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困境及其解困策略探究

    朱萌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的数量日益增加,对护理需求的增长使得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稳定的资金筹集渠道、成熟的护理服务行业和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认知。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面临护理保险法缺失、护理行业发展不充分、传统观念制约及风险认知不足、社保缴费比率高和资金筹集难等一系列困境,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发展护理行業、加强舆论宣传以及调整社保缴费结构等措施,以保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有效建立和顺利实施。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行性条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6.017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6-92-06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1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6.7%,并且预计在2055年到达一个顶峰,约为37.5%。与此同时,我国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亦日益增加,约有4063万的失能与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3%,并且失能老人的比重将会在2054年达到一个峰值。目前,我国的失智人口数量约1000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和失智人数剧增的情况下,为应对未富先老、专业护理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少子化及家庭护理缺位等问题,给予老年人更好的帮扶照护,需要构建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现阶段我国仅在15个城市进行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制度建设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创阶段,体系建设不完整、配套服务缺位,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政策实施经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认知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一)长期护理保险基本认知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需要长期照护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也就是说,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后,保险公司能够为被保险人发生的护理费用提供保障。目前长期照护保险提供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照护服务机构提供专门照护服务;二是照护服务机构按照事先定制的服务内容、频次与时间等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三是个体服务人员(具有照护能力的家属、亲戚、邻居和其他愿意提供照护服务的个人)提供居家照护服务。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了回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做出的一项系统性制度安排。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健康服务、医疗护理于一体的一项系统性制度,是对现存社会保障体系功能不足的一种补充。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解决的是退休以后没有工作收入情况的刚性生活需求,医疗保险解决的是补偿劳动者由于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长期护理保险解决的则是失能以后的健康照护、医疗照护需求。

    (二)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早在2016年,我国就在15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试点城市作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排头兵”,反映了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能对未来区域性乃至全国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1.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分析。全国首批15个试点城市有直辖市2个、省会或副省级城市6个、普通地级市7个。试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代表性:当年人均GDP10万元以上的有6个城市,6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有4个城市,低于当年全国人均GDP的有5个城市。在试点城市选取上做到了有区分度、有层次性,这为日后施行区域性推广和全国性推广提供了参考。同时,试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均处于所在省(市、自治区)中等及以上水平,具备实施该项制度的经济条件。而且试点城市均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宜居性,如长春、上饶、青岛均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河北承德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苏州市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齐齐哈尔被称为“天然牧场”等。另外,这些城市老龄化程度均很高,其中南通作为中国老龄化最高的城市,人口平均寿命达80.71岁,百岁寿星多达1031位;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33.2%,均有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刚性需求。总的来说,选取的试点城市是极具代表性的。

    2.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分析。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来看,除重庆市之外的其他14个试点城市均覆盖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各地还因地制宜出台了差别性的扩大覆盖范围方案,例如成都市人社局明确表明随着试点的推进和制度的完善,城居医保人员也将逐步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从筹资机制来看,有单来源筹资型模式、多渠道筹资型模式两种,筹资水平大多在每人每年30—130元,筹资水平不高,且大部分城市以政府补贴为主,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尚未成型。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形式基本上是以机构照顾为主、辅以居家照顾。从待遇支付来看,各地长期护理险的待遇支付分为补偿型支付和定额支付两种形式。补偿型支付是指长护险支付金额与实际照护费用挂钩,其支付标准取决于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或封顶线的设置水平;定额支付是指长期护理险按约定的固定金额支付,实际发生的照护费用对长期护理险的支付金额不产生影响。

    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条件

    (一)以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筹资运营及发展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难以平稳、规范地执行,法律的颁布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石,法律对筹资的具体规定则是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达国家都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保障。早在1969年荷兰就已经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且颁布了《特殊医疗费用支出法》,用法律的手段保障了这一项新型保险,并且在颁布法律之前,荷兰国内已经逐步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与相关设施。

    同时,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的缴费比率整体偏高。如表3所示,与表中这些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养老、医疗、失业这三项单独的缴费率还是整体的缴费率排名都靠前。除此以外,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还有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这三项都需要雇主缴纳,其中工伤保险需要缴纳0.75%、生育保险需要缴纳0.5%,部分企业负担8%—12%的住房公积金的缴纳。这样算下来,雇主在社保上缴费费率至少是29.25%,个人则是15%,合计超过了工资的44%。这样高的保险缴费率使长期护理保险这项新型险种的缴费空间受到了限制。

    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解困策略

    (一)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从上述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条件来看,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需要健全完整的法律体系。首先,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法,除了将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和长期护理保险法建立相关联系之外,还要完善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的法律条文。其次,要细化保险的相关要求,明确筹资过程中政府、企业与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筹资比例,对保险对象、参与资格、给付方式以及服务提供做出具体要求。同时,推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投资要求,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长期护理保险行业,拓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渠道。最后,对护理服务行业制定行业法规,明确划分护理等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具体评估并制定标准,同时对长期护理保险行业设立监察机制,有效规范护理行为,加强对从事护理服务行业的人员的专业培训等。

    (二)完善护理机构,培养护理人才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项特殊的保险,因为被保险人的失能程度、身心状况、家庭支持的个体差异性而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大不相同,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对于护理服务行业的要求很高。只有完善护理机构,培养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才能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发展顺畅。政府要通过政策优惠促进护理服务市场发展,加快基础护理设施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规避一些钻漏洞的行为。对服务机构准入资格、服务对象纳入标准以及服务人员实际操作进行严格规范,让行业更加规范、发展更加持久而稳定。解决护理服务的发展带来的护理服务人员严重短缺问题,政府要大力培养护理服务专业人员,同时提供进修渠道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三)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认知水平

    传统的养老观念妨碍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空巢寡居的老人越来越多,社会化养老的思潮逐渐蔓延,老年人也慢慢考虑家庭以外的养老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线上线下的宣传渠道,提高群众对社会养老的认同感,进而让民众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有效化解老年失能带来的生存风险。只有积极地改变民众特别是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模式的偏见,从思想上让民众对长期护理保险产生认同感,才能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获得民众的支持。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患有慢性病的人口比率为15.7%,但高龄人口(65岁及以上)慢性病的患病率高达64.5%。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老年和疾病带来的失能风险,并且认识到这样的失能风险会带来的高昂的护理费用以及精神上的伤痛,使人们能够主动树立风险意识。在树立风险意识之后,更重要的是让民众能够客观地看待风险,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减轻老龄失能风险带给家庭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

    (四)调整社保缴费结构,增加筹资渠道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总体偏高,长期护理保险的加入会使得原本就高的保费变得更加难以负担,这就需要调整现有的社会保险缴费结构。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医养结合的模式,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同时,可以在社区乃至家庭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一些疾病特别是老年慢性病难以判断是医疗还是护理,这就可以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来补充医养结合模式的缺漏。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稳定的发展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逐年增长,收入增加累计的结余也随之增加。就2001年到2015年这15年的时间内,城镇医疗保险收入从383.6亿元增长到11192.9亿元,其累计结余由253亿元增长到12542.8亿元。因此,可以从医保费率中直接划出一部分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费。

    除了可以调整社保缴费结构来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筹集,还可以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来解决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困境。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政府承担一部分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支出;要鼓励雇主将长期护理保险加入社会保障中,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来促进雇主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投入;要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吸引个人主动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要号召社会公益组织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周坚,韦一晨,丁龙华.老年长期护理制度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8(03):92-101.

    [2]王群,丁心蕊, 刘弘毅,沈易非,梁少博.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案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8(06):41-45.

    [3]朱文硕.分级诊疗工作进展及问题浅析[J].管理观察,2017(26):159-160.

    [4]宋畹玖.高龄化社会下长期看护风险与保险认知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5]唐咏.去碎片化:中國老年长期照护政策的整体化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05):83-88.

    [6]张鑫.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可行性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7]魏炜,刘雅岚.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190-191.

    [8]裴晓梅.形式多样的长期照护服务应贯穿养老过程的始终[C].全国老年照护服务高峰论坛.2010.

    [9]徐为山.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建议[J].上海保险,2000(11):20-21.

    [10]苏中兴.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国际比较、现实困境与改革方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01):20-27.

    [11]张瑞.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J].中州学刊,2012(06):99-102.

    [12]范娟娟,孙东雅.公共财政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3):94-96.

    [13]雷晓康,冯雅茹.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经验借鉴、面临困境及未来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05):108-115.

    责任编辑:杨? ?静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

    摘 要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推行的双重性条件,与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国家获得长治久安的根基性条件。

  • 美国智库运作机制及其对中国智

    赵可金思想库(ThinkTank),又称智库(BrainTank)、“思想工厂”(ThinkFactory)、“外脑”(OutsideBrain)、“智囊团”(BrainTrust)、“咨询公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