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情境创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许霞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学习;情境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班级为单位,运用相关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去领悟,从而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学生的领悟,从这一点来说,它更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所谓体验式的学习,也叫“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最早是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在做中学”“生活即是教育”,历经各种理论流派发展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系统整理和应用。这与我们所说的“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何在中学生的心理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从而保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而不是一味给他们灌输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觉得心理健康课索然无味,又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作是玩的课程,玩一下就算了呢?体验式学习怎样才能真正实施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体验式学习,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情境创设是体验式学习的载体和途径。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位德国学者提出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如果说知识是盐,那么情境就是汤,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溶入情境中,才易于被掌握。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课堂变成一口大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也就是为学生熬出鲜美的汤。

    三、例说情境创设

    我以自己执教过的一节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之认识自我”为例,谈谈其中的情境创设。

    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職业生涯规划,明白其重要性,意识到职业选择与自我认识密切相关,能从自己的兴趣、人格特征入手,明白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职业,激发他们追求美好未来的热情。

    (一)无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

    如果课堂结构是:

    1.教师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重要性;

    2.教师介绍职业选择与自我认识的关系;

    3.学生做职业选择测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4. 教师激励学生追求美好未来。

    这样的课堂结构也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可能出现的情形有:

    1.学生很自律,从头到尾很认真地听;

    2.学生只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听,如职业倾向测试;

    3.学生几乎都在开小差,需要的时候应和老师一下。

    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学生对这节课不会有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教师从头到尾都在向学生传授很抽象的东西,学生所动用到的感官只有听觉,学生的大脑很容易疲劳,头脑中没有认知停靠点来固定住这些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

    (二)有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本人密切相关,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感,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要让这节课成功就必须引发学生的内在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体验到“选择”“自身条件”“努力方向”这几个要素,让学生自己觉得不好好做职业生涯规划真的不行,产生一点危机意识,从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意识地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措施如下。

    1.通过简单的选择判断引发学生内在感受

    在本节课中,一开始的暖身活动是“喜欢OR不喜欢”,全体学生围圈坐,听老师念一些职业名词,并观看屏幕上呈现的图片,如果喜欢从事这样的职业就拍拍手,如果不喜欢从事这样的职业就双手交叉放胸前。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需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职业名词念出来,学生只需认真听和看。学生在做出判断时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的,因此,他们的内在感受就自然流露出来。这个过程通过PPT展示职业,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并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身处那个职业情境中,从而体会自己真实的感受,另外也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此时此地,从而也进入到老师后面所设计的一系列情境中。

    2.通过教室布置让学生身临情境

    本节课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介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如果单纯讲解这个理论,恐怕很少有学生能认识清楚。而根据职业兴趣的六种划分,将每种职业兴趣比喻成一个小岛,在投影上显示六个岛屿,并将每个岛屿的特点写在岛上,这初步将知识图像化,相比单纯的文字信息,学生对图像信息更感兴趣。此外,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把整个教室的地板比喻成海洋,教室里的六张大圆桌分别对应六个小岛。为了普及知识,桌上还贴着相应的职业特征,方便学生多看几遍,在离桌子最近的墙面上贴着小岛的名称,方便寻找。学生通过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小岛,最终留在哪一桌就代表他适合哪种职业。这个寻找的过程就犹如找工作,能上小岛代表找到工作,没有上小岛代表找不到工作,既有寻找短期内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又有寻找自己愿意一辈子从事的工作,还有寻找自己有机会从事的工作。这样的布置,让教室的每面墙都会“说话”,也让学生置身于一种选择工作的情境中,更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流连于情境

    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于让学生理清职业选择与自我认识的关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职业选择方面,通过学生留在哪个岛予以体现,而自我认识方面,怎么做才能与职业选择有机结合呢?我由岛想到台湾,想到签证,于是设计出通行证这一环节。通行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我是谁”,要求写十句“我是一个 的人”;第二部分是“我理想的职业”,要求写三句“我希望将来从事 工作。”学生在完成这两部分时有一个参考框架,是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整理改编而成的,详见图1、图2。

    当学生完成这两部分时,就进入审核环节,自己究竟适合哪种职业,能否留在岛上就看审核的结果。这时学生就开始扮演审判官的角色。审核方法根据图3、图4所示,每种职业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性格特征,如果在通行证中的“我是谁”中描述的性格特征有能与“我理想的职业”中的职业类型相匹配,就将数字写下来,见图5。如果遇到前3题的答案均小于3的情况,则在“我是谁”中找有3个或3个以上条目是对应某个职业类型的,将答案填写在第4小题。如果没有,则放空。

    最后,根据结果决定去留。如果“我是谁”中有3个及3个以上项目对应到某个岛,则适合在该岛上,在通行证上将该岛涂上红色,代表通行证已办妥。如果该岛不是自己现在所在的岛,则调整一下。如果通行证没办妥,则离开所住岛,代表漂泊在海上。见图6。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办理签证这一情境经历了一番“找工作”的辗转。有的学生体验到找对工作的喜悦,有的学生体验到找错工作重新寻找的担心,还有的学生体验到找不到工作在人海中漂泊的失落,这与现实颇有一番相似的味道,让学生体验深刻。在这一环节,学生既是通行证的申请者,又是审判官,不仅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职业对性格特征的要求,并且感受到了找适合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自己有哪些薄弱的方面需要在今后加强,由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已实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晋江,362211)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

    李兴梧 史丽萍摘 要: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高中学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可在

  • 趣说冷处理

    张玉庭有则外国幽默。儿子问父亲:“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父亲回答:“是这样。比如,法国与意大利之间发生了一场小误会……”不料刚刚说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