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问题为导向”的“减法”教学策略

    王建学

    摘要: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旅行团的标志和旗帜》,是第十课《策划出游活动》的延伸,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由于此课的知识点呈现复合性,既要强调“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小旗帜信息清晰又有美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又要突出“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容易导致教学难、重点不分,目标不清晰。为此,笔者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中不断实践,逐步提炼出“减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 ?以问题为导向 ?减法

    一、筛减“无关的问题”,让问题导向更“典型”

    此节课属于复合型、多概念的综合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依照教学目标顺序逐一解决问题,很容易造成知识脱节、顾此失彼及知识目标的片面化,无法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结合。因此,笔者按照此课教学目标的顺序设计了问题:如何认识旅行团标志和旗帜的作用及艺术特征?这是本节课的知识核心。在围绕“旅行团旗帜与标志”设计为重点,按照“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时,要将“旗帜与标志”和“旅行团”两个知识点进行整合,通过一个典型图像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此,笔者经过反复筛选,将所有与旅行无关的标志全部舍弃,还从众多的旅行标志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旅行标志“马超龙雀”因为这个标志伴随新中国的成立,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形象生动鲜明,被广泛应用于旅行产品中,兼有旅行形象和象征意味。然后,根据“马超龙雀”设计了任务单:从图形、色彩、表达三个方面分析“马超龙雀”独特、美观、具有文化内涵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从中发现并归纳出设计的规律和方法。

    二、裁减“无用的问题”,让问题导向更“精确”

    解决旅行团标志和旗帜的作用和标志的概念知识点后,笔者通过“马超龙雀”的典型性,让学生对典型景物或文字用简化、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并设计旅行标志,达到便于游客理解和识别的目标。但是,就“用于展示团队形象”这个情感价值观目标提问学生:“马超龙雀”的设计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很有历史感;感觉很美;自由、奔放的感觉。这些回答虽然很真切,但不能从形式上分析美感作用。为了知识目标的指向更精确,笔者对提供“无用的问题”的视觉材料进行了“裁剪”,在导入环节以“帽子”和“旅行团帽子”为比较,提出问题:哪样的帽子更便于识别和展示团队形象?然后循序渐进的提问:除了帽子还有哪些设计载体用到标志?我们使用这些有标志和旗帜的旅行用品和普通旅行有何区别?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标志旗帜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的进一步设计构思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三、删减“不合理问题”,让问题导向更“高效”

    1.渗透地方文化。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在设计运用过程中收获成功体验、增强自信,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刚开始,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旅行团标志呢?学生回答:设计生存旅游、探险旅游、科技旅游等。看似主题很丰富,但对于教师指导、学生作业评价参照和文化情感引导都不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视觉素材和设计灵感,筆者确定运用“瑶海新中心旅行”这条主线,让学生在作品中体会地方文化,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样在问题引导过程中直奔主题,能够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热爱家乡的情怀,并自然引入课题“认知旅行团标志和旗帜的重要性”。

    2.坚持“学以致用”。在分析“马超龙雀”旅行团标志与旗帜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材料后,就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并将知识迁移到“瑶海新中心旅行”的标志与旗帜的设计中。教师提问:你们能不能利用标志具象、抽象、文字设计基本方法来设计“瑶海新中心旅行”这个主题呢?学生回答:可以用李鸿章故居图形设计,可以用“瑶海”文字书写设计,可以画上彩虹来设计。虽然都能说到重点,但对于设计过程中牵涉到的夸张、变形、概括、构图等要素的综合却抓不住重点,作业时也出现了问题,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方法,做不到学以致用。这时,教师以李鸿章故居为原型演示设计了一个标志和旗帜,提问:老师的演示利用了怎样的方法?是如何设计的?再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对教师作品的分析,将之前学习的方法、形式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大大提高了自己设计作品的成功率。

    四、递减“有困难问题”,让问题导向更“畅通”

    教师选择“马超龙雀”图形对学生进行引导,本以为以“典型”案例分析就可以解决知识难点,但在原型选择的标准“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个环节还是出现了停滞。教师出示西安大雁塔、北京长城、马超龙雀三幅图,问:都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为什么选择马踏飞燕为原型?教师原以为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标志原形选择象征意义了解,但由于学生不了解设计的时代背景,只从文化层面解释,很难区别不同。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重新设计问题:从旅行工具和快捷的意义上,三个原型谁最有说服力?学生很快答出“马超龙雀”,这时教师出示历史资料,说明建国初期设计中国旅游图标就是根据“马超龙雀”旅行意味和蒸蒸日上的造型来定的。通过递减的方式将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细化,可以让学生的困惑得到解决,思路更加通畅。

    在《旅行团的标志和旗帜》一节课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用减法,目的是化解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探究合作有方向、有目标、有收获。这种“减法”策略不是一味的删减,而是聚焦重难点,做到该减则减,这样挤干课堂“水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文章!
  • 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评价的几点

    杨国军摘 要: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竞争。课堂竞争是课堂学习效度的保证,参与竞争的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实施情感教学,激活初中语文课

    戴培培【摘? 要】语文教学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法,灵活掌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获得启迪与鼓励,使语文的学习、教学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