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写作内容升华
摘要:学生的写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写作内容贫乏。内容贫乏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内容贫乏可通过“施肥“的方法加以解决,隐性内容贫乏表现为:过于全面而不突出、描写不准确、内容无关或错误、贴标签、没有真情实感等,可通过”剔苗除草“加以解决。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情;写作;内容贫乏
作文,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学生不会写,没东西可写,写不好;另一方面,教师没法教,不知教什么,教也教不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到教写作或不教写作效果其实差不多,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感觉到学写作或不学写作差不多[1]。以至于王荣生教授作出“我们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2]的断言。尽管关于写作教学的探索成果层出不穷,活动式、情境式等写作教学方法仍风靡于世,但盲目而不顾学情的套用并未使写作教学的面貌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甚至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批判。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作课程应当基于学情,这是变革写作课程的极为重要的取向。”[3]学生的作文完成不應是写作教学的终点,而应是写作教学的起点。写作教学必须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以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然而,现实中的写作教学经常忽略这个最有价值的样本,教师也只是对写作中的问题提一些泛泛要求,如“要具体”等。然而,“如何具体?”却没有了下文。写作学习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写作学习不是零起点,通常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某些不足[4]。以学情为出发点,以学生实际的写作困难作为教学内容,是改变目前写作教学现状的途径之一。
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中常出现叙事不具体、中心不突出、假大空等问题。这些大都属于写作内容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写作内容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但是,具体到学生个体,写作内容的问题也因人而异。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即把学生写作看作是农民在耕种一块土地,地里的庄稼长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这块土地的收成。一旦庄稼出现问题,主人就要设法补救,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收成。如果庄稼苗长得又瘦又小,那可能是因为土地缺少肥料,这说明庄稼急需养料的补充;如果庄稼地郁郁葱葱,那么我们就要走近它仔细观察,看看庄稼是否过于稠密,庄稼之间是否夹有杂草,如果是,就说明该剔苗或者除草了。
我们把第一种情况称为“显性的内容贫乏”,把第二种情况称为“隐性的内容贫乏”。下面,我们以一位学生的作文来具体分析。
难忘的春游
在我五年级的时候,去青水公园春游,那一天之前,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现在,我来讲一讲我春游的经历。
首先,我们先到那里的一个足球场,宣布那里是我们的集合点,然后我们就在草坪上,准备开始吃喝玩乐了!我们把橡胶纸铺在草地上,然后把一大堆的零食放到上面,开始大吃了!吃着不到一会,老师就叫大家集合了,老师让我们坐下,然后看同学们表演节目,首先是王子杰同学表演朗诵,他读得很幽默,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接下来是同学们表演跆拳道,他们的声音是那么的洪亮,他们的动作是那么的壮观,使大家发出的掌声更加激烈,更加的洪亮!最后是两个同学表演的相声《吹牛》,他们一说完,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表演完以后我们就回家去了。
这就是那次难忘的春游了。
显而易见,这篇作文属于显性内容贫乏的类型。那么该如何“施肥”呢?教师通过对学生写作样本的分析,发现学生叙述不够具体,表达平淡无味。那么,如何才能描写具体呢?王荣生老师说:“要学生学会描写,不是教学生仔细观察,而是要教给他分解的方法。”[5]因此,教师对症下药,提出了针对性的“施肥”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既然是“难忘的春游”,就应该突出“难忘”;接着,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施肥”策略,即:
1.一大推零食主要有哪些零食?你最爱吃的是什么?吃的场面如何?吃零食的时候伴随着什么活动?
2.老师中断吃零食,你们有何反应?老师让你们坐下,观看节目,你们有何反应?
3.表演朗诵的同学朗诵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幽默让你们笑了起来?
4.表演跆拳道的同学,表演得好不好?姿势如何?
5.《吹牛》的哪些内容最搞笑,举个例子?同学们笑的时候有没有伴随其他动作或反应?你有什么感觉?
6.表演完之后要回家时,同学们是什么反应?你是什么心情?
老师指导之后,如果再让学生写一遍,相信再也不是原来“贫瘠的土壤”里所生长出的“瘦弱庄稼”了。
“显性的内容贫乏”需要通过“施肥”来帮助其成长,以促进作文内容的升华。那么,对于“隐性的内容贫乏”呢?“隐性内容贫乏”是指外表繁盛,实则华而不实、内容空乏,或画蛇添足、多余累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全面而不突出。如在描写一个人外貌时,就没必要从头到脚全说个遍,事实上,只要抓住有特点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即可,必要时,也可以进行适当夸张放大。管建刚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举过一个例子,这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他的眼睛很小,睁着和闭着差不多。”这个描写夸张而不失巧妙,相信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理,在描写人物事件时,也无需事无巨细地铺排,而是要就其代表性的事件,择一二叙之。写作要做的不是给人物编年谱,而是要就其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平常中发现平常。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是新颖的、鲜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也必是鲜明的。
2.描写不准确。写作应当真实、准确,有什么,写什么,这是写作的基本前提。但是不少同学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而不自觉地偏离了这个前提。这与教师平时的不正确引导有很大关系。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会鼓励学生多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多用所谓的“高级”词汇,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但是,却忽视了对写作真实性、准确性的要求,以致出现“空有华彩辞藻,而无实际内容”的弊端。郑桂华老师指出:“所谓的描写应该是有什么写什么,如实地展现,这是描写的第一要义。没有的东西,你就不应该无中生有地写出来,否则就不是对象特点,只是你的一个联想假象而已。”[6]
3.内容无关或错误。或为了追求生动形象,或为了表现自己,或者仅仅是为了凑字数,一些与写作主题无关的东西就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就拿引用来说吧,曾经的作文就以引用为尚,通篇尽是名人名言或唐诗宋词,但彼此也许八竿子打不着。甚至有学生为提高文章档次,不惜编造“某某大家曾经说过”,让名人为自己“代言”来钻空子。
4.贴标签。写作就是写作,有什么感想就写什么感想,有什么教训就写什么教训。自己的感想、教训也许是渺小的,但却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例,细究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学生在写“第一次尝试什么”的作文时,都是一开始没成功,失败了几次就成功了,然后就体会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它忽视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都会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由生到熟的发展过程。如果对每一个正常认识事物的过程都冠以“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深刻体会,那么这句话将因过于普遍而变得毫无意义。另外,由于每个人自身条件的差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快慢也各不相同,对同一件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标签本身就有问题,把统一的标签贴在具有强烈个性化特征的学生身上,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标签,而看不到学生的真情实感。
5.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真情实感是当下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这是由于当今写作要求与学生人生经验的不协调引起的。由于宏大的意义掩盖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要求张扬主观情感但是又要写出自身尚不能达到的德性高度,所以造成写作实际中出现大面积的虚假写作行为。在“立意高远”和“表达真情实感”的不协调要求中,学生只好选择更有利于得分的“立意高远”。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做的是努力给学生的情感表达创造条件,而不是设置壁垒。
“剔苗除草”看似比“施肥”来的简单,要真做起来,也不容易。首先,学生要搞清楚你这块地种的是什么庄稼?如果你撒错了种子,就很可能“水土不服”,就算能侥幸生存下来,也是不符合要求的。其次,要分清哪些是庄稼,哪些是杂草。最后,在分清庄稼和杂草之后,对于属于杂草的,一概不要,属于庄稼的,也要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剔除,不能因为一些多余苗子的存在而影响整块庄稼的收成。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情,适时地进行“施肥”或“剔苗除草”,从而促进学生写作内容的升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中不宜把各个问题孤立起来考慮,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很多时候会同时出现,只不过某个问题会表现的更加突出而已。
注释:
[1][2][3][5][6]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作者简介:孙发有(1990— ),男,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