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其特点

    魏法谱

    【摘 要】本文阐述了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历史进程,分为初创、初步发展、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和对敌斗争以及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叙述了广东抗日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权创立中的独立自主、建立过程中的华南创新、政权建立方面的华南特点、施政过程中的华南特色;阐明了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意义,在华南树起了抗日民主的旗帜,改善了民生,巩固了华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有力支援了敌后抗日游击斗争,扩大了了中共的政治影响。

    【关键词】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并逐步发展成华南抗日纵队,开辟了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广泛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华南敌后战场被称为全国三大敌后抗日战场之一。

    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抗日战场的重要战略基地,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广东抗日民主政权①的建立和巩固对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的影响、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的抗日民主政权关注较多,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对地处广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关注不多。本文试图就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进程、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进行论述。

    一、分布广泛、逐步推进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范围分布十分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东江一隅,而是横跨整个广东大陆,甚至延伸到了原英属殖民地的香港地区,形成了与敌占区、国统区政权犬牙交错、并立的局面。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是随着广东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的。广州沦陷后,曾生等奉命回到惠阳坪山组织抗日武装,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坚持抗日。后来与王作尧率领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一起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并建立了大岭山和阳台山两个抗日根据地。1943年12月2日,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武装,则主要由吴勤组织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以及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发展而来,1945年1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随着两支部队向全省发展,广东的敌后抗日斗争和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根据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始逐步尝试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初创阶段(1938—1941)。早在1938年12月,在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领导下,建立了华南敌后战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政权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的形式民主选举政府人选,各乡、镇长也由群众提名,区行政委员会审批。政权成立后,由于扎实为群众办好事,受到了各阶层的赞扬与拥护,成为华南抗日民主政权建政的先声,也为后来的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遵循。此后,由于形势所迫,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工作被迫中止。①

    初步发展阶段(1941—1944)。随着广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扩大,1941年开始着手建立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先后成立了宝安县龙华、布吉等抗日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龙华联乡办事处;在大岭山区,先后建立了连平、大沙等8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连平联乡办事处和大塘乡办事处;于此同时,观澜、塘厦等地也先后成立了乡、村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1943年7月,成立了路东新一区民主政府。

    全面发展阶段(1944—1946)。东江纵队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东江纵队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1944年7月1日,广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标志着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5年4月,路东行政委员会宣告成立;同年5月,惠东行政督导处也正式成立,下辖5个区的民主政权;7月,成立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月,成立海丰县抗日民主政府;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也在7月成立。在港九、新界地区,1945年初,在沙头角的南涌、鹿颈等村联合建起“新界”第一个民主联合乡政权。同年夏,包括乌蛟腾等10个村庄在内的第二个乡政权正式成立。至抗日战争后期,东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总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以上。②

    1944年春,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发出《关于政权工作的决定》,开始了民主建政工作。4月成立了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民主连乡办事处;10月成立中山县行政督导处,下辖3个行政区。1945年3月建立番顺行政督导处。5月成立了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民主政权区域总人口约40万。

    此外,随着游击战争向全省发展,先后在粤中、南路和潮汕地区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主要包括:鹤山县第四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高明县第二区人民行政委员会、新会县第十区人民行政委员会和第十五区人民行政委员会筹备小组、郁南县西区自治行政委员会、遂西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廉江新塘区抗日联防委员会和大塘区抗日联防委员会、普宁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等。③

    二、注重政治、民生、军事和社会建设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

    广东各抗日民主政权普遍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保护抗日军民的利益,并为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提供有力支持,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特点和群众利益的施政纲领和政策法令:1944年4月,五桂山区军民各界代表大会通过了《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施政要则草案》;1945年3月颁布了《对于建设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 ; 1945年4月,东江纵队政治部颁布《对于建设惠东宝路东区的施政纲领》等等。这些施政方针充满了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促进了广东各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坚决贯彻统一战线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

    开展。

    (一)重视民主政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抗日民主政权都实行了普选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凡18岁以上的抗日军民,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由人民选举直接选举村长、乡长。由人民选出参议员,成立各级参议会,由参议会选举区长、县长;巩固民主合作的“三三制”,让各党各派各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民意机关的活动和行政管理。遇事与民主人士磋商,如大鹏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就是与农工民主党充分协商后的产物;同时,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地权,并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及迁移自由;坚持政权的抗日性,对于一般汉奸、伪军、伪组织人员及破坏分子死心塌地不愿悔改者,予以坚决镇压,诚意悔改自新者,一律采取宽大政策,不咎既往,给予自新报国的机会。

    (二)加强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广东各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调整农村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先后通过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土地租佃条例》、《退租退息实施条例》、《五桂山减租减息条例》、《禺南各乡改善投田减租办法》等相关法令,以二五减租为原则,实行减租减息、保障交租交息,改善农民生活,保障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债权的同时,合理调整租佃关系、债务关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在生产建设方面,积极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盐业、渔业,发展农村副业,积极开荒,扩大耕地,并实施一系列促进生产的措施,如组织生产建设总会,发展合作事业,指导生产,发行生产建设公债,进行水利建设和贷款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等等;税收方面,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担统一累进的赋税政策,整理出入口税,营业税及田赋,对抗日人员及灾民难民、贫苦民众酌量减税或免税;贸易方面,鼓励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统制,调剂粮食和物价;此外,各级政权还通过组织生产救济会、发展合作社等方式,救济贫困农民、失业小商人,努力恢复因战争遭到破坏的各地经济,扩大供给。

    (三)突出军事建设和对敌斗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十分注重加强地方抗日武装建设,实行全民抗战,积极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加强民兵组织与训练,扶助民众组织,建立民众武装后备队、集结队、并动员新兵配合与参加部队作战,提高战斗力;积极发展正规军,加强训练,同时颁布了一系列军事方面的规章制度,如《“游击队之英雄”给予条例》、《“游击队之英雄”给予条例之补充通知》、《抚恤奖惩暂行条例》等,严明军纪,奖惩并重。同时,认真优待抗属,帮助抗属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抚恤抗日烈士遗孤及伤员残废;严格贯彻落实优待敌伪俘虏政策,不杀害与侮辱,坚决肃清汉奸特务。

    (四)注重社会各方面建设,巩固新的社会秩序。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都设立了文化教育机构,积极做好教育普及工作。县级政府设立宣教科,区政府设立文教股,专门负责开展民众文化教育事业,实行战时的、科学的、民主的学用一致的教育方针,普及农村文化,恢复与健全农村小学,使儿童均有入学机会,同时举办夜校和成年男女识字班,消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与政治觉悟,救济失学儿童,尊重知识分子,改善教职员待遇;努力开展广泛的抗日文化宣传,先后创办了《大家团结》、《新百姓》(后合并改名为《前进报》)、《正义报》等报纸,大量刊登广东党组织和部队领导人的文章、讲话,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方针和政策;同时注重采用文艺宣传等方式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育群众、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先后组织了“东江流动歌剧团”、“鲁迅艺术宣传队”等文艺宣传队,编写演出了大量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宣传中共的抗日政策,密切部队、民主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普遍实行男女平等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上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禁止压迫与虐待妇女,鼓励妇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提倡家庭和睦,实行自愿的一夫一妻制,保护孕妇及儿童;巩固发展群众组织,如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教师会、儿童团等,积极支援抗日反顽斗争、发展生产和维护社会治安;在遵守政府法令原则下,允许外国人来本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

    三、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不断开拓创新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特点

    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中共中央派出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开创抗日根据地,在此基础上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如晋察冀等;一种是由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如湘、赣、闽等省边界的政权;一种是既没有外来主力部队的帮助,也没有自己原有的武装,而是由当地共产党人在一部分红军干部帮助下,广泛发动群众创立的。广东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显然有别于以上几种类型,而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

    (一)远离中央,孤悬敌后,通过独立自主的武装斗争建立政权成为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重要特征

    首先,广东抗日民主政权与其他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的最大区别就是远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由于孤悬敌后,不能与中共中央取得直接联系,政权建立过程中无法得到中央的具体指导,这也成为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初期难以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原因。甚至华南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民主政权——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时,关于新政权建立的方法、政权名称、施政纲领等问题,还是靠曾生在香港时读过的相关报道的内容而确定的。①直到1942年1月下旬,华南党组织才与中共中央取得了直接联系,此后,有关广东地区党政军的重大问题都能及时通过电台向中共中央、南方局请示报告,并及时得到指导。此后,在中央和南方局的帮助指导下,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其次,广东抗日民主政权是在远离八路军、新四军的军事支持、独立自主的军事斗争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中共在华北、华中的抗日民主政权,基本上都是依靠八路军、新四军的军事支持与当地党组织和武装相结合而创立起来的,而广东抗日民主政权是无任何军事外援的情况下,通过独立自主的军事斗争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基础的主力部队,主要是东江地区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以及珠江地区的由广游二支队、顺德游击队、中山抗日义勇大队等整编而来的南番中顺游击区部队。军队人数、装备远远落后于日伪军和国民党部队。所处的地区是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之间以及珠江三角洲的的狭长地带,河流纵横交错,没有高大的山地做依靠,回旋余地又很小,缺少游击战的条件;同时根据地为敌交通网与据点所分割,广九铁路横贯其间,没有连成一片,并且处于日、伪、顽军分割包围之中,各抗日根据地基本隔绝,彼此之间很难得到相互支援,没有较大的后方,经济供给也很困难。正是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广东党组织和游击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武装斗争的条件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波浪式发展。

    (二)通过国事座谈会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主方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4年1月,尹林平曾专门就县区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问题请示中央。②对此,中共中央指示:“东江游击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精神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三三制的,但是实践上既不必照国民党的形式,亦不必抄华中、边区的办法,而要因地制宜,根据你们当地具体情况采取某些便于游击发展和军队转移的政权形式。如东宝某些区乡可开代表会,在代表会选举区乡政府,如不能开代表会,而其它地区又经常被日伪占领者,则不妨组织武装工作队,统一军政工作。县级代表会亦可名参议会。县以上是否成立联合政权,视情况需要定之。选出各级政府应实行民主集中制。关于三三制,一方面应注意中共领导权的确立;另方面应吸收党外联共和不反共的人士多的参加,施政纲领可参照陕甘宁边区的纲领;加以切合当地实际的变动,各种条例当选要为你们广播一部分,但只是做参考,不要照抄”。③中央的明确指示,为广东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遵照中央的指示,东江纵队按照三三制原则,结合广东的实际,提出了在各区召开国事座谈会的方针。东江纵队政治部对如何开好国事座谈会专门作出指示,并具体规定了大会的内容及程序。④

    从1945年开始,各抗日根据地开始分区召开国事座谈会。路东、路西等地都纷纷召开了本区乡的国事座谈会。在路东召开的各界人士国事座谈会上,出席人数277人,整个广九路的名流绅士均出席。路西国事座谈会到会代表183人,覆盖了根据地各个行业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上,首先由东江纵队领导人做报告,深入具体的宣传解释中共的政策,清除各阶层的误会和疑虑。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同时还对东江纵队的工作和做法进行了善意的批评,并表示,愿意在中共领导下组织起来,参加民主工作。①

    会后,各地的抗日民主政权纷纷成立,如惠东国事座谈会上,通过了《保国卫乡、减租减息、筹粮救荒、废除苛杂、镇压汉奸恶霸》等文件。与会代表一致赞同成立惠东区行政督导处,同时推举惠东区行政督导处主任、副主任人选。惠东区行政督导处随后正式

    成立。

    通过举行国事座谈会,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坚定了许多党外人士对民主运动的奋斗决心,对促进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根据地的巩固具有积极

    作用。

    (三)适应斗争复杂多变的形势需要,政权形式灵活多样

    适应斗争需要,不设统一边区政府。由于东江、珠江抗日根据地不是一块完整的根据地,而是分别由几块根据地组成,并且处于日伪顽的分割包围之中。为了适应复杂的斗争环境,东江、珠江的抗日民主政权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民主政府,只是建立了互不隶属的几个县区级政权。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统归东江纵队指导,由政治部具体负责,由东江纵队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和颁布施政纲领。珠江抗日根据地也是如此。这样更有利于各县区政权根据本地实际,施行相关政策。

    普选与任命相结合,保证政权机关的高效运行。广东抗日根据地各区乡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各县级政权的组织形式也没有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通过民主普选与部队任命相结合的方式,促成了各区县政权的建立。对此,珠江纵队政治部也强调:“不是等待民主,如未能民主选出,可由部队委派专人负责进行。”②

    由于路东各方面条件较好,国事座谈会后一个月,就发动群众,通过民选组织了路东参议会,并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成立了行政委员会。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行政委员会为最高执行机关;③其他县级政权,如博罗县,由于群众基础较差,所以经过协商,确定了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人选,并提出作为过渡性质的政权,一俟各区、乡、村民主政权及群众团体建立健全之后,即由普选方式产生民选的县参议会和行政委员会。在县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的过渡时期,由东江纵队聘请各界名流组织县政委员会,以决定县政方针和监察行政,并施行各项民主法令。其他区县政权,如番顺行政督导处等也采取了这种过渡形式,从而保证了政权机关的高效运行。

    巩固的县区乡政权与“白皮红心”政权相结合。在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过程中,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三级民主政权。如五桂山根据地,由于在部队的完全控制下,专门成立了五桂山区民主政权筹备处,并于1944年1月成立了民主建政工作队,开展建立民主政权工作。④通过三个月的宣传发动,按照三三制原则,召开各界人士国事座谈会,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了乡级民主政权,再由此筹建区级民主政权。同年10月,在区、乡民主政权普遍建立的基础上,民主选举产生了100多人的代表,召开中山县各区乡代表大会,通过相关施政纲领,在此基础上通过正式民主选举,成立了中山县行政督导处;而在抗日根据地的边缘区、游击区以及九龙新界地区,因靠近敌人重兵把守的据点,且敌人频繁出动“扫荡”,很难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因而也很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因此,通过统一战线工作,东江纵队、珠江纵队建立了一些表面上应付敌人,实际进行抗日工作,为游击队服务的“白皮红心”两面政权。⑤

    这些具有华南特色的建政方法和形式,适应了实际情况,有利于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战场转移作战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也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

    发展。

    (四)施政措施紧贴毗邻港澳、华侨数量众多的实际情况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在具体施政上也十分注意紧贴实际,施行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方针措施。对此,珠江纵队就指出“我们要有适于具体情况的施政方针,不能将边区的照本搬在公开的施政方针上,全国的问题上不能提的太多太尖锐,而着重于对本区的许多具体问题的及具体的政策,但我们必须有独立的政策,与反动派政策明确地分别出来”。①

    针对广东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实际,在各地的施政纲领中都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专门规定:普遍组织生产救济会,救济贫困与华侨家属;②对华侨家属酌量减税或免税……救济由省港回邑之失业工人……保护、优待与教养省港澳回邑之学生及事业青年,救济华侨家属;欢迎华侨回本区垦植,以增加农业生产,充实抗战救济;③针对华南水上居民(疍家人)较多的现实,制定了“废除过去对水上人民的一切不平等待遇,所有水上人民、盐民,均享有一切同等权利”的政策。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政策措施无疑有利大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各阶层的团结。④

    结 语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展,在华南地区树起了一面抗日民主的旗帜,第一次在华南地区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获得了人权、政权、财权的绝对保障,抗日民主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与拥护。从中受益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投入到抗日武装斗争,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意志,增强了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妥善处理了与国民党以及与其他抗日阶层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动员了一切人力、物力去完成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任务,极大地加强了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力,保证了敌后抗战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最终胜利。

    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展,为长期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各部队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兵源以及武器装备等重要物资,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严重威胁着日军的南海防线,配合了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的反共作战,成为坚持华南战场抗战的一面旗帜。⑤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