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唐红兵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质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观察活动往往在目的性方面有所缺失,观察的视角有所混乱,很多重要的现象没有得到充分的观察.笔者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初中生是否学习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关,很多初中生完全受自己的兴趣爱好支配,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因此,物理教师要是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首先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喜欢观察物理知识的兴趣.
(1)利用物理自身具有的魅力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当然教师不能灌输学生物理的美,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物理知识中的美,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且成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获得成功.
2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物理学领域的观察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看清有关物理现象,进而发掘其本质,并能进一步实现规律的归纳.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以看热闹的心态来观察物理现象以及实验过程,往往导致其探究方向的迷失.例如,在学习分子间存在间隙时,教师会演示酒精与水进行混合的实验(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的清水注入长度约为一米,直径约为两厘米的玻璃管,再将酒精缓缓地注入其中,使液面上升到管口.为使得实验现象明显,可在酒精中掺入有颜色的物质.此时酒精与水分界面较为明显,再将整个容器轻轻摇动,颠倒几次,使内部液体充分混合.如果教师之前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搅动前后体积的改变,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将观察的重心放在液体颜色变化上,其原因是色彩上的变化会给学生更加强烈的刺激.因此教师在实验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分子间的间隙存在可能性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对比前后的体积变化.以避免学生被实验的表面现象所左右,进而导致认知过程受到干扰.
3理顺观察的次序性
物理实验强调现象前后的变化以及有关操作的关联和对比,进而才能得出其中的规律和实验操作要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观察时,要提醒他们注意一定的次序性,这有利于他们认清物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在突出重点同时,避免发生挂一漏万的情况.观察的一般次序应该是“整体→局部→整体”,即先认清观察对象的全貌,再分析对象的局部细节,最后再回归整体形成完整而细致的认识,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次序性策略.例如,学生在刚刚接触电学实验时,教师要以范例的形式提供演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观察演示实验:电流表的使用.
(1)在电路连接完毕后,在开关处于断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明确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和测量内容,并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2)提醒学生观察电流表量程的选择以及正负接线柱的接入方式,观察表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3)指导学生观察表盘的刻度特点,并教授基本读数方法;
(4)闭合开关,引导学生准确读数,并做好记录;
(5)断开开关,提醒学生拆解电路以及整理器材.
在相关步骤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操作过程的复述,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并进一步让他们从整体上回顾实验的操作细节.
4突出观察的层次性
一个物理现象有多个观察的细节需要把握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尽量全面观察的前提下,能突出重点,对在整个现象中起到决定性影响的细节要着重把握.
例如,在讲授“晶体的熔点”时,教师会演示海波熔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此现象的观察构建有关晶体熔化的规律以及熔点的概念.因此,学生要有意识地观察本实验中的两个重点:海波固体转化为液体的状态变化特点,温度计在这一过程的读数情况.当然实验过程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水浴加热的基本操作以及石棉网的作用等等也在学生的观察内容之列,但是前面两个重点是本节内容对应的细节,必须凸显主次的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围绕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来获取自己构建认知的有效信息,如此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
5分辨观察的差异性
物理现象的发生经常需要对应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就有所差异.物理规律的构建,就是要发掘条件和结果的对应关系.因此对有关现象的观察,就必须把握住不同条件下观察的差异性.
例如,在和学生介绍有关蒸发过程的吸热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实验来对有关规律进行认知.四支温度计分别提供不同的条件,具体如图3所示,其中A直接悬挂;B在悬挂的同时,用扇子对其扇动;C的玻璃泡上裹上蘸有酒精的棉球;D与C相似,但增加用扇子对其扇动的条件.学生在观察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对比四种不同情况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特点.完整的观察,不仅仅是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是否变化以及变化快慢,而应该匹配不同条件,积极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总之,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观察的有关技巧,有助于他们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养成.然而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营造情境、演示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更要给出时间让他们细致地观察、耐心地分析,让学生充分品味到观察的乐趣.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质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观察活动往往在目的性方面有所缺失,观察的视角有所混乱,很多重要的现象没有得到充分的观察.笔者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初中生是否学习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关,很多初中生完全受自己的兴趣爱好支配,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因此,物理教师要是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首先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喜欢观察物理知识的兴趣.
(1)利用物理自身具有的魅力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当然教师不能灌输学生物理的美,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物理知识中的美,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且成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获得成功.
2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物理学领域的观察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看清有关物理现象,进而发掘其本质,并能进一步实现规律的归纳.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以看热闹的心态来观察物理现象以及实验过程,往往导致其探究方向的迷失.例如,在学习分子间存在间隙时,教师会演示酒精与水进行混合的实验(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的清水注入长度约为一米,直径约为两厘米的玻璃管,再将酒精缓缓地注入其中,使液面上升到管口.为使得实验现象明显,可在酒精中掺入有颜色的物质.此时酒精与水分界面较为明显,再将整个容器轻轻摇动,颠倒几次,使内部液体充分混合.如果教师之前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搅动前后体积的改变,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将观察的重心放在液体颜色变化上,其原因是色彩上的变化会给学生更加强烈的刺激.因此教师在实验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分子间的间隙存在可能性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对比前后的体积变化.以避免学生被实验的表面现象所左右,进而导致认知过程受到干扰.
3理顺观察的次序性
物理实验强调现象前后的变化以及有关操作的关联和对比,进而才能得出其中的规律和实验操作要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观察时,要提醒他们注意一定的次序性,这有利于他们认清物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在突出重点同时,避免发生挂一漏万的情况.观察的一般次序应该是“整体→局部→整体”,即先认清观察对象的全貌,再分析对象的局部细节,最后再回归整体形成完整而细致的认识,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次序性策略.例如,学生在刚刚接触电学实验时,教师要以范例的形式提供演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观察演示实验:电流表的使用.
(1)在电路连接完毕后,在开关处于断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明确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和测量内容,并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2)提醒学生观察电流表量程的选择以及正负接线柱的接入方式,观察表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3)指导学生观察表盘的刻度特点,并教授基本读数方法;
(4)闭合开关,引导学生准确读数,并做好记录;
(5)断开开关,提醒学生拆解电路以及整理器材.
在相关步骤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操作过程的复述,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并进一步让他们从整体上回顾实验的操作细节.
4突出观察的层次性
一个物理现象有多个观察的细节需要把握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尽量全面观察的前提下,能突出重点,对在整个现象中起到决定性影响的细节要着重把握.
例如,在讲授“晶体的熔点”时,教师会演示海波熔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此现象的观察构建有关晶体熔化的规律以及熔点的概念.因此,学生要有意识地观察本实验中的两个重点:海波固体转化为液体的状态变化特点,温度计在这一过程的读数情况.当然实验过程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水浴加热的基本操作以及石棉网的作用等等也在学生的观察内容之列,但是前面两个重点是本节内容对应的细节,必须凸显主次的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围绕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来获取自己构建认知的有效信息,如此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
5分辨观察的差异性
物理现象的发生经常需要对应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就有所差异.物理规律的构建,就是要发掘条件和结果的对应关系.因此对有关现象的观察,就必须把握住不同条件下观察的差异性.
例如,在和学生介绍有关蒸发过程的吸热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实验来对有关规律进行认知.四支温度计分别提供不同的条件,具体如图3所示,其中A直接悬挂;B在悬挂的同时,用扇子对其扇动;C的玻璃泡上裹上蘸有酒精的棉球;D与C相似,但增加用扇子对其扇动的条件.学生在观察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对比四种不同情况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特点.完整的观察,不仅仅是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是否变化以及变化快慢,而应该匹配不同条件,积极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总之,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观察的有关技巧,有助于他们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养成.然而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营造情境、演示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更要给出时间让他们细致地观察、耐心地分析,让学生充分品味到观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