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褚衍旭 王庆军 朱薇 韩腾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落叶果树,原产于伊朗、高加索等中亚地区,由汉张骞出使西域引入我国,石榴集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效益、观赏价值与营养保健功能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石榴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我国石榴种植面积已达13万公顷。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石榴所面临的病虫害风险上升,导致石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个别地区和年份损失惨重。因此,防治石榴病虫害成为石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石榴疮痂病又称石榴黑星病,是石榴生产中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一种主要的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石榴枝干、花萼和果实,进而使树体、树势变弱,果实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制约着石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 危害症状及危害特點

    1.1 危害石榴枝干

    一般在2年以上的石榴枝干上较为常见,在枝干处,病原菌侵染的病斑主要发生在自然孔口处,先为椭圆形或圆形凸起,后病斑慢慢增大。出现椭圆形、圆形及不规则形且大小不一,情况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在一起,造成石榴枝干表皮形成龟裂,粗糙坚硬,有的露出韧皮部或木质部,病斑直径10~30毫米甚至更大,严重削弱树势(图1)。

    1.2 危害石榴果实

    危害石榴果实的病原菌形成的病斑初为水渍状,逐渐变为红褐色、紫褐色直至黑褐色,直径2~5毫米椭圆形或圆形病斑,后为多个病斑相互连在一起形成直径为10~30毫米甚至更大不规则疮痂状,致使果实表面粗糙。当湿度高时,病斑内出现淡红色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盘,进而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图2、图3、图4)。

    2 病原

    石榴疮痂病病原菌是石榴痂圆孢菌,属于半知菌类真菌,病组织在PDA培养基培养7天,先形成黄色小菌落,后扩大为圆形且中央凸起,10天后形成分生孢子。

    3 侵染规律

    石榴疮痂病病原菌大多通过自然孔口侵入,少数通过伤口侵染。枣庄地区通常5月初开始产生新的病斑,6—7月为盛发期,9月病斑再次出现扩大,11月病斑趋于停滞。

    4 发病条件

    4.1 气候

    石榴疮痂病的发生与流行和温度、空气湿度等关系密切,尤其和春秋季雨水多少关系最密切。病原菌通过菌丝体潜伏在病原组织中越冬,病斑逐年扩大。当气温高于15 ℃且多雨湿度大时,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昆虫或风雨进行病菌的初次侵染传播,通过几天潜育期进而形成新一轮的病斑,在病斑处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时,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当气温高于25 ℃病害将基本停止,秋季出现阴雨连绵病害还会再次发生或流行。

    4.2 栽培的地形地势

    根据笔者在峄城区石榴园的调查,发现栽植在平原的石榴树比山地石榴树更易遭疮痂病侵染。

    5 防治方法

    5.1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体树势,通过疏花疏果达到石榴树合适的负载量,进而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强石榴树的整形修剪管理工作、改善其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石榴园湿度,减轻病原菌危害。发现病虫果及时摘除,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病虫枝及病虫果,用小刀刮除病疤,刮完后立即涂抹药剂消毒,并把病虫枝、病虫果及病疤等带出果园集中销毁或深埋。也可以栽植抗病性强的品种或者选择山地栽植石榴。

    5.2 物理防治

    果实套袋对于预防果实石榴疮痂病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果实套袋之前喷施杀菌杀虫剂1~2次,待药液干后立刻套袋。

    5.3 化学防治

    通常在石榴树萌芽前全树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树干要重点喷到。春季用小刀轻轻刮除枝干部的病斑,立刻再用35%百菌敌5倍液进行涂刷。在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喷施50%(质量分数,后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0.5%小檗碱水剂500~600倍液或0.5%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均可。6—7月为石榴疮痂病盛发期,在每年的6月上旬均匀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6月中旬均匀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月上旬均匀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防治3次。

相关文章!
  • 棚室黄瓜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苏怀宽摘要 ? ?黄瓜的营养价值高,是各年龄消费者喜食的一类农产品。本文结合阳谷县黄瓜设施栽培的实践,总结了棚室黄瓜绿色栽培技术,以

  • 营口近岸海域海水及沉积物中重

    于洪波 宋松伟 李丹 王彩蕴 郝咏芳摘?要: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营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

  •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张永立++谭茹++姜杰摘要:从后备母猪的选择、增加窝产仔数及提高分娩率、提高胚胎存活率、提高母猪的利用率、提高仔猪的断奶重、重视病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