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与书籍设计

    [摘要] 在纸质图书遭遇数字阅读的当下,纸质书的设计理念、文本呈现、装帧设计等带给读者的整体感受显得越发重要,这将成为纸质书不可替代的唯一理由。视觉思维能够激发作者文本呈现创意,能够使作品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并带动读者思考,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视觉感受。视觉思维为纸质图书的设计提供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思维方式。

    [关键词]视觉思维;激活想象;书籍设计;文本呈现

    [作者单位]赖晓华,广东教育出版社。

    在纸质图书遭遇数字阅读的当下,纸质书的设计理念、文本呈现、装帧设计等带给读者的整体感受显得越发重要,这将成为纸质书的不可替代的唯一理由。视觉思维能够激发作者文本呈现创意,能够使作品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并带动读者思考,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视觉感受。它为纸质图书的设计提供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思维方式。

    一、视觉思维带来的右脑体验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思维是一种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不同的,更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它以视觉意象为中介,突破知觉与思维的分界,摆脱已有规范,由认识主体去直接感受思维活动中鲜活的视觉意象,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可以说,视觉思维就是用设计师的方式思考。将这种思维与创作相结合,就是语言视觉化的过程。

    视觉思维不仅可以应用于设计领域,还适合任何与脑力相关的活动,并让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收者,都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1.创作者——激活想象

    制作思维导图,就是视觉化的工作方法之一。当你用视觉化工具,如简单的图形、图画,将经历画出来,把想法表现出来时,你就开启了视觉思维。这种视觉化的工作方式,能够辅助创作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能够激活创作者更多的想象细胞,并让创作者更快地捕捉到一闪而过的灵光。

    2.接收者——参与思考,刻下情感烙印

    视觉思维是图形化的、看得见的思维方式。通过图像、图表或者更高层次的视觉思维工具呈现的思考或者主张,能够让接收者(观众/读者)更加直接地获取创作者的表达意图,清晰地了解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甚至能够更好地激发接收者的思考。此时,接收者不再是旁观者,他已成为参与者。

    视觉感受会在我们的右脑产生情感机制,“视觉具备情感力量,这是书面的文字或声音所没有的”。基于此,定位大师艾·里斯的接班人劳拉·里斯提出了“视觉锤”的概念。她认为,“要把一个字眼或一个语言概念植入消费者的心智中,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文字,而是依靠具有情感诉求的视觉。”劳拉·里斯将这种具有传达性的视觉设计称之为“视觉锤”。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视觉设计的手段去表达,便容易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的、持久的具有情感印记的记忆。

    二、视觉思维让书籍设计插上想象的翅膀

    1.书籍的前期制作

    用视觉化工具完成图书前期的制作流程,无论是选题策划、建立架构、制定体例等团队创作,还是个人创作,都可以通过视觉思维的方法,运用视觉思维工具,发挥团队或个人的创造力。认知学家认为,人们大脑最活跃的画面,是那些含糊的画面,它能够激发人的联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呈现我们对一本书的架构过程。如树状图,先画出你最先想要表达的理念、主张,然后通过延伸出来的分支,表示支撑理念的章节。当我们想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把它变成这个枝干上面的一片树叶。在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思考,想象能力被激发,创意源源不断,作品在清晰的条理中渐渐羽翼丰满。更重要的是,它非常适合头脑风暴,它能够使团队成员尽快进入角色,参与到思维碰撞中,并感受到共同创作的无限乐趣。

    2.书籍的视觉呈现

    视觉思维在书籍这种以纸张、文字、线条、图画构建的阅读空间里,它体现的是多层次的,是书籍设计者杂糅多学科知识相互发酵的结果。书籍的策划和框架搭建,可以通过视觉思维的方式完成。在文本撰写和呈现时,也可以延续以文字、图片、图形等构成的联想式的信息传达方法,它同样便于读者吸收,并给读者带来全新冲击和体验。

    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类创新足迹》一书为例,该书是一本关于人类各领域创新历史的浓缩本。书稿最初的面目,就是一本按时间罗列事件的创新字典,书稿的主体就是由一个个小的事件条目组成。在作者的书稿中,偶尔出现一些极具价值的图表。这些组图客观直接地呈现出作者的思考过程,它们的存在再现了作者一次次视觉思维的始末,令人耳目一新。

    三、视觉思维提升文本的表现力

    对于一般图书的设计,可以大胆运用视觉思维,通过视觉工具提升文本的表现力。

    1.通过通俗的表达+视觉化传达工具,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有人说:“同样是学者教授写的书,国外的往通俗、往浅显写,因为他们希望你看得懂,而且在形式上做各种创新,短短几万字就风靡全球;而国内的往深奥、往拽了写,因为他们其实也不懂,只能把你看得云里雾里。”[2]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著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斯宾塞·约翰逊,他将看似深奥的管理方法,用一则则简单的寓言故事表达出来。书中将生活比喻成一座迷宫,将欲望比喻成奶酪,代表各色人群的四只小精灵在迷宫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它将复杂的关系转换成具有视觉效果的场景,加上书中穿插的简单插图,激发人们的无限想象。

    视觉化的表达形式,语言是其一,视觉化工具是其二。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借助讲故事的方法就是利用视觉化的语言。书中使用相关的插图,也是视觉化的传达工具,相似的视觉化传达工具还有图表、标签等。可以说,这些都是“深入浅出”的学问,这门学问,不是所有作者都能轻易驾驭的,但是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关键。

    2.通过视觉化设计,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自然组曲》是一本关于中国建筑的小百科。它以科学化的图解方式,以充满东方水墨意蕴的图画,解说中国建筑。同时,它结合中国人的处世道理,说明古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本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但是书中通过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进行转换。如讲做土墙,一个画面是父子俩拿着铁铲仔细地夯实墙基,在不远处,一个母亲样子的女人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在她上方有两个字“踏实”。这表现出中国人做人做事追求踏踏实实、安安稳稳的寓意。

    3.通过视觉化体例设计,使文本符合当下的阅读心理

    在快速消费的时代,“快、浅、碎”的阅读习惯是大众阅读的潮流,为适应这种阅读心理,大众图书正尝试以轻松阅读、点面融通、寓教于乐的特点,摆脱固有的模式,获取读者的芳心。

    作者在进行体例设计或编辑在进行加工处理时,应照顾读者的视觉接收特点。例如段落的设计不宜过长,这点可以参考手机阅读的屏幕字量。手机屏幕的容字量为70字左右,一般每70个字就出现一个阅读点,这样的阅读使读者不至于在冗长的描述中失去兴趣。纸质图书可以参考这样的设计,每一个文段大致在三四行左右,也可以使用标题式、链接式的语言,以迎合读者搜索式、跳跃式的阅读习惯。醒目的、概括式的标题,能够让读者轻松、快速地抓住作者的思想;知识、信息的链接,能够丰富文本内容,让读者发散思维,达到点面融通的效果。

    4.通过视觉设计,为图书打造一把专属视觉锤

    前文提到“视觉锤”这一概念,这个概念适用于任何产品甚至某一个知识点的陈述。通过具有传达性的视觉设计,让消费者、读者迅速识别,并储存在心中。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别放弃我》,记录了16位失足少年的流浪经历和内心独白。图书所有单码页的翻口位置,都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动画,读者在翻动页码时,能够看到一个蹲在地上、头深深埋在膝盖下面的小男孩。小男孩抬起头,慢慢直起身站起来,脸上开始展露笑容,手里拿着一枝象征光明的向日葵。这小小的动画就是这本小书的视觉锤。它表达了图书的主旨——呼吁更多的人,关心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他们爱和关怀,他们受伤的心灵一定会重见阳光。这一精心设计让读者对这本书印象深刻。

    今天,随着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的普及,电子书以其购买方便、价格便宜、携带便利等优势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但相对电子书,纸质图书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是多层次的,它可能没有光、电、声等带来的感官刺激,但是纸张、油墨味,书页翻动时的声音,都带给人们独有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体验。在全媒体时代,要保留纸质图书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出版者必须珍惜和发掘这种传统载体带给读者的阅读乐趣。而视觉思维或许能在纸质图书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通过视觉设计和视觉化工具,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视觉感受,为传统的纸质出版开创另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 汪振城.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读[J]. 学术论坛,2005(2).

    [2] 李鲆.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