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诊断顺应

    林国芳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否利用起点有针对性地预设教学过程,合理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习起点;有效教学;策略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好“把脉、诊断、顺应”三篇文章,努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略谈己见,敬盼同行们研教。

    一、把脉——预判学习起点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预判学生对前置性知识的掌握度、预判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通过这种预判式的“把脉”,“把一把”学生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

    1.“把一把”学生的起点状态

    了解学生进行新知学习前所必须掌握的原有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起点。例如,学生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前,像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规则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这些前置起点知识就是学生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

    2.“把一把”学生的潜在状态

    “把一把”学生的潜在状态,就是根据学生的起点状态,预判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间”前,通过课前谈话了解到,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拨出与描述“整时”了。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应把重点放在“学习半时”上,至于整时,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兵教兵”的模式,让学生在组内介绍、交流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识。

    二、诊断——把握真实起点

    “把脉”是“诊断”的前提,只是大致判断,而“诊断”就需要比较精准,需要采用一些实用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真实起点”进行科学诊断。

    1.练习前测诊断

    通过课前的小测试,重点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度及新知自主学习的情况:哪些问题学生已经能解决?哪些问题似懂未懂?哪些问题是暂时不能解决的?根据对前测练习的分析,进一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判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调整好教学预案。

    2.访谈前测诊断

    诊断学生的真实起点,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进行练习测试,也可以用简洁的访谈方式,在展开新知探究前和孩子们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交流谈话,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

    三、顺应——拓展学习起点

    我们所说的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做好“把脉、诊断、顺应”三篇文章,“把脉、诊断”固然重要,但是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学习起点,也就是说在“预设”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生成”,拓展学生的学习起点,将全体学生向着最近发展区靠近,则更需要教师的智慧。

    1.顺应学习起点,灵活呈现教材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顺应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教材进行改造,灵活呈现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通过练习前测诊断,发现学生对于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方程解”感觉很别扭,往往更倾向于用“算术法”解答。究其原因,是简单的应用题用“顺向思维”列方程解答,还不能明显地体现“算法”优越性。为了改变这种认知,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设置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第一节新授课中就出示了一组辨析题:(1)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的2倍少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的2倍少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通过列式计算与对比、引领与点拨,学生发现用方程解答题(2),不仅思路清晰,而且不容易出错。通过对两种类型题目的归纳与分析,不仅统一了数量关系“顺向思维”的解题思路,而且进一步理解了“未知量”未告知时使用列方程解答的必要性。紧接着,通过呈现不同类型题目的巩固性練习,让学生灵活选用“算术法”和用方程解方法来解答。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思维品质也在练习中得到了无形的提升,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2.顺应学习起点,合理调整教学进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起点的发展和变化往往会与教学预设方案不相适应,使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顺应学生发展的学习起点,合理调整教学进程。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已经理解什么是圆的周长,探究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方法:有用一根绳子绕圆的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的方法,也有用圆纸片在尺上滚一圈的方法,甚至还有一学生提出了“圆的周长=3.14×直径”的计算方法。当老师听到这样的回答时,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学生开展了思辨与探究。迅速提出了:这个公式对吗?为什么要用3.14×直径求周长?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验证吗?……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师生一起投入到验证“圆的周长略等于直径的3.14倍”这一探究活动中了。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根据所反馈信息及时确定学生所处的学习起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从验证的角度去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俊勇.找寻课堂教学的起点[J].小学数学教师,2012(9).

    [2]潘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3(4).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中小学学困生转化的初步探索

    王宏伟摘 要:对一个教师来说,学困生的转化意义重大,是一个教师整个教育生涯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教育工作最具精华的部分。关键词:学困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微课资源

    林秀毓【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微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微课资源的应用,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