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宗仁“焦土抗战”论及其思想价值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武将李宗仁所持的“焦土抗战”论曾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他坚持“纵使全国化焦土也要抗战到底”,这是他总结了自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经验和教训,历经反复思考和研究得出的。本文针对该论调进行浅析,并挖掘其内在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焦土抗战”论 李宗仁 思想价值
在李宗仁的回忆录里,他回忆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1936年4月17日,在一次与记者谈话的过程中,他发表了《我的主张——焦土抗战》,1937年,他发表《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详细阐述其主张,对当时被“恐日症”“不抵抗论”笼罩的中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一、“焦土抗战”论产生的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国民族的救亡问题。在整个民族的自由平等、领土主权完整受到最严重的侵犯下,要想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下定决心发动整个民族团结起来,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宁愿全国化为焦土,决不屈服。只有大刀阔斧地全民族反抗,以中华民族自存自立的伟大能力和精神,支撑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才能保留华夏民族的火种,才有生存与和平的希望。
李宗仁认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意欲速战,而中国可凭持久战困之;日本倾向主力战,中国则可用游击战扰乱它;日本想率先攻陷沿海重要城市,中国可借内陆的坚壁清野让其陷入苦战。加上中国交通并不发达,资源尚待开发,经济不够集中,我军民若团结一体,凭险抵抗,步步为营,一定会使日军疲于奔命,延长战局,彼时战争拖得越久,日本国内及国际关系上的矛盾愈加激化,最终我军将迎来最终胜利。
当时社会上充斥着“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等论调,弥漫着恐日妥协的气息。为了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两广地区爆发了“六·一”运动,要求中央坚决以“焦土抗战”为国策,并强化民族统一救亡力量,贯彻实践,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此后,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全民抗日情绪达到空前高涨,政府的对日外交也日趋强硬。
二、“焦土抗战”论基本内容
“不抵抗之结果,适足使民族意志日趋消沉;被压迫民族之恃以抵抗强暴者,不在飞机大炮,而在坚强之民族意志;日本征服中国之所最感困难者,亦厥为中国之坚强意志。但在不抵抗之环境下,民族意志之日趋消沉,实为极自然之结果。……”
2.1精神上强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名族精神。“焦土抗战”的基本含义是“即使全国化成焦土,也要战斗到底;只要有最后一粒子弹,也决不屈服。”可见,该论是本着破釜沉舟的魄力,以调动全民族与敌人拼命,为了民族的生存,不惜牺牲自己的所有,哪怕是每一寸国土沦陷在法西斯的火海,哪怕每寸国土上的一切都毁灭殆尽,也决不向帝国主义低头。号召全国的各阶级、各阶层和各宗教的所有同胞,共同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奋起抵抗,是我们死里求生、避免亡国灭种的唯一出路。
2.2战略上”倡导持久战、全面战和主动的进攻战。“焦土抗战”的“三要义”是指战略上实行全面战、持久战、攻击战相结合,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不断消耗敌军的力量。例如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以必要的阵地战为辅,牵制敌人兵力,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根据客观情况,配合切合实际的战略和战术,发扬抗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被动挨打,只有被消灭,只有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调动全民族参与到民族战争中来,步步进攻,迫使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以战养战。待对我军有利的时机到来时,再积蓄力量发动总攻势。
三、“焦土抗战”论的思想价值
3.1军事战略上的思想硕果。众所周知,“焦土抗战”是李宗仁率先提出的,但其中的持久战、游击战的军事思想内涵,却被大部分人不自觉地忽略。从上文可以看出,“焦土抗战”论有着很高的思想深度和丰富内涵。可以说是由一位身经百战、具有崇高爱国情怀的军事家,经过对国际形势、国内现状、敌我比较的全方位深度观察,以及审慎审慎、深入、长期的思考,从而得出的珍贵而伟大的思想硕果。也是因此,“焦土抗战”已经提出,即引起轰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在以后抗战胜利的结果里验证了该思想硕果的正确性。
3.2民族危机面前的悲壮号角。“焦土抗战”,提出以后,成为中国全面抗战最悲壮、最励志的抗战口号。它听起来是多么悲壮决绝,多么有勇气和魄力!在我想来,这样不计一切牺牲、只为保全民族、绝不妥协屈服的思想,只能是由瓦氏夫人、冯子材、李宗仁、袁崇焕这样的南蛮提出。他们生在中国南部边陲,那里风生水起、平地拔起,人们的血液里仍保留着刀耕火种时代原始的蛮气与血性。在民族危机面前,他们登高振臂,以不惜一切牺牲的精神,呼喊着燃烧着国家的血气,从而振奋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3.3解除民族困囿的震耳呐喊。 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未曾断裂的文化,令人心生骄傲。历史何其悠久,文脉何其绵长,既让这个民族有足以自豪的资本,同时也是让这个民族固步自封的的困囿。認真分析焦土抗战,我们不难发现,李宗仁虽是位军事家,但他提出的这一观点不是纯粹的军事观点,也不算暂时的战争主张,而更像是他眼睛里看透了这个历史悠久人多地广的国家的沉珂所在,而试图用这一理念去叫醒沉睡的国民、惊觉麻木的民族神经,从而砥砺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这解除民族困囿的震耳呐喊,着实为处在民族危机的摇摇欲坠的民心注入了强心剂。
四、结语
总之,李宗仁之倡导焦土抗战,绝非仅仅着眼于眼前的战争,而是将它置于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物质武装不能解除,精神武装更不能松懈。以后的历史也印证了李宗仁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以史为鉴,我们要牢记“焦土抗战”论的思想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陈铁军. 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日战争胜利[J].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3).
[2] 李培礽. 论新桂系的焦土抗战[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7(3).周孜 助理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