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中的化学考查视角
洪兹田 陈女婷
一、考查趋塑
中考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这类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以古诗词、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的最新科技成就为背景,考查同学们的文本解读能力.题目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生产生活应用.
二、解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能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将题目转化为熟悉的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生产生活应用等.
三、考查视角
视角1:考查物质的变化
例1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烧制陶瓷
B.火药使用
C.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
解析:烧制陶瓷、火药使用、粮食酿醋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活字印刷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涉及物理变化.
答案:D.
视角2:考查元素的化合价
例2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氦钠化合物,其化学式为Na2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He中Na为+1价,He为-1价
B.Na2He中Na、He元素的质量比为2:1
C.Na2He中既含金属元素,又含非金属元素
D.稀有气体很稳定,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在Na2He中,Na的化合价为+1,He的化合价为-2,故A错误.Na2He中Na、He元素的质量比为(23x2):4=23:2,故B错误.稀有气体很稳定,一般很难和其他物质反应,稀有气体的惰性是相对而言的,故D错误,
答案:C.
视角3:考查质量守恒定律
例3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02=2X+2H20.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解析:该反应前后只有银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答案:D.
视角4:考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例4 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成功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的分子数之比是1:2:4
B.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解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氢气过量,参加反应的氢气分子为6个,二氧化碳分子为2个,生成1个乙烯分子和4个水分子,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均发生变化,故A、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故B正确.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无机物能转化为有机物,故D错误,
答案:B.
视角5:考查有机合成材料
例5 2019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合材料风扇叶片进入试制件生产阶段,这种材料将会用于C919客机配套发动机.除此以外,该飞机还使用了各种化学材料,如图2.
(1)橡胶属于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玻璃钢属于_______ (填“金属”“有机高分子”或”复合”)材料,
盘髓8橡胶属于有机物,玻璃钢是以玻璃纤维为增强体,合成纤维为基体组合成的复合材料,
答案:(1)有机物(2)复合
视角6:考查反应原理
例6我国自古以来就在物质的认识、改造和应用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
①东晋《抱樸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明代《天工开物》中有记录: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戍银.”(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一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___(填序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
(2)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_ .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___ .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从物质的变化看,①是铁和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②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③是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该物质“银”属于合金.②中的“灰”是Ca0,Ca0溶于水生成Ca(OH)2,会放出大量的热,故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l)①②CaCO3=高温=CaO+CO2↑(2)Fe+CuS04=FeS04+Cu (3)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