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八法

    摘要:古诗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重要的课程内容。吟读法、鉴读法、赏读法、联读法、助读法、研读法、写读法、背读法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八种方法。

    关键词:吟诵;鉴赏;写作;《春望》

    古诗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重要的课程内容,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下面以杜甫《春望》教学为例,谈一下古诗教学的八种方法。

    一、吟读法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诗文声音表现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台湾的王财贵先生用通俗的话语解释了“吟诵”的涵义:“人类的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情意的,那么在情意深到语言不能表达的时候,就会把语言拉长,如果把语言拉长还不能完全表达,就把语言抑扬,有了旋律,把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吟诵或是歌唱”。

    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第二个字和第六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平起诗,则相反。

    如杜甫五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吟诵是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古诗的音乐性不仅在于押韵合辙,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起伏、张弛、高低、迂回。吟诵,特别是模拟作者声口一唱三叹,领略作者幽微心灵的吟诵,就能表达出古典诗文的情韵美来。

    二、鉴读法

    所谓鉴读,是细细审视,鉴定、细读的意思。阅读古诗,切忌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且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陈新雄对《春望》首联的鉴读:

    诗一开头就用了对仗,而且属对工巧,属于《文心雕龙》所谓「反对」为优的「反对」,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拿来跟充满生意的「城春」对比,在满城明媚的春光中,本应是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时候,而今竟是断壁颓垣,无限凄凉之境;「国破」之下继之以「山河在」,只有山河仍在,其它一切都巳面目全非了。「城春」原是明媚的春景,后缀以「草木深」,除了草木榛芜外,什么也没有了。「国破」与「城春」后面所接的都是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先后相背,诗意翻腾。明代胡震亨极为赞赏此联,《唐音癸签》载其说云:「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陈先生知人论世,引经据典,从手法、意境、字句等多方面对《春望》这首诗进行了细读、鉴读。我们在教学时,也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考析字句,弄清文意,认取诗眼,深入意境,借鉴手法,领略神韵。

    三、赏读法

    周汝昌先生对“赏”之涵义有独到的见解:

    什么是赏?——交流:古人的心和我的心碰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有共同感情,还能够体贴,他是那么悲惨,我明白了,这才叫诗词的赏,赏心呀![1]

    且看王刊对《春望》的赏读——《沉重的叹息》:

    杜甫缓缓地登上城楼,三月的风缓缓地吹,似乎怕扰乱诗人的思绪。春天,在自己必经的路上照例地撤播着绿色,春天毕竟只是春天!远处如黛的群山,天边游移的白云,近郊葳蕤的草木……像所有的春天一样,静静地来,也静静地去,花照常地开,也照常地败,似乎完全只是完成生命的一个过程。那些在翠柳间飞鸣的黄鹂,似乎在讲述一个个凄美的故事,就连那天空悠悠的白云也心事重重地在长安上空徘徊……

    在这篇赏读文字中,作者穿越时空,悲伤着诗人的伤悲,痛苦着诗人的苦痛,“虽隔千秋,欣如晤面”。

    四、联读法

    联读,即余映潮先生主张的“一文为主,多文联读”。

    比如,学习《春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在课下安排学生搜集并研读杜甫身陷长安时的一系列诗作: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雙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五、助读法

    文献助读也有助于古诗的教学。

    手法赏析是古诗教学的应有之义。杜诗的创作手法,其中之一是意象叠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先生曾经对杜诗意象叠加的方式有过阐述:

    烽火对家书,是国事与家事的对举,三月对万金又在数字对中使全联成为明白如话的格言。最后凝聚在白发意象上,它是愁的象征,为解愁而搔之,愁不可解而愈深,导致白发更短,直到不胜簪的惊心动魄的程度。从意象的呼应上看,白发短与开头的草木深相呼应,一者写人心的荒芜,一者写人烟的荒芜,遂使全诗在肌理绵密的意象叠加中,负载着不堪重负的国家命运、生存处境和情感状态的分量了。[2]

    这样的资料助读,会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品味语言、咀嚼意蕴、体认诗歌的内在规则。

    六、研读法

    所谓研读,是研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的意思。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诗歌的叙事方式、意象思维、语句方式、抒情原理、表现手法等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

    比如,学习《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涉及到拟人和移情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列举数例并作说明。

    先看将花和鸟拟人,我们可以举出如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的诗句“花迎喜气皆知笑, 鸟识欢心亦解歌”;再看将水拟人,我们可以举出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的诗句“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等。

    如此,通过大量的诗词例证,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移情手法加深理解并学会运用。

    七、写读法

    读写结合,以写带读,是古诗教学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如《春望》教學,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文的形式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写评点之类的文字,从而提高其鉴赏古诗文的水平。

    兹举俞陛云先生对《春望》评点的文字为例:

    起笔即写出春望伤乱大意。时经安史之变,州郡残破,惟剩水残山,依然在目。次句言春到城中,人事萧条,而草木无知,依然欣欣向荣。烟户寥落,益见草木深茂也。三四句言春望所见闻:春日花好悦目,而感时者见之,翻为溅泪;鸣鸟悦耳,而恨别者听之,只觉惊心。五六句更从远望,则烽火连绵,经三月而未息。家书句犹脍炙人口,望而不至,难得等于万金。在极无聊赖之时,搔首踌躇,顿觉萧疏短发,几不胜簪。于怀人伤乱之余,更嗟衰老,愈足悲矣。[3]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诗的颔联和颈联写一组对偶句。格式:前者是“动+名+名+动+名”后者是“名+动+数+名”。

    八、背读法

    很多古诗的名篇都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在教学《春望》时,可采取画面转移背诵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的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学生头脑中的画面从城到山河,再由破碎的城池到哀啼的花鸟。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对亲人的思念。

    也可以采取“以诗译诗”的方式。比如下面这首现代版的《春望》:

    国破家亡,山河依旧;

    城中春色,草木茂盛。

    叹时局,缤纷的花儿陪我留泪;

    怨别离,哀怨的鸟鸣伴我心悸。

    战火连绵,燃至三月;

    家书珍贵,可抵万金。

    苦痛中,白发挠得更少;

    忧愁时,簪儿却插不进。

    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得到诗意熏陶,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4]袁海峰.诗词教学中的“量体裁衣”与“对症下药”[J].语文教学之友,2017,(4).

    作者简介:杨高旺(1974—),男,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河北省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美国高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吴荩萱摘 要:以“主导—主体相结合”为特征的美国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

  • 1+1=?

    李丹“1+1”是一條长河,滴水汇成大江、大海,汇成人类的生命源泉。“1+1=?”这个问题想必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