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龙雪山景区开发中生态补偿机制探究
苑文华?胡兵?严垂香
本文借鉴资源价值补偿相关理论,在对云南玉龙雪山景区现状及当地利益主体制约生态补偿机制层面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丽江旅游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指标构建思路,完善玉龙雪山景区开发中的生态补偿制度和相关利益主体补偿制度,提出优化景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景区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概念源起于生态学理论,专指自然生态补偿的范畴。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矛盾的产生,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也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从广义上讲,旅游生态补偿是通过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内化相关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调整相关利益者保护或者破坏旅游资源获得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从狭义上讲,旅游生态补偿主要从旅游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角度进行界定。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服务交换的支付行为,是就旅游生态服务的提供与受让而进行的交换。
一、云南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丽江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景区面积415平方公里。2001年,玉龙雪山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2007年5月又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景区面积415平方公里。经过近20年的开发和建设,景区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完善了景区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成了甘海子、冰川公园、云杉坪、牦牛坪、蓝月谷以及高尔夫球场、“印象·丽江”、皇冠假日等一批精品景点和旅游文化品牌项目;景区功能的完善有力促进了景区的发展,是云南省门票收入最高的景区。
二、玉龙雪山景区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资金补偿
丽江玉龙雪山管委会于2006年以“旅游业反哺农业”的方式,与社区居民签订了为期5年的旅游业反哺农业协议,每年补偿社区居民1050万元的“旅游业反哺农业”资金,户均年补贴1.4 万元,人均年补贴4500元。“旅游业反哺农业”实施后,社区群众的年人均综合纯收入由原来的200多元增加到6000元(其中4500元为旅游业反哺农业的直接旅游收入)。至2011年底,旅游业反哺农业第一期累计投入资金共5250万元此外,玉龙雪山景区每年还需投入农业生产100万元左右的扶持补助专项
资金。
(二)资源补偿
主要是对景区周边的白沙乡、龙蟠乡、大具乡、鸣音乡、奉科乡、宝山乡等6个乡镇进行资源补偿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至2011年已累计投入资金3469万元。
(三)挂钩扶贫
玉龙雪山景区建立了扶贫挂钩对象,扶贫挂钩点包括华坪县荣将镇、永胜县东风乡闷龙河村、玉龙县黎明乡千旦村,共投入资金80余万元,为当地架设了10千伏输电线路26公里、通路工程16公里等项目,积极推进丽江市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进程。此外,还对玉龙县部分乡镇进行产业扶持、农民扶贫,改善村社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积极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为建立旅游景区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2002年调整玉龙雪山索道票价时,省物价管理部门规定索道票价提高部分的50%要上交当地财政专户,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玉龙雪山生态环境保护。2003年至2011年,景区管委会共提取环保专项资金1.58亿元,专项用于玉龙雪山环境保护及整治,共拆除违章建筑480栋,恢复植被31800平方米,绿化裸露区近35万平方米,植近景观林木种20000株(丛),恢复景区内水面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立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以进行公路绿化及加强林区管护等。
(五)参与景区经营
主要是通过建立社区服务运营机制,将原社区居民进行身份转换,进行系列的培训,使当地居民转化身份成为景区服务人员,如景区的环卫人员、低价承包店铺在景区内进行经营、民俗表演、餐饮服务等。如丽江玉龙雪山《印象·丽江》雪山篇演出公司成立后,二十三公里彝族村家家养马参加演出,每匹马演出一场有20元的收入,一个村有90多匹马,一天收入近2000多元,加上反哺资金和其他收入,每年户均收入达3万元至4万元。
三、景区利益主体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经营秩序混乱,拉客宰客现象时常发生,游客投诉居高不下,给景区形象和声誉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乱搭乱建、乱摆摊设点现象突出,生活垃圾乱丢乱倒,草坪、树木被随意踩踏、砍伐,严重破坏了景区的旅游秩序和生态环境,景区内一些升级改造建设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持续发展;
(三)社区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不均,村风民风恶化,黑恶势力横行,景区经营管理与居民生产生活矛盾突出,群体性的恶性冲突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
稳定。
四、旅游景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思路
(一)补偿原则
1、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赔偿原则。景区经营者不但要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而且有义务对自己破坏后果承担赔偿
责任。
2、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景区开发实际,更多地采取社区参与方式,为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公平发展的机会。只要达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均衡点,就有可能形成和谐的景区经营
环境。
3、效率与平等兼顾原则。平等就是通过政府干预,让旅游资源保护的外部经济内部化,让旅游资源的经营者、受益者补偿资源保护者和文化传承者,以改变收入分配不平等的
状况。
4、分等补偿原则。结合资源的重要程度进行拯救、保护、修缮和传承,确定不同的补偿等级、标准和办法,进行合理
补偿。
(二)补偿主客体
1、补偿者
①旅游景区经营企业。景区经营者是最主要的补偿者,有义务维护旅游生态环境,回馈当地居民,更多地承担社会
责任。
②政府部门。政府应当是景区旅游补偿责任的主导者、承担者和监督者。
③旅游者。旅游者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增强保护意识,有利于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格局。
2、被补偿者
①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作为当地经济活动及社会建设组织者,对经营性的旅游景区开发者而言,自然是资源所有者的代表,因此也是被补偿者。政府获得企业是补偿资金后,应当反哺当地居民,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财政支持。
②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不仅可能是景区开发直接的参与者,有的甚至还是景区资源的“所有权人”而成为利益相关方;同时,社区居民也可能因景区的开发而导致发展机会的丧失、财物的损失,或是成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者、生态恶化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当地社区居民是理所当然的被补
偿者。
③相关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的林业、水利等产业及养殖业、种植业等利益受损产业是旅游业发展需要补偿的相关产业。
(三)补偿方式
1、通过建立利益补偿专项基金直接进行经济补偿。是指利用景区部分门票收入或是收取景区经营者资源使用补偿费等方式,对于景区占用耕地、房舍的社区居民进行直接的经济补偿,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
补偿。
2、政府给当地社区居民相应政策补偿。政府的补偿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减免各种赋税;帮助居民筹措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补偿给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农业用品。或是当地政府、景区开发企业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对口帮扶方式,为受偿地区培养、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他们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能力。
3、与社区居民开展旅游合作。如将原社区居民进行身份转换,进行系列的培训,使当地居民转化身份成为景区服务人员,如景区的环卫人员、低价承包店铺在景区内进行经营、民俗表演、餐饮服务等;联合进行各种食品、旅游纪念品的加工和销售;让景区内社区居民能够分享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获益,从而实现对居民的利益补偿。
4、建立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
(四)补偿标准
补偿制度建立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标准的合理性也关系着补偿的效果和可行性。在实践中,补偿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效果评价法、收益损失法等方法,对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投入成本、产出效益以及社区居民机会成本、实际损失进行科学评估和计算,从而得出利益相关方均能接受的补偿标准。就目前而言,补偿划分标准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分别为:(1)旅游资源价值评估;(2)机会成本损失核算;(3)保护成本确定;(4)支付意愿确定。
五、结论
丽江玉龙雪山旅游景区资源补偿是一项涉面广、投资大、长期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旅游补偿作为一种“内在调节”的方式,能够在整体宏观调节所有相关利益主体关系与行为的基础上,达到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功能恢复治理兼顾的目的,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领域关注的科学问题。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由于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强制性、无偿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丽江玉龙雪山旅游景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不仅要依靠市场机制以实现补偿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而且还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立和优化景区补偿机制,科学推进补偿工作,才能实现旅游景区乃至地方旅游产业的持续
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