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析
郑璇
[摘 要]构建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既熟悉金融业务又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高校应基于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跨专业创新实验四个层次构建金融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依托现代技术建设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和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资源。
[关键词]金融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31-02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金融发展新趋势、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金融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学科教育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如同纸上谈兵。基于金融行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金融機构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给高校学生大规模实习实训,即使是在岗实习的大学生,多数情况下也无法接触到核心金融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高校的金融人才输出与企业的金融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一套完整的可以模拟金融业经营的实际运行环境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程数量偏少,内容和形式单一
整体来看,普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是重点针对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领域开设实验课程 。[1]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无法涉及金融行业的其他业务领域,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租赁、期权投资等方面,不能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无法体现学科的交叉和前沿。
从实验内容来看,大多数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柜台式业务的基本操作,如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训,类似于金融机构的岗前培训,停留于浅层次的柜台操作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对金融业务运作的内核知识和原理的覆盖。此外,金融业务是立体、动态的,它与其他业务也会有交叉和渗透,比如财务会计、税务等,而目前的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安排,无法顾及这些方面。
从实验教学形式来看,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通常是通过在实验室的电脑上批量安装一些金融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以学生操作软件的形式开展。这种形式显得机械化和流程化,缺乏对金融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还处于基于课程设置、行业各领域实训“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的虚拟性和仿真性还不够,不能模拟金融机构运营的现实运行环境,不能在一个有社会经济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实境体系中,模拟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此外,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应用型和设计型实验非常少。
(三)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受限
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受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方面。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任课教师普遍具备高学历和高理论素质,但却缺乏金融业实战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二是实验室设备和环境方面。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大多是计算机房的形式,随着学生规模的壮大,实验室工作负荷较高,且实验室布局紧凑,缺乏能提供小组研讨式学习和实境模拟的环境和设备。三是教材教参方面。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不多,高质量的尤其少,配套的实验教学参考书和指导书更是少见。
二、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金融学专业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 “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路线,基于层次架构而设计。
第一层,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巩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数理经济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中,经济数量分析实验教学应注重模拟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将统计数据、数量分析方法和软件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西方经济学沙盘实训能突出沙盘式实验教学的优良特性,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情景模拟、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微观经济运营环境,让学生在集实战性、操作性、体验式于一体的实训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
第二层,专业技能实验。专业技能实验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业从业专业技能,包括商业银行的对公与对私业务、保险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信托与租赁业务以及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投资技能。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通常在仿真模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与租赁业操作环境的基础上,将行业规范、基础理论、操作流程和实务以模块化、主体化的实验项目串接组织,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强和巩固专业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于专业领域,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层,专业综合实验。当前金融业务综合化、整体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地交叉和渗透。[2]专业综合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金融机构后台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包括金融机构授信业务、风控业务、营销管理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沙盘实训通过构建仿真环境实现情景模拟和岗位设置,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中体验现实银行之间的竞争与经营,把握银行业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经营之道。金融工程实验依托专业分析软件,通过专题实验和项目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和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综合业务能力。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实训通过模拟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票据处理业务和信贷风险评估等业务流程及规范,让学生在信贷员、信贷科长等角色扮演过程中,掌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和信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和能力。金融营销管理实训旨在于让学生掌握作为银行客户经理、保险经纪人和证券经纪人等金融行业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市场调研、客户评价、产品和服务组合设计、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等基本营销能力,加深他们对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金融营销策划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投资(财务分析)实训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项目投资的评估方法和决策指标的运用,能应用项目投资决策的基本财务指标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价,加深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
第四层,跨专业创新实验。跨专业创新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交叉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创业模拟实训通过对真实创业环境的逼真模拟,让学生模拟真实企业的创立过程,完成创业计划书,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注册和创立企业的运营管理决策,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是支持高校经管类专业开展校内跨专业綜合实验教学的实训项目,可全方位模拟现代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下,现代制造业、流通业及现代服务业(含金融业)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可让学生体验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下多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方式,训练他们在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所需具备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以上四个层次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实验课程和内容设置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突出虚拟仿真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弥补金融业现场实习条件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三、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条件的构建
(一)依托现代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为了实现高校金融学专业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必要综合应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灵活的金融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实验室建设有助于优化实验教学环境,节省实验室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的云架构设计应从硬件设备层、软件平台层、基础应用层和多端接入层四个维度,有所侧重、分步实施搭建。
(二)培养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
培养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一方面可以从金融机构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来担任实验教师,将他们从业过程中积累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风险意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可将学校的实验教师送到金融机构去实习,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力度。高校应定期将实验教师派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专业培训,了解金融前沿理论和实验技术。
(三)建设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高校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应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以形成和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性投入力度,发挥教育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多元主体作用[3],实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金融业从业人员以及技术开发人员相结合,共同开发、协同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秦菊香,苗绘,李海申,刘兢轶.金融学科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5):65-68.
[2] 李立志.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9):113-118.
[3] 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5-8.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构建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既熟悉金融业务又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高校应基于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跨专业创新实验四个层次构建金融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依托现代技术建设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和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资源。
[关键词]金融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31-02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金融发展新趋势、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金融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学科教育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如同纸上谈兵。基于金融行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金融機构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给高校学生大规模实习实训,即使是在岗实习的大学生,多数情况下也无法接触到核心金融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高校的金融人才输出与企业的金融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一套完整的可以模拟金融业经营的实际运行环境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程数量偏少,内容和形式单一
整体来看,普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是重点针对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领域开设实验课程 。[1]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无法涉及金融行业的其他业务领域,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租赁、期权投资等方面,不能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无法体现学科的交叉和前沿。
从实验内容来看,大多数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柜台式业务的基本操作,如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训,类似于金融机构的岗前培训,停留于浅层次的柜台操作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对金融业务运作的内核知识和原理的覆盖。此外,金融业务是立体、动态的,它与其他业务也会有交叉和渗透,比如财务会计、税务等,而目前的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安排,无法顾及这些方面。
从实验教学形式来看,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通常是通过在实验室的电脑上批量安装一些金融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以学生操作软件的形式开展。这种形式显得机械化和流程化,缺乏对金融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还处于基于课程设置、行业各领域实训“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的虚拟性和仿真性还不够,不能模拟金融机构运营的现实运行环境,不能在一个有社会经济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实境体系中,模拟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此外,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应用型和设计型实验非常少。
(三)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受限
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受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方面。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任课教师普遍具备高学历和高理论素质,但却缺乏金融业实战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二是实验室设备和环境方面。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大多是计算机房的形式,随着学生规模的壮大,实验室工作负荷较高,且实验室布局紧凑,缺乏能提供小组研讨式学习和实境模拟的环境和设备。三是教材教参方面。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不多,高质量的尤其少,配套的实验教学参考书和指导书更是少见。
二、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金融学专业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 “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路线,基于层次架构而设计。
第一层,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巩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数理经济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中,经济数量分析实验教学应注重模拟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将统计数据、数量分析方法和软件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西方经济学沙盘实训能突出沙盘式实验教学的优良特性,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情景模拟、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微观经济运营环境,让学生在集实战性、操作性、体验式于一体的实训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
第二层,专业技能实验。专业技能实验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业从业专业技能,包括商业银行的对公与对私业务、保险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信托与租赁业务以及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投资技能。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通常在仿真模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与租赁业操作环境的基础上,将行业规范、基础理论、操作流程和实务以模块化、主体化的实验项目串接组织,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强和巩固专业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于专业领域,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层,专业综合实验。当前金融业务综合化、整体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地交叉和渗透。[2]专业综合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金融机构后台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包括金融机构授信业务、风控业务、营销管理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沙盘实训通过构建仿真环境实现情景模拟和岗位设置,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中体验现实银行之间的竞争与经营,把握银行业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经营之道。金融工程实验依托专业分析软件,通过专题实验和项目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和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综合业务能力。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实训通过模拟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票据处理业务和信贷风险评估等业务流程及规范,让学生在信贷员、信贷科长等角色扮演过程中,掌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和信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和能力。金融营销管理实训旨在于让学生掌握作为银行客户经理、保险经纪人和证券经纪人等金融行业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市场调研、客户评价、产品和服务组合设计、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等基本营销能力,加深他们对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金融营销策划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投资(财务分析)实训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项目投资的评估方法和决策指标的运用,能应用项目投资决策的基本财务指标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价,加深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
第四层,跨专业创新实验。跨专业创新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交叉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创业模拟实训通过对真实创业环境的逼真模拟,让学生模拟真实企业的创立过程,完成创业计划书,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注册和创立企业的运营管理决策,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是支持高校经管类专业开展校内跨专业綜合实验教学的实训项目,可全方位模拟现代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下,现代制造业、流通业及现代服务业(含金融业)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可让学生体验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下多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方式,训练他们在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所需具备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以上四个层次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实验课程和内容设置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突出虚拟仿真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弥补金融业现场实习条件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三、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条件的构建
(一)依托现代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为了实现高校金融学专业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必要综合应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灵活的金融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实验室建设有助于优化实验教学环境,节省实验室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的云架构设计应从硬件设备层、软件平台层、基础应用层和多端接入层四个维度,有所侧重、分步实施搭建。
(二)培养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
培养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一方面可以从金融机构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来担任实验教师,将他们从业过程中积累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风险意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可将学校的实验教师送到金融机构去实习,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力度。高校应定期将实验教师派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专业培训,了解金融前沿理论和实验技术。
(三)建设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高校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应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以形成和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性投入力度,发挥教育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多元主体作用[3],实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金融业从业人员以及技术开发人员相结合,共同开发、协同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秦菊香,苗绘,李海申,刘兢轶.金融学科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5):65-68.
[2] 李立志.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9):113-118.
[3] 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5-8.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