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他山集》的赋格构成
摘要
《他山集》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标题性序曲与赋格形式的钢琴套曲。作曲家在西方经典的赋格套曲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综合中国五声化的音乐语言,巧妙地运用多种对位技法,并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突破传统赋格原有的规程。本文从赋格构成的角度出发,对作品在民族和传统的融合与创新方面的探索,进行探讨与总结,试图归纳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新风格、新思维、新技法,为当代民族风格复调音乐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他山集》;对位技法;赋格构成;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146-02
收稿日期2019-07-29
作者简介(王佩琦(1994—),女,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60)
《他山集》由汪立三先生于1982年创作完成,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标题性的民族风格赋格套曲。这部作品“把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和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在序曲与赋格这种特定的音乐陈述的呈示范围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传统音乐的气度”。
赋格是这部钢琴套曲的核心,它的逻辑性及调性布局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本文以调性布局、赋格结构的创新及赋格各要素的陈述方式为切入点,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进行分析。
一、调性布局
根据汪立三先生的自述,曲集中最先创作的,并不是依据曲集顺序排列的第一首《书法与琴韵》,而是第二首《图案》。作曲家有感于五声调式音阶,于是在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上各创作了一首,且在每首之前标明调性。由于曲集的排列顺序与创作顺序并不一致,因而,本文根据五声调式的顺序,对作品进行了再排列,见下表:
表一调性布局
曲集顺序〖〗
标题〖〗
调式〖〗
中心音〖BHD〗
第五首〖〗
《山寨》〖〗
宫〖〗
F〖BH〗
第一首〖〗
《书法与琴韵》〖〗
商〖〗
#F〖BH〗
第四首〖〗
《民间玩具》〖〗
角〖〗
G〖BH〗
第三首〖〗
《泥土的歌》〖〗
徵〖〗
bA〖BH〗
第二首〖〗
《图案》〖〗
羽〖〗
A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当调式按照宫—商—角—徵—羽排列时,调式中心音呈小二度关系。
二、结构安排
《他山集》的赋格部分,虽借鉴了西方传统赋格曲的音乐体裁,但未完全照搬。在将赋格体裁与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的过程中,作曲家有意识地突破赋格原有的规程。本文即根据五首赋格的结构,对《他山集》赋格部分调性与结构的安排展开讨论。
《他山集》共包含五首赋格,其中第一、二、四、五首為三声部单主题赋格,第三首为双主题四声部赋格。从声部设置来看,五首作品的排列具有拱形对称性。
第一首《书法与琴韵》整体遵循了传统赋格的规程。三声部赋格,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三次,答题出现在主题上方五度,同宫系统。对题一为固定对题。展开部中,主题变调性、变形态。再现部回到原调,主题声部织体加厚。突破在于,主题第一次出现时,在低八度的音区叠加支声旋律,但对赋格的结构不构成影响。
第二首《图案》主题与对题同时陈述,打破了传统赋格曲中,主题先于对题呈示的规程。对题一是固定的,对题二在主题第三次呈示时方才出现,为自由对题。展开部中,主题保持了形态与调式,转变了调性。再现部,回到原调,采用传统的密接和应手法,但111小节,主题叠入时,为了不打破民族风格主题的节奏律动,保持音乐的线条性,使上下声部形成良好的呼应,作曲家使用了变换拍子。
第三首《泥土的歌》为四声部双主题赋格。整体遵循传统规程,仅在展开部的调性安排上,与传统赋格有区别。呈示部主题四次陈述,展开部第一次主题出现在#C徵,与主题呈增三度关系,属于远关系调,这与传统的赋格展开部中,主题第一次出现在近关系调的陈述规律,存在差异。再现时,两个主题同时加厚了织体。
第四首《民间玩具》是对传统赋格规程突破最大的一首。由于首先呈示的走马灯主题,在呈示部中的前两次出现均为G角调,而80小节再出现的唐关刀主题,前两次的出现符合赋格呈示的主属关系,即主题与答题关系,因而,这首赋格的对题是先于主题陈述的。其次,主题与对题始终保持同步结合。结合的方式,除一般形式的复对位及密接和应外,亦包含圣咏赋格结合方式的分段结合。
第五首《山寨》的赋格结构,主题首次陈述时采用三个八度同时鸣响的支声复调手法。而后的调性呈示,以及对应呈示段的使用都是与传统赋格一致。展开部的第一次主题出现在G角,其宫音与主题调式的宫音相差二度,属于较远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展开部调性陈述。再现部在一次主题完整的陈述后,出现采用主题与间插段的三连音材料写作的长大的间插段,但对结构没有造成影响。99小节后进入尾声,给出明确的速度变化。
综上,《他山集》对传统赋格调性与结构的突破,主要集中在主题与对题的陈述顺序,以及展开部的调性安排上。
三、技术构成
除了结构意义上的突破与创新外,《他山集》在赋格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的写作上亦存在,是将中国音乐元素与传统赋格体裁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一)主题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十分重视音色的表现。《他山集》力图展现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这就决定了它的赋格主题,不会固守西方大小调的单声部主题陈述原则。
第一首《书法与琴韵》,主题下方出现两条作为陪衬声部的旋律:一条是低八度的支声旋律,一条为#F(主音)的持续。
第二首《图案》的赋格主题,在PP力度演奏的七度音程的烘托下,以mf的力度奏出主题。对题与主题同步陈述,直接碰撞出的音均为不协和的小二度及减五度。
第三首《泥土的歌》赋格的第一主题,在哑键和弦的背景下陈述。
第四首《民间玩具》的主题,后于对题出现,第一次陈述即与第二次的对题同步。
第五首《山寨》赋格主题,前半部分在單声部主题基础上叠加两个八度的支声旋律,后半部分在五度音程的和音衬托下陈述。
综上,五首赋格主题的陈述方式,主要有采用支声旋律做衬托,以及与对题同步进入两种。这样的陈述方式,丰富了主题的音响色彩。LL
(二)答题
五首赋格使用了四种答题方式:第一种,调式调性均为五度关系,仍然保持在同宫系统内,以《书法与琴韵》为代表;第二种,调式不变,调性为五度关系,宫音改变,以《图案》《山寨》为代表;第三种,调性不变,调式为四度关系,改变了宫音,以《泥土的歌》为代表;第四种,非四五度关系,以《民间玩具》为代表。
(三)对题
赋格的对题是主题的延续。《他山集》中,对题的写作手法与传统赋格的做法类似,既与主题的风格保持统一,其自身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他山集》中的第一对题均为固定对题。
(四)间插段
《他山集》在间插段的设计方面,依然遵循了传统赋格的惯用手法,诸如以对比或卡农模进的方式对主题材料进行发展,或同一首赋格中,间插段之间为复对位关系。
《他山集》赋格部分的调性安排、结构布局体现了作曲家创作的整体思路,即以五声音阶各音为调式基础,调性则呈小二度关系排列,而结构布局则以第三首四声部的双主题赋格为中心,两边对称,均为三声部赋格。赋格各要素的构成体现了作曲家在中西融合时的具体处理手段,单主题呈示不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在音色上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了主题形象的描绘,因而大胆采用支声手法,对题与主题出现的顺序也不再传统,音乐的形式为内容的需要发生了改变,这是作曲家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他山集》的重要特征。
结论
《他山集》是中国作曲家探索民族音乐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作曲家在借鉴外来形式时,不仅限于旧的规程,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打破规则,赋格主题的陈述方式、答题的远关系调性,以及展开部的调性布局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汪立三先生在《他山集》的最开始题写的,“我想登上另一个山头去回顾,去瞻望。那激荡的是线条吗?那沉吟的是音响吗?正如在古老的中国艺术里我看见上下求索的灵魂”。《他山集》是作者对中国音乐的探索,亦是对世界传统音乐的创新。因而笔者希望通过对《他山集》的研究,为当代中国复调音乐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思维线索。
注释:
1(#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11.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