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学的探索
王春梅
摘 要:在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学中应用绘画投射技术,美术教师可以借助绘画作为一种媒介,诊断和改善学生心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更明白学生的潜意识思想,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键词:绘画投射技术;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子女却留在了农村,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而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无法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呵护与关爱,这样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很容易扭曲。所以,着重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运用美术育人功能,对他们进行干预,能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
一、绘画投射技术的含义
20世纪40年代,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绘画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之后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绘画不仅可以反映出人们内在的心理状况,也表现出绘画主体的经验。”研究也表明,绘画是表达人内心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通过在画面上描述自身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信息,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是巴克的“房子—树—人”(HTP)测验,它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画出房子、树和人,主要是运用这些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来激发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联想,以此反映出学生的人格、知觉和态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农村小学教学薄弱已是由久以來的问题,学校由于办学资源短缺等原因,从根本上没有重视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形同虚设,致使美术课程不能发挥其重要本质功能,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由于教育者对美术的不重视,学生基本上只接受所谓主科科目的学习,学习科目单调、枯燥,学生无法将心中压抑的情绪宣泄,教师也没有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烦恼。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多多少少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存在孤僻、暴力、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绘画投射技术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情感的
意义及依据
(一)绘画投射技术对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意义
绘画投射技术可以有效探索留守儿童内心情感,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运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来帮助留守儿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留守儿童运用图像进行思考,这更容易透露出留守儿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的潜意识里的内容,而绘画投射技术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探索留守儿童内心心理。
(二)绘画投射技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依据
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整理文献资料,我们知道许多研究均表明绘画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说明了绘画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我们充分相信绘画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但这种信念在我们研究前只停留在理论上,那如何运用绘画把这种信念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上呢?这正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绘画投射技术正是我们把这种信念运用于实践上的第一步。
四、运用绘画投射技术的案例分析
研究者借助绘画投射技术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巴克的“房子—树—人”绘画测试手段,通过分析学生是否画出房子、树和人的特征,以及学生是否画出细节、比例、颜色使用对所画形象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学生在作画时的表现和注重学生对画面的讲述,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绘画表达事物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并通过这种自我表达方式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个案绘画作品及与研究者的交流所体现的情绪行为特点
案例评析1:图一是黄宇(化名)的作品,他是个十岁的小男孩,我初次见他时他很腼腆,我问他他也不回答我,就这样我对他产生了好奇心,我开始慢慢关注他的一切。原来他一直没有生活在自己的家里,都是寄养在外公外婆那里,我了解到他外公外婆要照顾九个孩子,都是长时间的照顾,可想而知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在了解到黄宇的家庭背景和他自身作为留守儿童的境遇上,我对黄宇的绘画活动过程和绘画艺术作品给予了特别关注。
在2017年9月29日我开始第一次利用绘画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在课堂上黄宇的表现使我至今难忘,上课前我反复强调是画房子、树和人三种物体来组成一幅作品,但他还是脱离了我的要求,按照了自己心中所想完成了图1的作品,为此我和他进行了交流,交流内容如下:
研究者:老师说画房子、树和人,你听到了吗?
黄宇:......
研究者:那你为什么选择画大海呢?是喜欢自由吗?
黄宇:嗯。
研究者:那老师说画上人,你为什么画上没有画人呢?
黄宇:我不喜欢画人。
研究者:没关系的,你可以画自己啊!
黄宇:我不想画,我不喜欢。
研究者:那你觉得自己哪方面比较好呢?
黄宇:......
研究者:难道你就不想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吗?
黄宇:......
通过这几句简短的话语,我可以知道在作品的画面上出现的房子、大海,在颜色的使用上,整幅画面都使用了蓝色,是暗示黄宇同学向往着自由;画面上没有人,是说明他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自卑、自我评价低,可能缺少家庭的温暖;画面上没有树,表明他没有设立目标。这完全不符合这次的测验要求,并且从他的自我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与他所处的环境是相符合的,他本身就感觉自己是寄人篱下,处处看人脸色行事,因此他渴望自由,为人十分自卑,做事不果断,缺乏家庭关爱。
案例评析2:图2是黄武辉(化名)的作品,他是五年级的学生,他的个头是全班最大的.我首次注意到他是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我让他与其他同学交流,他是高傲地看着他人,不愿与别人接触的,并且伴有轻微的暴力倾向。为此我特别关注他绘画的过程以及他的绘画作品,也对他的绘画作品与他进行了交谈,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者:你画的房子很漂亮,那为什么房子没有门呢?
黄武辉:我关上了,所以看不见。
研究者:你为什么要把门关上,让别人进来和你玩不好吗?
黄武辉:我不想和他们玩。
研究者:为什么了?
黄武辉:......
研究者:是因为你想自己一个人呆着吗?
黄武辉:嗯。
研究者:那你一个人都在干什么啊?
黄武辉:什么也不干。
几句短短的话语交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与他自身情感有联系。据我所知,黄武辉的爸爸外出打工了,他和他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从小就缺少父爱,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他常常把自己封锁起来。而作品中的房子没有门且没有窗户,也暗示出他有躲避的心理傾向,不愿与外界交流;人物很小且处于画面的边缘地带,这是他自己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定位,认为自己是个被忽视的人,自身感到自卑,严重缺乏自信心,但又渴望被别人关注。在绘画作品的整个过程中,他坐立不安,画了一张画撕了一张,最后才完成这次的作品,显然可见他内心非常矛盾。
(二)通过分析留守儿童整体绘画作品所体现的情绪行为特点
以上作品是根据巴克“房—树—人”绘画测验所作的作品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画面杂乱无章,线条反复涂擦,画中很多重复描绘的痕迹,这种作品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美术课堂上随处可见,尽管学生们的年龄不同,但所描绘的作品依然如此。学生大部分呈现出角色混乱、缺乏自我、易忧郁和易暴躁的性格特征。可见他们的绘画作品与自身的情感有着莫大的关系,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也为此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健全自身的人格。
通过观察留守儿童的绘画状态、分享作品时的表现及其对作品的分析,说明他们的情感状况大部分不是很乐观,主要表现为自卑、优柔寡断、缺乏安全感、家庭归属感缺失等心理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留守的儿童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父母外出的情况数不胜数,因此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长时间情感上没有得到慰藉,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五、结语
如今,美术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在生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美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重点不再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更加注重美术的情感宣泄作用。与此同时,美术课程还具有艺术治疗的功能,把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留守儿童美术教学中,发挥其诊断和改善的功能,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使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自尊心,改善人际关系,发展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Cathy A. Mal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王鹏.绘画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治疗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