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
于智娟
【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如我国学者吕叔湘先生所说:“要想将语文学好,就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大部分作家在说起自己成名的原因时,都会说到自己年幼时看的书籍。鲁迅也不例外,曾有人咨询他是怎样培养的写作技能,他回答说,没有什么方法和捷径,就是空闲的时候比别人多看了几本书。这些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一直只停留在课本的知识里,学生的好奇与热情怎么可能得到激发?所以,閱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阅读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无穷大的。
【关键词】语文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融合
一、提高阅读欲望,让乐趣主导学习
1.不约束学生的阅读范围,给他们一个放松的机会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第一步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让他们自由地选择阅读类型,满足他们的购书需求。当孩子因为得到了自己喜爱的书籍而脸上流露出幸福感,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想要进行阅读。第二,不约束学生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上给他们最大的自由。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生活经验,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阅读方式,应对他们的这种独立性提出赞赏,给他们提供继续阅读其他书籍的动力,从而促进孩子行为和思维的双重发展。第三,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我会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留出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中他们可以看自己的书,将这种习惯变成日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有条件基础的话,可以给学生构建一个专门的阅读空间。
2.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日常课堂中,老师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时常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也给自己的阅读注入新的生机。和学生一起领略阅读世界,一起朗诵、一起畅谈、一起辩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同样热爱阅读,并从老师身上学到阅读技巧。其次,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鼓励与认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促进了自己的语文学习,还培养了兴趣爱好。最后,构建一个“班级阅读墙”。文化的潜移默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去进行感染,班级共同构建一个“阅读墙”,有利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比如,老师可以建议每个同学都贡献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籍,然后放在班级里的“阅读墙”上。同时,还可以收集一些关于阅读的名言贴在墙上,让学生们生活在阅读之中,用这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去规范学生的阅读任务。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传授学生阅读技巧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也就给他们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孩子该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知识学习、开拓眼界、培养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呢?这个时候,老师的耐心引导是十分关键的。
1.传授学生简单的阅读技巧
(1)画标记。在阅读过程中碰到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时,用彩色笔画上标记,以此来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
(2)做笔记。光凭记忆还是不如写下来牢靠。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句时,可以抄录下来,积累更多的写作技巧,有空的时候翻看笔记本,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写心得。当遇到让自己感动的文章时,可以阅读后写一篇心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也锻炼了自己的文采。
(4)概括内容。当遇到一些篇幅过长、内容平淡,但却与众不同的文章时,可以在阅读过后进行内容概括,学习其中蕴含的写作方法。
(5)细读与略读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去精读,尤其是那些篇幅太长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略读法,进行快速阅读,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当碰上吸引人的地方时,再放慢速度仔细阅读。阅读方式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告知学生应以阅读内容、意图为基础,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2.传授学生简单的积累方法。
为了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必须传授学生一些简单的积累方法,让他们汲取到有营养的东西。
(1)养成朗诵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如果遇到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是优美、意境感强的句子,应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老师可以合理安排一些朗诵比赛,朗诵突出的同学可以获“诵读之星”的称号。采用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朗诵习惯。
(2)摘抄笔记。做笔记是永久保存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能够加深印象,查阅起来还十分方便。所以,老师应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当碰上优美、感人的语录和片段时,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感想写下来,以心得的形式体现出来,做笔记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到了五六年级,老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写阅读心得。
(3)制作手抄报。借鉴相关扩展方式,引导学生制作阅读手抄报,把平时阅读过程中收集的语录写进手抄报中,采取文字和图片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完成制作。采取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每年都会以学校的活动举办次数、课本的编程、学生的阅读量为基础,安排合理的课外阅读任务,传授学生制作手抄报的技巧,手抄报内容主要有《闹元宵》《庆六一》《让我们汤起双桨》等,进一步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
三、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
在学习语文课程时,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两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充实了课内阅读,实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总而言之,只有两方面都完成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教育是语文教材内容的基本特征,以单元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根据这一特点,实现课本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融合,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展其知识面。举个例子: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体验多彩的童年生活,以这一内容为主题,我给学生们列举了好几本与之相关的书籍,如《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等,让学生们体验各个作者不同的童年生活,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
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时应有一套可行的阅读计划,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
(1)制作“摘录卡”。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完成好摘录笔记,老师随时会进行抽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按时进行一定程度的阅读。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在阅读的海洋中体验乐趣。在学校时,规定每天的早上是阅读时间,且每周有一节课用来进行课外阅读。在家里,学生应养成睡前阅读的习惯,周末,学生可自主阅读,不过需要达到规定的阅读量;同时,也要完成摘抄语录的任务。
(3)鼓励父母参与到阅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我们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到阅读中,从而在家中营造出阅读氛围,尤其是那些年龄很小的学生,家长的引导是十分关键的。建议家长多订阅一些报刊资料,给孩子提供专门的书柜。
(4)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刚开始进行阅读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是抵触的,因为觉得阅读太无聊了。所以,老师此时需要发挥自身的权威性和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当学生阅读时,自己也在一旁阅读,阅读完了再一起分享感受,这样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便得到了培养。
总之,每个人对阅读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人觉得阅读是享受,有人觉得是思念,还有人觉得是生命的体验。而就孩子而言,阅读是学习和积累。塘里的水之所以能一直清澈,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所以,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翱翔在书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