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想政治工作对长征精神形成的作用
刘秉亚
摘 要: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其精神也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思想政治工作在长征途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大力宣传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统一红军的思想意识行动、达到阶级友爱和官兵的一致团结、争取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长征精神的形成对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思想政治工作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历史诗篇,不仅仅是它的军事和革命意义,更在于它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从这种精神中,可以看到中国在现代世界史中将发挥中心作用的潜力。党在军队中进行的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长征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1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其时间之长,行程之遥,路途之险,困难之多,举世罕见。中国的革命先辈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完成了近乎奇迹的长征,靠的就是另世人称道的长征精神。杨尚昆同志曾指出:所谓长征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1]长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战的献身精神。"[2]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成为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战胜艰难困苦的有力武器。
(一)远大理想是长征精神的内核
长征是红军在无比艰难的路途中不断追求理想信念的伟业。历时两年的红军战士不但要翻20多座巨大的山脉、过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大小的广袤草地、抢险飞渡、斩关夺隘、还要忍受饥饿病痛,特别是平均3天一次的激烈战斗,但红军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创造出人间奇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红军以前所未有的革命信念和理想作为支撑,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这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内核。长征的胜利来源于无数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正是因为长征过程中,红军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就能化为强大的战斗力,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到底,一切饥寒、疲劳、伤痛、风雪、泥沼、枪林弹雨都可以克服。这种毅力的源泉,在于他们毫不动摇地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二)不怕牺牲是长征精神的体现
聂荣臻同志曾经说过:"求解放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帮助我们克服了千难万险。"[3]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途径的面积甚至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还不足20,就是这样一批年轻的红军队伍,就算自己的装备异常简陋,在面对数十倍于自己并拥有先进装备的敌人面前却毫不怯懦。他们竟然能够在数天未进一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过草地、翻雪山、然后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遭遇战争400多场,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名红军倒地不起,这种不怕牺牲的英勇顽强举世无双,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艰辛历程。参加长征的红军人数大约有8万人,但是到达陕北时却只有3万人,正是所有红军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成就了长征的伟大壮举。
(三)集体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关键
长征精神就是团结拼搏、万总一心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次全军的战略行动,全党全军全体官兵是否能否保持高度的统一,是长征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在长征途中,官兵的军装是一样的,帽子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甚至连牺牲时的姿态都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无条件服从党的决策,自觉服从大局,互相配合,相互掩护,舍己为人,协同作战,生死与共,万众一心,团结互助,帮助群众,形成一个无比团结的集体。虽然红军的出发地点、时间、线路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当那面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长征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因此,红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党,听从党,依靠党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家,把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处处营造出团结友善的气氛,保证长征的最终胜利。
(四)英雄气概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在长征途中,红军长征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翻越世界屋脊且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世界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了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伤病、死亡,还要随时准备面对几十万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围追堵截物资供应毫无保障,但红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一次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英雄气概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作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4]
2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征精神形成的内核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早在1934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在长征途中思想政治教育灵活多变,种类繁多,既有传统的灌输教育,也有根据主题展开的各项活动,为长征的胜利提供力量源泉和政治保证。
(一)大力宣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长征在战略转移过程中,由于政策的调整、错误路线的干扰,红军官兵统一思想认识和保持纪律作风成为一项难题。为了保持红军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红军总部时刻关注战士的思想情绪,进行主动、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维护稳定的局面。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就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发出的指示、训令、命令、规定、决议、决定、通知就达40 余件。部队执行严格的群众纪律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使战士强化了对党和红军的信任。每个参军战士都由对革命目的不认识到拥有对终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和斗争信念。
(二)围绕统一红军的思想意识行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
周恩来曾指出:"一切政治工作,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一切政治工作,都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5]红军在长征中反应了我军的特有优势:军民一致、官兵一致,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统一的思想是部队战斗力的灵魂所在,广大政工人员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战士的自我教育,增强官兵的政治责任感和革命荣誉,树立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事业的坚定追求。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对全体官兵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学习马列主义,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播种",使红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提高,成为无坚不摧的英勇队伍。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不懈的政治工作,使全军上下形成了严明的纪律,统一了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促成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三)达到阶级友爱和官兵的团结一致,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功能。
长征的胜利,关键在于广大红军官兵的团结一致,他们深深懂得团结就是力量。1935年陈云曾感叹说:"赤军兵心之团结及士气之旺,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6]思想政治工作是协调官兵、军民、党员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方法,红军并非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沟通,而是把群众、战友当作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在一片和谐温暖的环境中用民主的说服教育方式达到互相理解、精诚团结的效果,凝聚全军的力量,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把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共同理想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全体军民的精神支柱。由于指挥员和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迅速感染了各地官兵的热情和信心,快速投入到红军的大家庭中,在集体主义的熏陶下,红军英勇杀敌,不畏艰难,浴血奋战,最终胜利会师。
(四)争取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红军长征是依靠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历史,沿途不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断壮大红军队伍。红军长征路线集中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而这里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红军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和精神,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队伍,为了国家的安危和自身的解放,辨明方向,宣传思想,提高觉悟,认识到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解放的道路,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队伍。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民族的联合团结,改变少数民族的成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感情,消除群众的疑虑,成功争取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为红军输送了不少的新生力量,赢得了"民心",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3 结束语
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军魂、党魂、国魂。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该认真借鉴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周锡银.历史的丰碑[M].北京:军事出版社,1987.
[2]徐向前.红军不怕远征难[J].红旗,1986(20).
[3]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上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4]人民出版社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周恩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