化。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并非是高高在上、远离群众,记者同样可以怀揣以人为本的理念,怀揣责任感,有选择、有判断地将新闻事实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赋予其一定的情感、倡导一种社会观念和社会风尚,延伸出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和尝试价值的社会主题,将百姓小事小问题与政府大事大政结合起来,做有温度的新闻,做能引起百姓共鸣的时政新闻。
从下列一批新闻报道的标题中,我们可以看看浓浓的民生情怀。在这里,新闻报道因重要领导人作为人而生动,因真性情而美丽动人、因语重心长而深刻感人:
习近平春节前夕冒严寒踏冰雪慰问边防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