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保护工业遗产

    孙浩+郭洋+唐志强+杨汀+夏晓

    

    

    

    美国:注入文化“活水”

    相较于其他大国而言,美国的历史较短,其跃升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过程与工业化进程同步,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工业遗产。从政府、大型企业到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各方的群策群力,使得美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时常涌现经典案例。

    1916年,美国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处,统辖管理全美历史及人文体系。1966年,《国家历史保护法案》通过并签署生效,为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下立法基石。1969年,“历史工程记录”计划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国会图书馆和土木工程师学会启动,负责将桥梁、水坝、铁路、工厂等历史工程和工业遗址进行测绘、记录、存档。

    根据国家公园管理处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历史工程记录”计划等已经为美国境内3.86万个历史建筑及地点收录了近56万份测绘记录、照片、文案记录等,至今每年仍在陆续新增内容,并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

    美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寓于适当的再利用之中,模式多种多样。除了政府在立法和标准化“基础工作”方面的双重保障,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成为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推动力。

    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苏豪区”被公认为是世界城市内工业遗产综合开发利用的经典案例。这里过去有很多工厂仓库,聚集了纽约大部分的铸铁式建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市原打算在这里兴建高架铁路,但由于可能危及这里的铸铁式建筑,引发反对。随着工厂陆续搬迁,一批艺术家对这里廉价的租金和宽敞的废旧厂房产生了兴趣,将其改造为颇具艺术感的工作室、展厅和摄影棚等,苏豪区人气飙升,区域面积也有所扩展。如今,这里不仅是“文艺青年聚集地”和时尚代名词,还转型成为纽约一个重要的综合商业区。

    纽约曼哈顿高架铁路公园的建设,则被认为是工业遗产公益性开发的成功典范。曼哈顿西区的一条高架铁路于1934年通车,主要负责运送食品和工业制品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运输业急速发展,这条铁路逐渐废弃,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99年,一些当地居民成立了非营利组织“高架铁路之友”,呼吁建设“高架铁路公园”,并作为公共空间重新利用。在该组织与一批社团、周边社区的积极呼吁和推动之下,这一创意获得了时任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及市议会的支持,布隆伯格2006年亲自主持了“高架铁路公园”的动工仪式。

    公园的设计和植被等基本保留铁路原线的本来面貌,蜿蜒纵长的铁路线周边,点缀了木质长椅等特殊元素。大部分植物都是长得很高的草类,再现当年高架铁路被长期搁置而长出野花野草的感觉,也让居民和游览者在钢筋水泥间有了喘息空间。新景观“盘活”了周边社区,提升了周边地产价格,不少餐饮、文化店面或机构进驻沿线地区。人们还可以参加公园内的各种旅游、文化、艺术活动。“高架铁路之友”组织认为,工业遗产的重新开发和利用并非一蹴而就,离不开持续地注入“活水”,而文化就是“活水”的最佳源泉。

    德国:变身“文化首都”

    德国是欧洲传统工业强国,而位于西部的鲁尔区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更是德国“工业的引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逆工业化的阵痛,鲁尔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掘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将倒闭的工厂厂区改造成为充满文化、教育氛围的博物馆、科研院所、艺术场馆等。

    鲁尔区位于德国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中部,其工业发展有200多年历史,19世纪上半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工业区,也形成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著名工业城市。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发展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尔区开始出现逆工业化趋势,本地制造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大批工厂破产、倒闭、外迁,数十万人失业,工业污染严重。

    为彻底扭转老工业区的衰落,德国政府通过改变资助方向鼓励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同时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鲁尔区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吸纳了煤炭和钢铁业削减下来的40%的劳动力。过去的工业城市也逐渐转型,多特蒙德成为保险和技术基地,杜伊斯堡成为货物集散和微电子业中心。

    20世纪90年代,北威州政府希望借助埃姆舍尔公园国际建筑展为转型后的鲁尔区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建筑展历时10年,共开展了100多个项目,包括埃姆舍尔河整治、工业景观修复、废弃工业设施再利用、研究中心建设等,甚至连当年挖矿形成的小山包也被用来作为游客休闲区域。

    如今,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已被开发成一条成熟的旅游路线,总长400公里,连接区域内十余座城市。2010年,鲁尔区获得“欧洲文化首都”称号。鲁尔区城市联盟发言人延斯·哈普克告诉记者,鲁尔区2013年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专门奔着工业旅游而来。

    鲁尔区转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博物馆、展览馆模式。2001年被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埃森市“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个曾经的煤炭—焦化厂,如今成为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的中心站,人们在这里可以参观废旧厂房改造的鲁尔博物馆和世界知名的红点设计博物馆。矿区内废弃的铁路和火车车皮,被当地儿童艺术学校当做表演场地。

    二是公共休闲空间。著名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原蒂森钢铁公司所在地,曾是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经过改造,如今人们可以免费走进当年的旧厂区,爬上高炉,了解钢铁冶炼的全过程。厂区内大型煤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用于潜水训练,部分墙壁则成为攀岩爱好者的乐园。

    三是综合商业体。拥有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交通设施的奥伯豪森市,在废弃厂区上建起一座综合商业体,集购物中心、美食街、儿童游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等于一身,不仅成为鲁尔区购物中心,也成为欧洲规模较大的购物旅游中心,吸引了来自周边荷兰等国的游客。

    如今,曾作为排污管道的鲁尔河及其支流被彻底清理,脏乱差的鲁尔区成功变身为美丽的大花园。

    日本:找准主题理念

    日本是亚洲最早开展产业遗产(即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的国家,日本的石见银山则是亚洲首例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这里,了解日本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经验。

    石见银山位于日本海沿岸岛根县中部,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银矿山,16世纪至17世纪期间,这里的银产量曾占全球的30%。2001年,石见银山被列入日本国内的世界遗产推荐暂定名录,之后陆续有11处遗迹遗构追加登录,包括矿山、坑道,以及矿山城镇、银运输和出口的道路和港口等,展示了白银采掘、冶炼、运输等的整个流程。

    岛根县教育委员会世界遗产登录推进室负责人鸟谷芳雄说,实际上,2007年5月石见银山首次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实地考察时,得到的评价是“普遍的显著价值”不足,建议“暂缓登录”,“当时对我们的打击很大,但并没有放弃”。

    申遗团队认为,难点在于如何说明它与同类遗产的区别,界定其作为文化景观的范畴和意义。

    后来,在日本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下,申遗团队重点阐释石见银山以人力为基础的集约型矿山开发和“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普通矿山采用火药开山,露天采掘,而石见银山是人工开凿坑道,横向采掘,仅挖矿脉,避免破坏山体;冶炼方面,没有因为需要木炭燃料而乱砍滥伐,而是在有序砍伐的同时进行规划补植;由于采用灰吹法冶炼,没有产生水银等有害物质,银山的水和植被都未受到侵害,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也没有造成矿区病……

    这种理念的变化扭转了局势,石见银山于当年6月申遗成功。鸟谷说,21世纪最需要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型的开发模式,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正是这些500多年前就在银山施行的理念,最终打动了评委。“申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确立恰当的主题和理念。”

    不过,这里的遗产保护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资金和人力不足,保存与利用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基础设施难以建设等。

    对此,石见银山世界遗产中心文献研究员青木俊介说,今后首先将区分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别制定保护对策,避免因过度限制而难以改建或开发。其次,将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形成“在生活中随手保护遗产的轻松氛围”。比如看到遗址需修复处就及时报告负责部门等。最后,还要培养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接班人。当地曾举行夏令营,邀请全国历史、设计、建筑等专业大学生实地探访遗址,这类活动还将持续下去。

    英国:遗产保护先驱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英国留下了“巨大的财富”——18世纪的煤矿、铁矿,古老的运河,废弃的工厂等等。如今,这些工业遗迹已成为旅游手册上常见的旅游路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为英国创造了财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很多旧工厂倒闭,甚至被推倒重建。这一现象引起了英国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工业考古学”概念。这一学说很快得到英国专业考古机构认可,他们认为应该对工业革命与发展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

    随后几年时间里,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逐渐酝酿,1963年,为建立现代化火车站,伦敦地铁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尤斯顿地铁站拱门被拆除事件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密切关注,对工业遗址加强保护的呼声日渐升高。

    1973年,第一届保护工业遗迹国际大会在英国“工业出生地”,也就是世界第一座铁桥所在地什罗普郡召开。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确定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并指出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为工业遗产立法、保护、维修以及宣传提出指导性意见。2011年,《都柏林准则》更加细化了工业遗产的内容,使得工业遗产不仅包含静止的工业遗址,还涵盖动态的工业生产过程等。

    横跨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上的铁桥建于1779年,赛文河谷后因这座世界上第一座铁桥而更名为铁桥谷。河谷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石灰黏土以及便利的水运渠道成为当时铁矿煤矿开发、瓷砖瓷器加工制作的天然摇篮。

    1986年,铁桥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经过几十年的开发,铁桥谷一带废旧的工厂、作坊等已被规划改造成为10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和工业纪念地。改造过后的遗址不仅完好地保存了过去的工厂,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铁桥谷提供的数据显示,铁桥谷遗址地区每年接待50万以上游客。铁桥谷不仅每年为什罗普郡创造约2000万英镑旅游收入,同时也解决了数百人的就业。

    铁桥谷博物馆基金会是一个独立教育慈善机构,管理了10个博物馆在内的30多个工业遗址。该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除了旅游收入,还有政府津贴和捐款,基金会还得到过遗产彩票基金、欧洲区域发展基金、当地地区发展机构、商人以及私人的帮助。

    除了最为典型的铁桥谷工业遗址,英国还有很多类似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在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

相关文章!
  • 全面从严治党下基层党建工作创

    刘鹏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18-02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党建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党建

  •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谱写档案事

    史建柱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延庆区档案局(馆)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并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

  • 石粉变塑料新机遇大商机

    “打赢蓝天保卫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