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潘欣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能有声有色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朗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朗读的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读
现在每个班都有多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创设课堂情境。和课文有密切联系的精美图片以及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都能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例如教《小小的船》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坐在小船上的主人公丁丁,晃呀晃,很舒服。
(二)表演读
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他们特别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如在教授《快乐的小公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笔者准备了小公鸡、老牛、蜜蜂、青蛙和公鸡爸爸的头饰,让学生戴上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兴趣,越表演越有劲头。
(三)比赛读
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进入最佳的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比赛的心里特点,笔者在班级进行了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好。
二、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
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后,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怎样才是会读书呢?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朗读时,如果错、漏、添字很多,方言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笔者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和别人交流,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学生,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就会影响其中的意思;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努力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标点、词语,表示说话中不同的语声调和语气。例如,在教《数字歌》一文时,朗读“九条小虫慢慢爬”这句话时,笔者让学生理解“慢慢”这个词语,第一次启发时效果不太明显,然后笔者就问学生还有什么动物爬得很慢,有的学生说乌龟,有的说蜗牛。笔者就让学生想象它们爬时的情境,结合课文再读一读,这样指导之后,学生就读得有模有样了。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多用个别朗读,少用齐读
在朗读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刚接触课文的朗读,会遇到各种障碍,所以往往较多采用齐读,使这种形式占优势。叶圣陶先生倡导读书要“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不太主张课堂上多采用齐读,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在感情处理上不能强求一律。齐读时若要读得齐,就势必会带上某种节拍,容易形成唱读,为此应少用齐读,多用个别读,让学生自己走进“原汁原味”的语言,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当然,有些时候恰当使用齐读,精心指导,也可使训练面广,提高朗读气势,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
四、教师要加强领读和范读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学中做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会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学会断句,领会文意,展开想象,还能体验情感、发展智能。
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商丘兴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