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规模城市技术创新现状研究
毛淳镭,尹达
摘 要:纵观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史,城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生地。文章以我国典型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的技术创新现状,从科研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探讨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的联系。研究发现,城市规模越大,创新能力则越强。
关键词:城市规模;创新能力;研发投入;专利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城市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经形成了几个大的城市群。城市群作为许多不同规模城市的集合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生地,它所包含的不同规模城市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有什么差别?文章将对此问题做简单的探讨。
1 关于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古典时代的城市规模不大,最大的城市也不过百万人口左右,数量很少,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城市规模真正开始大规模增长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经过百年时间的发展,全世界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规模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城市将不同才能、教育、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创新及其溢出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从国内和国外的实际看,大中城市往往承载着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科技能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一定的经济规模基础是技术创新产生的土壤。我国城市规模在1978年后快速增长,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我国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资金与人员投入越大,空间聚集效应越强,则越有利于技术扩散,其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在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探讨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能在理论上给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对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也有启示意义。
2 我国典型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特点
城市群是特定区域上集中分布若干数量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以一个到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七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城市群的代表性,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典型城市群进行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比较平均,比例基本在50%以上,也有高度城市化的上海,比例为70%以上,副中心南京、杭州比例在60%以上。在区域上呈扇状展开,不同规模城市层次由大到小,从上海扩散到合肥徐州等地,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城市夹杂在中间。区域内有大量的公路、铁路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有大量的产业和研究中心集聚在这一区域,城市之间联系紧密,还能通过长江辐射到整个全国的腹地:中游的中部地区和上游的西部地区。我国已经有打造沿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就是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示范来带动长江中上游城市。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的特点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香港、深圳为中心。城市数量较少,却具有全国最高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比例在2012年高达83.84%,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该区域也是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中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将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约1300万人口的城市。珠三角城市之间高速路网丰富,交通便利,是广东省重要的科技资源,是该省主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中心,同时是国内最大的高新技术带,在国际上也是重要的高新技术生产基地。珠三角城市规模的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
按照《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中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即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数都在20万以上,所以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4类,不同地区规模分类见下表1和表2。
注: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研究暂不考虑香港、澳门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
3 不同规模城市的技术创新: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
本章将通过对典型城市群中城市的四大指标进行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这四大指标是科研从业人员数、科研投入经费、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其中专利的种类分为三种: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通过对四大指标做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初步了解我国典型城市群城市的创新能力高低,投入的指标是科研人员数和科研投入经费,产出指标是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采用的数据来自各省、城市的科技统计网数据和知识产权局数据,考虑到各个城市数据的可得性,故采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各城市知识产权局、科技统计局。
由上表的均值统计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区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城市都是超大城市投入最高,产出也最高;特大城市投入产出第二,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投入产出依次排列下来,可以看出科研的投入产出大体是符合城市规模等级的,城市规模越大,能投入的资源就越多,能够得到更多的科研成果,说明该城市创新能力越强,随着城市规模的减小,能投入的资源和获得的产出也就越少;说明在这两个典型城市群中创新能力是和城市规模密切相关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处于城市群中心地位的城市,其科研投入和产出一般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广州、深圳两地科研投入和产出水平均领先其他城市;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是以四个超大城市领头羊,科研投入和产出水平均处在该城市群前列,其他城市投入和产出水平基本与规模等级大小一致。从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专利的产出上来看,城市规模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规模越大的城市创新能力越强。越大规模的城市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也就能够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开明,李金昌. 中国城市化与技术创新关联性的动态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8(3): 666-672.
[2]曹勇,曹轩祯,罗楚珺,秦以旭. 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6): 162-170.
[3]刘凤朝,孙玉涛,李滨. 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模式分析与能力评价[J]. 大连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19-24.
[4]仇怡. 城镇化技术创新效应——基于1990-201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1): 27-35.
[5]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 (31): 3-32.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编号: S130065)
摘 要:纵观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史,城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生地。文章以我国典型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的技术创新现状,从科研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探讨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的联系。研究发现,城市规模越大,创新能力则越强。
关键词:城市规模;创新能力;研发投入;专利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城市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经形成了几个大的城市群。城市群作为许多不同规模城市的集合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生地,它所包含的不同规模城市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有什么差别?文章将对此问题做简单的探讨。
1 关于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古典时代的城市规模不大,最大的城市也不过百万人口左右,数量很少,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城市规模真正开始大规模增长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经过百年时间的发展,全世界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规模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城市将不同才能、教育、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创新及其溢出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从国内和国外的实际看,大中城市往往承载着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科技能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一定的经济规模基础是技术创新产生的土壤。我国城市规模在1978年后快速增长,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我国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资金与人员投入越大,空间聚集效应越强,则越有利于技术扩散,其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在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探讨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能在理论上给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对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也有启示意义。
2 我国典型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特点
城市群是特定区域上集中分布若干数量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以一个到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七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城市群的代表性,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典型城市群进行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比较平均,比例基本在50%以上,也有高度城市化的上海,比例为70%以上,副中心南京、杭州比例在60%以上。在区域上呈扇状展开,不同规模城市层次由大到小,从上海扩散到合肥徐州等地,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城市夹杂在中间。区域内有大量的公路、铁路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有大量的产业和研究中心集聚在这一区域,城市之间联系紧密,还能通过长江辐射到整个全国的腹地:中游的中部地区和上游的西部地区。我国已经有打造沿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就是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示范来带动长江中上游城市。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的特点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香港、深圳为中心。城市数量较少,却具有全国最高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比例在2012年高达83.84%,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该区域也是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中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将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约1300万人口的城市。珠三角城市之间高速路网丰富,交通便利,是广东省重要的科技资源,是该省主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中心,同时是国内最大的高新技术带,在国际上也是重要的高新技术生产基地。珠三角城市规模的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
按照《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中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即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数都在20万以上,所以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4类,不同地区规模分类见下表1和表2。
注: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研究暂不考虑香港、澳门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
3 不同规模城市的技术创新: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
本章将通过对典型城市群中城市的四大指标进行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这四大指标是科研从业人员数、科研投入经费、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其中专利的种类分为三种: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通过对四大指标做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初步了解我国典型城市群城市的创新能力高低,投入的指标是科研人员数和科研投入经费,产出指标是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采用的数据来自各省、城市的科技统计网数据和知识产权局数据,考虑到各个城市数据的可得性,故采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各城市知识产权局、科技统计局。
由上表的均值统计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区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城市都是超大城市投入最高,产出也最高;特大城市投入产出第二,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投入产出依次排列下来,可以看出科研的投入产出大体是符合城市规模等级的,城市规模越大,能投入的资源就越多,能够得到更多的科研成果,说明该城市创新能力越强,随着城市规模的减小,能投入的资源和获得的产出也就越少;说明在这两个典型城市群中创新能力是和城市规模密切相关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处于城市群中心地位的城市,其科研投入和产出一般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广州、深圳两地科研投入和产出水平均领先其他城市;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是以四个超大城市领头羊,科研投入和产出水平均处在该城市群前列,其他城市投入和产出水平基本与规模等级大小一致。从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专利的产出上来看,城市规模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规模越大的城市创新能力越强。越大规模的城市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也就能够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开明,李金昌. 中国城市化与技术创新关联性的动态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8(3): 666-672.
[2]曹勇,曹轩祯,罗楚珺,秦以旭. 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6): 162-170.
[3]刘凤朝,孙玉涛,李滨. 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模式分析与能力评价[J]. 大连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19-24.
[4]仇怡. 城镇化技术创新效应——基于1990-201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1): 27-35.
[5]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 (31): 3-32.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编号: S130065)
摘 要:纵观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史,城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生地。文章以我国典型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的技术创新现状,从科研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探讨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的联系。研究发现,城市规模越大,创新能力则越强。
关键词:城市规模;创新能力;研发投入;专利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城市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经形成了几个大的城市群。城市群作为许多不同规模城市的集合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生地,它所包含的不同规模城市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有什么差别?文章将对此问题做简单的探讨。
1 关于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古典时代的城市规模不大,最大的城市也不过百万人口左右,数量很少,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城市规模真正开始大规模增长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经过百年时间的发展,全世界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规模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城市将不同才能、教育、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创新及其溢出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从国内和国外的实际看,大中城市往往承载着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科技能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一定的经济规模基础是技术创新产生的土壤。我国城市规模在1978年后快速增长,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我国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资金与人员投入越大,空间聚集效应越强,则越有利于技术扩散,其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在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探讨城市规模和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能在理论上给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对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也有启示意义。
2 我国典型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特点
城市群是特定区域上集中分布若干数量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以一个到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七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城市群的代表性,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典型城市群进行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比较平均,比例基本在50%以上,也有高度城市化的上海,比例为70%以上,副中心南京、杭州比例在60%以上。在区域上呈扇状展开,不同规模城市层次由大到小,从上海扩散到合肥徐州等地,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城市夹杂在中间。区域内有大量的公路、铁路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有大量的产业和研究中心集聚在这一区域,城市之间联系紧密,还能通过长江辐射到整个全国的腹地:中游的中部地区和上游的西部地区。我国已经有打造沿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就是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示范来带动长江中上游城市。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的特点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香港、深圳为中心。城市数量较少,却具有全国最高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比例在2012年高达83.84%,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该区域也是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中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将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约1300万人口的城市。珠三角城市之间高速路网丰富,交通便利,是广东省重要的科技资源,是该省主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中心,同时是国内最大的高新技术带,在国际上也是重要的高新技术生产基地。珠三角城市规模的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
按照《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中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即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数都在20万以上,所以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4类,不同地区规模分类见下表1和表2。
注: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研究暂不考虑香港、澳门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
3 不同规模城市的技术创新: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
本章将通过对典型城市群中城市的四大指标进行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这四大指标是科研从业人员数、科研投入经费、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其中专利的种类分为三种: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通过对四大指标做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初步了解我国典型城市群城市的创新能力高低,投入的指标是科研人员数和科研投入经费,产出指标是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采用的数据来自各省、城市的科技统计网数据和知识产权局数据,考虑到各个城市数据的可得性,故采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各城市知识产权局、科技统计局。
由上表的均值统计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区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城市都是超大城市投入最高,产出也最高;特大城市投入产出第二,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投入产出依次排列下来,可以看出科研的投入产出大体是符合城市规模等级的,城市规模越大,能投入的资源就越多,能够得到更多的科研成果,说明该城市创新能力越强,随着城市规模的减小,能投入的资源和获得的产出也就越少;说明在这两个典型城市群中创新能力是和城市规模密切相关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处于城市群中心地位的城市,其科研投入和产出一般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广州、深圳两地科研投入和产出水平均领先其他城市;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是以四个超大城市领头羊,科研投入和产出水平均处在该城市群前列,其他城市投入和产出水平基本与规模等级大小一致。从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专利的产出上来看,城市规模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规模越大的城市创新能力越强。越大规模的城市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也就能够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开明,李金昌. 中国城市化与技术创新关联性的动态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8(3): 666-672.
[2]曹勇,曹轩祯,罗楚珺,秦以旭. 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6): 162-170.
[3]刘凤朝,孙玉涛,李滨. 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模式分析与能力评价[J]. 大连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19-24.
[4]仇怡. 城镇化技术创新效应——基于1990-201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1): 27-35.
[5]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 (31): 3-32.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编号: S13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