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综述

    白继红

    改革开放30年来,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深入贯彻党中央有关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的基础上,深入实践,不断创新。增强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总结海西州基层党组织30年来的实践,提炼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明确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必将推动海西州基层党组织改革创新的进程。

    一、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时俱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建设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93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恢复逐步正常化。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州认真贯彻会议提出的关于健全党规党法的决定,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重点解决党的纪律松散、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切实加强党风建设。到1983年底,轮训了80%以上的党员,整顿了三分之一的农村牧区党支部,为全面进行党的教育和整党做了准备。1984年开始在全州分四批,其中包括乡镇和村级两批,开展了全州整党工作。以提高党员素质、更新观念、端正党风、坚持标准、从严治党为重点,加强党员教育,提高认识,纯洁党的组织。1987年后,在继续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的基础上,通过两次试点,在全州范围内普遍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1991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全省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党组织建设,在整顿农牧区后进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同年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方面,开展了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抓好党员的思想教育活动。1 992年,结合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下发了《关于在第二期社教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知》,并对后进支部进行整顿,开展了“达标升级”活动。同年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继续抓好党的建设,及时审批党组成员的增补、调整工作。1 993年继续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加强对所属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为主题开展党建工作。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针,开始探索在农村企业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 994年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项指导方针。

    在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1995年4月中共海西州委下发了《关于整顿农村牧区基层组织意见》,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最后一年巩固提高”的要求,开始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农村牧区基层组织整顿工作。1997年底,为期3年的整顿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圆满完成。1998年7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的实施意见》,创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载体的“三级连创”(州、县、乡)活动全面展开。1999年,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结合海西实际,下发了《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的通知》对创建工作从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1月州委组成工作组对全州三县二市二工委开展的“三级连创”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督导。

    在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建中,这期间主要加强了对各党组、党委进行指导、督促按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对所属党员的教育管理。

    在企业基层党建中,1994年企业党的建设紧紧围绕深化企业改革、搞好生产经营这一中心任务进行,统一思想。理顺企业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企业党组织参加重大问题的决策。1997年5月,成立了海西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协调小组。6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海西州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新阶段。从领导内容、领导方式、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等方面开始探索如何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以及“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面,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的要求。

    在农村牧区基层党建中,2003年进一步加强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围绕解决农牧区水、电、路、通信、农牧业结构调整、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加大对学习教育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力度,列入整改方案的2475条。已整改的2392条,整改率为96.5%。与此同时在全州农牧区还创新推行了“说事”制度,并配套建立了“理事、议事、干事、评事、查事”等五项制度。2004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三级连创”和“三培双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活动。制定下发了《加强基础组织建设,促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实施意见》。一方面加大对贫困村“软、散、懒”班子的整建工作力度,保障了扶贫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方面支持党员户率先落实项目,发挥党员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中的技术骨干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2004年底,全州农村党员活动室有174个,农区党员活动室覆盖面达到84%;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不断理顺“两委”关系,保障了“两委”各司其职,协调运行。农牧区党建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05年,深入开展了“三级连创”和“三培双带”活动,全州已实现“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目标的乡镇党委26个占全州乡镇的63%,已实现“五个好”目标的村党支部1 72个,占总数的64%,确定“三培双带”重点培养对象600名,农牧区党建带动机制初见成效。2006年,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把“双培三带”,机关党支部和村级党支部一对一互动、农牧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融入到“三级连创”活动中。2007年——2008年在农牧区基层党建方面又有了新探索。针对农村牧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认真组织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突出巩固先进性教育和深化“三级联创”两个重点。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农牧区党建工作机制,在推进目标责任管理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第二、注重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在

    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方面有了新举措。一是把建设好乡镇、村社领导班子作为“三级联创”的关键点来抓。二是开展村级班子专项整治活动。2008年村干部中致富带头人的比例达到59%。三是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志愿者”计划。四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五是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各地针对村干部报酬低的情况,积极争取资金,建立了基层干部补贴制度。

    第三、切实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在培训模式和内容方面有了新转变。全面实施“321”工程,从2007年起,用5年时间培养3000名致富能人、2000名能人党员、1000名能人村级后备干部。

    第四、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在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新尝试。根据海西实际把整合党建资源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根据产业趋同、生产相近、地域相连的经济布局,合理确定调整党组织隶属关系,探索尝试了多种类型的党组织建设模式。一是“村企联建”。二是“村居联建”。三是“百企联百村”活动开展的“企地共建”。四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协会或专业经济合作党组织。形成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产业大户。五是开展了“村与园区联建”、“村村联建”。

    第五、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增强党组织内在动力方面有了新突破。把开展农牧区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抓手,按照“特色党建,品牌意识,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活动宗旨和“创新、务实、管用”的原则,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第六、强化阵地建设,在服务党员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新成绩。

    第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管理流动党员方面有了新思路。

    第八、突出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加强农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了新进步。

    在社区基层党建中,2003年筹措资金15万元,组织全州49名社区居委会主任赴上海考察学习街道、社区组织设置和党建工作中的有效方法和先进经验。通过外派考察和培训,从而提高了街道、社区的管理水平和干部的整体素质。2004年为了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务工作制度、党组织决策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等社区党建工作制度,规范了社区党建各个环节的工作。2005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实施基层党组织示范群体建设工程。2006年,不断拓展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形成了社区党组织为主体,市(县、行)委统一领导,街道(镇)具体指导,辖区单位广泛参与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管理体制。全州8个街道、55个社区党组织与42个州、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结成了共建对子。积极开展以“助学、助贫、助残、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的活动,实现了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加强了对社区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减少了“口袋”党员(指党员人事关系从原所在单位转出后,未把组织关系转到新的党组织,将组织关系个人保存或放在档案中的党员)的数量,扩大了社区党的工作覆盖面。全面推行企业退休(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属地管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2007年——2008年社区党建工作围绕社区建设和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各级党组织把服务民生作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了“党员承诺制”、“党组织承诺制”、“三服务、三凝聚”、“结对帮扶”、“三助一扶”等活动。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根据产业趋同、生产相近、地域相连的经济布局,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将一个区域内的村、楼宇、市场、“两新”组织的党支部联建成党总支,并根据党员生产经营、生活活动等情况设置党小组。

    在企业基层党建中。2003年,及时规范了企业党组织的设置,理顺了隶属关系,对关、停、破产企业219名党员的组织关系进行解转移交,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效防止了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有党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和党员教育无人管”等问题的发生。2004年,及时调整、规范和理顺了重组改制国有企业的党组织设置,实施了企业党组织属地管理。注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创建“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组织活动,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扩大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2005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党组织建设率达100%。2006年——2008年,打破党建工作中的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企地共建”、“结对共建”、“共驻共建”,整合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区域性党建格局逐步形成。2006年制定下发了《“两新”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和《关于进一步健全“两新”组织中党组织设置的意见》。到年底全州符合条件的51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全部建立党组织,各地区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59名,实现了新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总结

    经验之一:创新地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海西州始终依据实践的发展,创新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样做保证了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失去前进方向,不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放任自流。所以联系实际,创新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党建的安排部署,在今后基层党建工作中是不能丢掉的。

    经验之二:从游离中心到围绕中心。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最根本的指导方针,也是基层党建领导内容改革创新的主要依据和落脚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全国一样,由于处于恢复阶段及尚未彻底摆脱过去错误思想的影响,基层党建在领导内容、工作标准、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脱离经济建设的自我评价标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海西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阶段的建设内容明显看出,在这一阶段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的出发点是按照自我评价标准清算文革时期的错误,例如纪律松散、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并没有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要求。而从]994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以及“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的这一具体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转变一是在领导内容上,从凌驾于并脱离经济建设转向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二是在工作标准上,从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衡量中转向共同致富、促进经济效益提高、服务群众

    等新标准上来:三是在队伍建设上。从“斗私批修”纯而又纯的战士转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经验之三:从行政命令为主到引导、示范、服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利益主体多元化,承认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竞争关系,这就要求党组织必须从尊重利益主体权利这一原则出发,树立新型的执政理念,由过去的代替转向引导、示范、服务。为此海西州严格按照中央强调的,基层党组织要“强化功能,改进方式”的要求。在实践中创造了“村级班子专项整治活动”、“大学生村干部志愿者计划”、“基层干部补贴制度”、“‘321工程”、“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党员承诺制”、“党组织承诺制”、“三服务、三凝聚”、“结对帮扶”、“三助一扶”“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党建指导员帮助建”、“三培两推”等一系列引导、示范、服务的方式及党员服务群众、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体系和制度载体。从而改善了群众的民生,提供了群众的精神享受和民主诉求,达到了尊重民意、凝聚人心、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目的。其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在今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继续发扬光大的。

    经验之四:从单一“单位制”到拓宽领域、扩大覆盖面。海西州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依据社会组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确立了许多新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海西出现无行政隶属关系、无行政主管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出现了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农民工等“无单位”的“社会人”;出现了不同物质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的自发群体。这些组织和人群大多规模小、分布散、流动快、变化大,使得以行政单位为依托建立党组织的模式难以覆盖。为此海西州在基层组织设置实践中,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根据产业趋同、生产相近、地域相连的经济布局,合理确定调整党组织隶属关系,探索尝试了多种类型的党组织建设模式。例如“村企联建”、“村居联建”、以“百企联百村”活动开展的“企地共建”、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产业大户、“村与园区联建”、“村村联建”“区域联建”等模式。通过这些不同于“单位建党”的模式,使海西州基层党组织从“单位”走向“市场”走向“社会”。上述实践是基层党建适应时代变化,使基层党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有效途径。应当在今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中深入推进。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喀什馕坑肉

    徐敏早就听朋友说,喀什馕坑肉是新疆烤羊肉的鼻祖。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到了喀什不吃馕坑肉只能算白跑了一趟。二十五年前第一次去喀什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