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状况调查与分析
包丽颖
摘 要:当前,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舆论的影响。这些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和变化力是传统的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从未遇到的,也给我们当前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关注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并积极探索创新,做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是当前思想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时代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20岁~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占30.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2.7%。随着大学生介入网络、使用网络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不能不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怎样把握新形势下开展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就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了专题调研。在问卷调查环节,面向北京市部分高校随机抽取了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480份问卷,有效问卷471份。受访者具体情况如下:在学历层次方面,研究生占29.9%,本科生占68.6%,专科生占1.5%;在学校类别上,“985工程”院校学生占40.2%,“211工程”院校学生占51.3%,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占8.5%;在专业类别上,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占23.4%,理工科学生占39.9%,其他专业学生占36.7%;在年龄结构上,15岁~20岁学生占57.5%,20岁~30岁学生占31.6%,其他年龄段学生占10.9%;受访者中汉族占93%,少数民族占7%;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24.4%,共青团员占68.4%,群众占7.2%。专业和高校类别占比较为均衡,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分析和基本结论
1.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一是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功能较强的新媒体。根据每天在新媒體平台花费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微信和QQ上花费时间最长:每天使用微信3小时以上的有51.4%,使用2小时~3小时的有24.5%,其他的有24.1%;每天使用QQ在两小时以上的有56.2%,其他的有43.8%。其他的新媒体,如校园门户网站、微博、个人博客空间、校园BBS,半数左右的学生使用时间都集中在1小时~2小时。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偏爱具备社交功能、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平台。而恰恰是这些平台,有着极强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传播力,大学生与新媒体平台共同形成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渠道,信息一旦形成,便会在瞬间呈辐射式、发散式传播,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参与。显而易见,此时的舆情控制就变得十分复杂、艰难。
二是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关注点较为明显。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最关注的网络舆论是国家和社会热点事件,占83.3%,接下来的依次排序是学术教育类占45.6%,成长发展类占41.4%,意识形态类占40.1%;学生诉求类、学生安全类和校园管理类均在25%左右。从问卷调查对象的特点来分析,调查对象超过一半是“95后”,虽近40%是理工科学生,但他们仍然非常关注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意识形态问题,并非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示了这些青年人对国家社会的关心、思想政治的敏感度,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的萌芽和社会担当意识的成长。这些都将体现在他们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参与上,对我们科学管理、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出了挑战。
三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较为单纯和理性。调查中,54.5%的学生选择关注网络舆情没有特殊目的,仅单纯浏览;27.2%的学生选择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16.7%的学生选择即使发表了言论也只是想表达而已,一吐为快,没有特别的目的;期待引起公众注意、引起公愤的仅有1.3%;其他的有0.3%。调查还显示:72%的学生偶尔在网络公共空间发表言论,其他的有28%。可见,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的目的虽然比较单纯,但也有比较理性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开展舆情引导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前提。
2.大学生网络舆情判断情况
通过综合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的积极性高、从众性明显,并带有一些无意识心理,那么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辨识力是怎样的情况?调查也带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是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辨识力。97%的学生对网络信息会选择性相信, 2%的学生不相信,但也有1%的学生非常相信。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我们开展有效的网络引导,使网络舆论空间的正面引导和正能量传播能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依靠辨识力,从理性上讲,内心会肯定、会认可。面对“如果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的网络舆论您更相信哪种平台的信息”的提问,75.3%的学生选择相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其他的占24.7%。由此可见,大家对于权威信息和权威发布的一种依靠和认同。
二是大学生受网络舆情的影响处于正向状态。一些相关研究谈到了当前舆情发展中非理性舆情较多、网络谣言泛滥这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我们的这项调查可以发现,在高校范围内,这两个现象尚属可控范围内。上文我们提到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参与较为理性,同时,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也是比较理性的。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77.7%的学生认为网络过激言论需要引导,不能任由其传播,10%的学生会直接选择置之不理,其他的有12.3%;76.6%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自己会有个人判断,不会轻易被左右,14.7%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影响,其他的有8.7%。可见,大学生受网络舆情的影响尚处于正向状态,这是与社会舆情相比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区别。
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情况
一是当前校园网络舆论风气总体向好。调查中,77.7%的学生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言论积极,较为理性,21%的学生认为风气一般、偶有不良信息,其他的有1.3%。45%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管理有序,网络杂音较少,其他的有55%。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校园网络舆论风气总体是向上、向好的,这是主流趋势和主流状态。同时,我们仍然要十分关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管理等问题,并予以重视和改进。
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现实必要性,并且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调查中,超过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网络舆情加以引导,其中41%的学生认为必须占领舆论阵地,不能任由错误言论泛滥,51%的学生认为针对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引导即可。这为我们理直气壮地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在引导效果方面,对正面引导的效果问题,48%的学生予以肯定,4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不够吸引人,5%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到正面引导。72%的学生提出了网络舆情引导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其他的占28%。这是对我们当前开展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挑战。
调查启示和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或者说印证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基本判断: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特征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在结构上呈现出参与性与互动性并存,在内容上体现为正向与负向交融,在管理上要求严肃性与艺术性兼顾的总体态势。这是我们开展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前提。
1.强化互联网思维,因势利导开展好新媒体网络舆情工作
随着网络深入到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QQ、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已基本普及。这些新的传播方式的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变化力是我们传统的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从未遇到的,也给我们当前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點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所以,新媒体阵地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一个必须着力、必须占领、必须把守的阵地,开展好新媒体网络舆情工作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需。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克服年龄差异、代际差异、习惯差异和思维差异带来的不同视角,探索和了解新媒体的使用特点、运行方法、传播规律,尽快将思路引导到新媒体上,将工作开展到新媒体上,将育人效果体现在新媒体上。
2.重点做好意识形态问题的教育引导,回应学生关切
日常工作中,我们一直认为青年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与年龄特点相符的教育、发展、生活和娱乐,也经常体现出忧国忧民情怀,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他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和认知。本次调查,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之高令人欣喜,同时大学生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之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问题恰恰是我们开展工作的薄弱环节,甚至有时是回避环节、被动应对环节。网络舆情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常常不是显性的,而是渗透性的、侵蚀性的,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和渗透。这也对我们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的思路、方法、手段提出了挑战。要有力回应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切,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原则的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真正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3.加强新媒体平台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新媒体平台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确给实际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首先,要从完善制度体系上下功夫,确立新媒体管理的合法性依据。通过制定新媒体管理办法、网站内容建设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对新媒体的登记备案、使用指导、纪律约束和建设要求,在制度要求上先行先做。对于不依规运行,不严格管理的新媒体要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整改。其次,管好新媒体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监督和舆情监测,形成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做好重大舆情的收集、上报和处置工作,增强舆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最后,管好校园新媒体还可以借鉴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校园新媒体联盟、新媒体自组织等学生群体加强学生新媒体负责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学生领袖带动学生群体,以学生骨干管理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有效管理。
4.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凝聚普遍共识
面对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驾驭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塑造网上舆论强势的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迫切要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调查显示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论正面引导的有效回应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大、做强、做优正面宣传和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大量的实践表明,正面引导可以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规划和设计的理念思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将他们的思维、视角、想法引导到积极客观的角度上,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潜移默化地化解矛盾。当前,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以进一步拓展正面宣传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 栓]
摘 要:当前,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舆论的影响。这些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和变化力是传统的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从未遇到的,也给我们当前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关注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并积极探索创新,做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是当前思想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时代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20岁~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占30.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2.7%。随着大学生介入网络、使用网络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不能不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怎样把握新形势下开展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就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了专题调研。在问卷调查环节,面向北京市部分高校随机抽取了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480份问卷,有效问卷471份。受访者具体情况如下:在学历层次方面,研究生占29.9%,本科生占68.6%,专科生占1.5%;在学校类别上,“985工程”院校学生占40.2%,“211工程”院校学生占51.3%,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占8.5%;在专业类别上,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占23.4%,理工科学生占39.9%,其他专业学生占36.7%;在年龄结构上,15岁~20岁学生占57.5%,20岁~30岁学生占31.6%,其他年龄段学生占10.9%;受访者中汉族占93%,少数民族占7%;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24.4%,共青团员占68.4%,群众占7.2%。专业和高校类别占比较为均衡,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分析和基本结论
1.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一是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功能较强的新媒体。根据每天在新媒體平台花费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微信和QQ上花费时间最长:每天使用微信3小时以上的有51.4%,使用2小时~3小时的有24.5%,其他的有24.1%;每天使用QQ在两小时以上的有56.2%,其他的有43.8%。其他的新媒体,如校园门户网站、微博、个人博客空间、校园BBS,半数左右的学生使用时间都集中在1小时~2小时。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偏爱具备社交功能、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平台。而恰恰是这些平台,有着极强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传播力,大学生与新媒体平台共同形成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渠道,信息一旦形成,便会在瞬间呈辐射式、发散式传播,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参与。显而易见,此时的舆情控制就变得十分复杂、艰难。
二是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关注点较为明显。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最关注的网络舆论是国家和社会热点事件,占83.3%,接下来的依次排序是学术教育类占45.6%,成长发展类占41.4%,意识形态类占40.1%;学生诉求类、学生安全类和校园管理类均在25%左右。从问卷调查对象的特点来分析,调查对象超过一半是“95后”,虽近40%是理工科学生,但他们仍然非常关注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意识形态问题,并非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示了这些青年人对国家社会的关心、思想政治的敏感度,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的萌芽和社会担当意识的成长。这些都将体现在他们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参与上,对我们科学管理、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出了挑战。
三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较为单纯和理性。调查中,54.5%的学生选择关注网络舆情没有特殊目的,仅单纯浏览;27.2%的学生选择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16.7%的学生选择即使发表了言论也只是想表达而已,一吐为快,没有特别的目的;期待引起公众注意、引起公愤的仅有1.3%;其他的有0.3%。调查还显示:72%的学生偶尔在网络公共空间发表言论,其他的有28%。可见,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的目的虽然比较单纯,但也有比较理性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开展舆情引导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前提。
2.大学生网络舆情判断情况
通过综合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的积极性高、从众性明显,并带有一些无意识心理,那么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辨识力是怎样的情况?调查也带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是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辨识力。97%的学生对网络信息会选择性相信, 2%的学生不相信,但也有1%的学生非常相信。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我们开展有效的网络引导,使网络舆论空间的正面引导和正能量传播能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依靠辨识力,从理性上讲,内心会肯定、会认可。面对“如果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的网络舆论您更相信哪种平台的信息”的提问,75.3%的学生选择相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其他的占24.7%。由此可见,大家对于权威信息和权威发布的一种依靠和认同。
二是大学生受网络舆情的影响处于正向状态。一些相关研究谈到了当前舆情发展中非理性舆情较多、网络谣言泛滥这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我们的这项调查可以发现,在高校范围内,这两个现象尚属可控范围内。上文我们提到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参与较为理性,同时,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也是比较理性的。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77.7%的学生认为网络过激言论需要引导,不能任由其传播,10%的学生会直接选择置之不理,其他的有12.3%;76.6%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自己会有个人判断,不会轻易被左右,14.7%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影响,其他的有8.7%。可见,大学生受网络舆情的影响尚处于正向状态,这是与社会舆情相比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区别。
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情况
一是当前校园网络舆论风气总体向好。调查中,77.7%的学生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言论积极,较为理性,21%的学生认为风气一般、偶有不良信息,其他的有1.3%。45%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管理有序,网络杂音较少,其他的有55%。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校园网络舆论风气总体是向上、向好的,这是主流趋势和主流状态。同时,我们仍然要十分关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管理等问题,并予以重视和改进。
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现实必要性,并且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调查中,超过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网络舆情加以引导,其中41%的学生认为必须占领舆论阵地,不能任由错误言论泛滥,51%的学生认为针对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引导即可。这为我们理直气壮地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在引导效果方面,对正面引导的效果问题,48%的学生予以肯定,4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不够吸引人,5%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到正面引导。72%的学生提出了网络舆情引导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其他的占28%。这是对我们当前开展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挑战。
调查启示和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或者说印证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基本判断: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特征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在结构上呈现出参与性与互动性并存,在内容上体现为正向与负向交融,在管理上要求严肃性与艺术性兼顾的总体态势。这是我们开展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前提。
1.强化互联网思维,因势利导开展好新媒体网络舆情工作
随着网络深入到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QQ、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已基本普及。这些新的传播方式的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变化力是我们传统的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从未遇到的,也给我们当前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點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所以,新媒体阵地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一个必须着力、必须占领、必须把守的阵地,开展好新媒体网络舆情工作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需。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克服年龄差异、代际差异、习惯差异和思维差异带来的不同视角,探索和了解新媒体的使用特点、运行方法、传播规律,尽快将思路引导到新媒体上,将工作开展到新媒体上,将育人效果体现在新媒体上。
2.重点做好意识形态问题的教育引导,回应学生关切
日常工作中,我们一直认为青年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与年龄特点相符的教育、发展、生活和娱乐,也经常体现出忧国忧民情怀,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他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和认知。本次调查,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之高令人欣喜,同时大学生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之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问题恰恰是我们开展工作的薄弱环节,甚至有时是回避环节、被动应对环节。网络舆情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常常不是显性的,而是渗透性的、侵蚀性的,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和渗透。这也对我们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的思路、方法、手段提出了挑战。要有力回应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切,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原则的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真正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3.加强新媒体平台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新媒体平台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确给实际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首先,要从完善制度体系上下功夫,确立新媒体管理的合法性依据。通过制定新媒体管理办法、网站内容建设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对新媒体的登记备案、使用指导、纪律约束和建设要求,在制度要求上先行先做。对于不依规运行,不严格管理的新媒体要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整改。其次,管好新媒体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监督和舆情监测,形成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做好重大舆情的收集、上报和处置工作,增强舆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最后,管好校园新媒体还可以借鉴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校园新媒体联盟、新媒体自组织等学生群体加强学生新媒体负责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学生领袖带动学生群体,以学生骨干管理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有效管理。
4.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凝聚普遍共识
面对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驾驭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塑造网上舆论强势的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迫切要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调查显示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论正面引导的有效回应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大、做强、做优正面宣传和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大量的实践表明,正面引导可以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规划和设计的理念思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将他们的思维、视角、想法引导到积极客观的角度上,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潜移默化地化解矛盾。当前,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以进一步拓展正面宣传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