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创作分析

     向延顺

    摘要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名作,其中《六月——船歌》是他创作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作曲家以精细的创作思维和高超的创作技巧,充分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本文就以钢琴曲《六月——船歌》为例曲,主要结合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从传统曲式学和创作特点两个方面对作品展开分析。通过对其进一步地分析与诠释,得出更客观、令人信服的观点,为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鍵词]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103-02

    收稿日期2019-07-04

    作者简介(向延顺(1996—),男,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南阳473004)

    一、作曲家及作品简述

    (一)作曲家简述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C%E6%9B%B2%E5%AE%B6/1021754"t"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BC%E5%BE%97%C2%B7%E4%BC%8A%E9%87%8C%E5%A5%87%C2%B7%E6%9F%B4%E5%8F%AF%E5%A4%AB%E6%96%AF%E5%9F%BA/_blank"、音乐教育家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8%82%B2%E5%AE%B6/10341583"t"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BC%E5%BE%97%C2%B7%E4%BC%8A%E9%87%8C%E5%A5%87%C2%B7%E6%9F%B4%E5%8F%AF%E5%A4%AB%E6%96%AF%E5%9F%BA/_blank"。作曲家在创作中融入生活的体验,注重把内心情感与生活的矛盾表现在作品中,形成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这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作品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二)作品简述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创作于1875年,是根据俄罗斯诗歌与时节而创作的钢琴曲。《六月——船歌》即六月的曲子,将俄罗斯六月的景色同诗歌中的意境融合,成为独具俄罗斯特色的抒情乐曲。作曲家采用“船歌”命名,但又不同于其他“船歌”的体裁形式。该曲在节拍上打破了常规三拍子的形式,选择四拍子,不仅使音乐极具俄罗斯特色,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思路。

    二、传统曲式结构分析

    (一)主体结构分析

    传统曲式学重点研究音乐形式范畴中的有关曲式结构的问题,而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又由内容所决定。因而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时,主要结合作品的历史时代及体裁,从内容与结构的关系切入,从而深入准确地认识作品。3《六月——船歌》是一首共99小节的忧叹情感基调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该曲以4/4拍的中速演奏,并建立在主调g小调上。首部:(3~31)小节,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式。整个首部的材料较为统一,使音乐的陈述形象取得一致,还为形象的转变做出鲜明的预备。

    A乐段(3~12)为4+6并行二句式非方整性收拢性结构,采用g小调单一调性。第一乐句a、b动机构成主题核心乐思,再接以动机b的下行变化模进形式的两个分句,形成长—短—短的句法结构。同时,左手声部中带有复调式呼应旋律,来表现小船与水面拍打荡漾的形象。第二乐句(7~12)为并行乐句。而扩充后形成长—短—短—长的句法组合,与上乐句形成矛盾统一的情感基调。

    B乐段(13~22)为展开性中段,并行二句式结构,B大调转g小调。乐段材料与A段相似,但B段第一乐句材料却在高四度、强f力度及B大调上展开。第二乐句(17~22)开放终止,突出音乐的不稳定性,构成了整个首部的高潮段落。A1乐段(23~32)原样再现,只在结尾处进入G大调。三声中部(32~53小节)结构为无再现的二段式,调性为G大调,带有明朗开阔的音乐情绪。在织体情绪的变化下,将宁静悠闲的气氛打破,从而引入欢快的场面。

    C段(32~39)为4+4并行二句式方整性开放性结构,调性为G大调单一调性。第一乐句(32~35)三度叠加旋律,音响变得饱满,同时下方主属和弦交替,低音四五度跳进以及切分节奏的动力性,都突显出活跃的气氛。第二句(36~39)改变织体,并加入休止与延留音,形成了华彩和声音型,给加厚的旋律层力量支撑,给人乘风破浪之势。

    D段(40~51)全曲高潮段,结构为5+7并行二句式非方整开放性乐段。乐段变为三拍子形式,突出节拍的鲜明特色。旋律节奏(〖ZZ(Z〗xx〖ZZ)〗x.〖ZZ(Z〗x〖ZZ)〗)不断下行三度模进,同时在第42~43小节低音使用半音线性下行,音乐显得更加活泼,富有动力性。而在第二句第48小节后上行半音离调模进的减七和弦表现极不稳定性,把音乐推向最高潮。再现部(54~83小节)原样再现。在材料上无大的差别,只有伴奏织体上的变为分解音型,将音乐的流动感与抒情性获得加强,表现出水面的流动。同时内声部的对位呼应,似乎表现了大海与波浪间的场景。

    (二)附属结构分析

    引子为简短的两小节主和弦,这种五四度连续上跳表现微微的动荡,营造了一种小船在水面漂荡的场景。4/4节拍的三个音律动,使人产生三拍子的感觉,不仅克服了“船歌”体裁中三拍子的常规形式,也为全曲呈现了性格特征与情感基调。连接(52~53小节)为再现部分做调性和节拍准备,并获得情绪的释放。尾声(84~99小节)使用前面材料,对全曲进行概括收尾。低音使用了一次主功能持续稳定调性。后采用了C段的节奏动机,将音乐情绪转到欢乐的场面,表现了一种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快场景。

    三、和声调性特点

    (一)和声的横向运动

    1和声终止式

    终止式不仅体现着曲式段落的分明,同时也是对音乐风格和组织逻辑的表现。作品中作曲家大量地使用了V7—I的进行。突现了作曲家对古典主义创作技法的继承。

    2调式交替手法

    首部的g—B的大小调交替运用,使音乐明暗色彩对比强烈,同时表现出矛盾心理。三声中部直接使用了g—G的同主音对置使音乐变得干脆而富有动力性。

    3持续音

    持续音是作曲家常用的手法。在作品的尾声中,柴可夫斯基选择使用了主持续的方式突出主功能、稳定调性,同时获得了音乐情绪上的舒缓。

    4和弦延迟解决

    在作品中,和弦延迟解决运用得极具特色。如在31~32小节处的属九的解决,这一技巧的巧妙运用自然地给段落之间形成一种紧凑和连贯感,使音乐发展变得自然有力。

    (二)和声的纵向排列

    1和弦外音

    旋律需要通过和弦外音装饰,增强音乐的可听性,装饰音的加入使主题性格鲜明而有特色。

    2副属和弦

    在A段的第5小节第2拍、第6小节第2拍、第7小节第4拍和第11小节第3拍,使用这些副属和弦,不仅获得和声色彩的多样化,也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特色。

    四、作品的创作技法分析

    (一)主题动机分析

    主题是有或多或少的完整性的或者至少是发展到能表现出性格面貌的乐思。可见主题动机在音乐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统一因素。4《六月——船歌》结构为三部曲式,以独特的主题设计概括浓缩出整个作品的基本特性。首部的呈示段主题动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动机a由d1—d2上行八度音阶式旋律组成,节奏为等分型八分音符。动机b由主音的下行二度辅助型后下行四度跳进到属音构成,节奏为等分逆分型。作品中动机a、b有机结合构成主题的核心乐思。第二乐句中,作曲家采用相同发展手法,形成g2—g1八度的下行级进a2动机,但在内声部上出现了d2—g1五度下行级进a1动机,巧妙地构成了复调式旋律。在B段中,材料来源于A段。作曲家保留了材料的发展手法,统一了音乐性格。而后乐句中的分层,则以强拍音(18~22小节)上构成了动机b同音高再现,同时在分层的下方则出现了动机a型的d2—g1五度下行级进。因此无论是在材料上、动机上都与A段保持了高度的统一。C段中,动机c主要使用四分音符,以五、三及二度为核心音程,保留了二度音程统一性。在D段中,动机d运用的音程却和动机c一致,保证与C段的联系性与统一性。

    (二)织体动机分析

    织体形态是乐思音乐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形成宏观段落安排的主要依据。全曲主要采用三种织体形态,引子使用织体动机A,此时在音乐性格以及场景形象上具有引入作用,表现小船在水面荡漾的情景。在首部中,除了织体动机A外,还使用了主题动机b的变化形式,这种复调式旋律层的大量运用,使音乐变得流畅自如,场景塑造上表现得更加细腻。在中段开始处,旋律与低音反向的进行所构成的动力,宛如踏浪前行的场面。而后一句,织体动机C的出现以及D段的变化,这种音乐形象的不断变化,为高潮的出现做了充足的准备。再现部中,在保留织体动机A下,加入八分级进音符,很显然这与旋律的八分音符流动互补,使音乐内容获得内在连贯性,同时又避免了原样再现的单一性。

    (三)旋律分析

    旋律分析是在音乐横向音高及其结构的基础上,揭示出它的独特性、层次性和有机性。作品第一段运用传统的和声分析方法,标记和声进行的和弦名称及和弦外音的位置,从而合理地删减掉旋律装饰音。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到整个作品最深层的结构和声低音、骨架旋律及和声。该作品首部的和聲低音骨架由Ⅰ—Ⅱ—Ⅴ—Ⅰ支撑,旋律声部留下五个结构音。B段结构转入平行大调,T与D交替现象,似乎正是这里一个结构和弦的延长所创造出阻碍终止形式,并重新开始A1的结构进行Ⅰ—Ⅱ7—Ⅴ—Ⅰ。

    结语

    对作品《六月——船歌》的分析,运用了曲式学理论知识,把握了作品的形态结构,对内容进行了逻辑梳理。音乐材料上分析了作品内在的发展逻辑,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发展逻辑,从而发现作曲家在音乐构建上的逻辑。因而,在分析音乐时,不仅是整体的把握,同时也是局部的把握。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中的作品分析思路以及在分析中所发现的现象,可以对音乐的分析和创作有所启发。

    注释:

    1(#王颖喆.论肖邦钢琴作品《船歌》(Op60)的体裁、特征及其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4:2.

    2刘岩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2:5.

    3王晡.和声分析——值得重视的学科建设——兼品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J.音乐研究,2009(05):28.

    4胡彭.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J.黄钟,2006(04):27.

    5李静.《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比较分析J.当代音乐,2018(07):26.

    (责任编辑:崔晓光))

相关文章!
  •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呈现奇

    魏巍峰《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由法国欧罗巴出品的以丰富想象力与创制力支撑的科幻电影,其以未来28世纪作为时代背景,在宇宙千星之间互联

  • 高职色彩基础课程与学生创意能

    吕旸【摘 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和日本对高校设计色彩怎样更好地与设计应用专业结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主要致力于按照专业

  • 广西花山岩壁画图像元素在当代

    摘要:花山岩壁画是历经年代最久远的一个画面,它是广西壮族子民们智慧的成果,记载着壮族子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奇特而神圣的艺术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