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郭海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和就业机会,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几年,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本身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强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经营成本增加,出口压力增大,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方面的困境。要破解难题,对今后的发展路径进行抉择。
[关键词]制造业;困境;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2-0036-03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1.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出口利润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与组装。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我国制造企业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贴牌生产等方式,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了利益。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环境等成本的上升,我国制造企业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反同我们合作的外商却照样盆满钵溢。例如,芭比娃娃在中国苏州贴牌生产,一个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在中国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其中来料费用占了65%,制造成本占了35%,我们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几美分而已。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9美金的价值,而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不过现在这些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产业价值链的定位错误成就了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的地位,而我们只不过扮演了打工者的角色。
2.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国制造举步维艰。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日益明显,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时刻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国际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逐步上升,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压力。大量的用工需求,导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后《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员工必上的“三险”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受近期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产品出口利润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走势放缓的情况下,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那些依赖低劳动力成本,技术含量又不高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2008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幅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近50%。据报道,像广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20%-30%已经倒闭或停产,大量的员工失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造成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高端产品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学研联系不紧密。企业没有紧跟科技和市场发展的脉搏,不注重自主创新,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前瞻性,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只重视课题,不重视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高校重视全才教育,不重视专才、创新人才培养。三方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合作机制。二是地方政府重引资,轻质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要GDP,要就业率,盲目引进内资和外资,只要能上项目,只要能投资,就欢迎,就给便利条件,不重视引进的企业技术含量高低,产品的附加值如何,能不能给地方带来长久的利益。结果是GDP指标快速上升,群众收入缓慢上长,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科技水平稀松平常。三是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中国的制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自身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进口设备、购买专利等方式,获得生产上的技术支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不注重自主研发,技术依赖性太强。2007年我国科研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5%,而发达国家超过了3%,瑞典则占到了4%。中国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约1.2%,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也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收入的1.88%,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5%,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近些年,中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值大致占进口总值的一半,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全部光纤制造设备、90%的发电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设备都来自进口,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也来自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我们引进技术、设备后,不注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投入不够,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陷入了恶性循环。
4.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新增就业的75%,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中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出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需求减少,利润微薄的困难局面。面临当前这种境况,有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维持生产;有的需要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解决,那就只能选择停产或倒闭。一些技术含量高,受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可能要借机进行低成本并购,谋求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现实是融资太难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低,监管成本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借贷给中小企业。而国外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为规避风险,需要大量现金,不可能大量给中国中小企业贷款。民间直接借贷利率又太高,中小企业承受不起,况且目前这种状况,谁人敢贷?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1.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提高运营效率与利润。我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摸爬滚打,对世界制造业的产业流程、运作模式、市场环境等都已经非常熟悉。在产业链上,除了加工制造环节外,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环节上并不缺乏相关企业,但是它们分属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上各自为战,致使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整合性差,市场应变能力弱,运营效率低,利润微薄。解决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整合产业链条,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提高运营效率与利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独自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可相互并购、联合。总之,要达到节省成本、应变迅速、运转高效的目的。当然,中国制造业构建完整产业价值链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或因自身内功不强,或因国外企业的打压,遭遇重重挫折,但只要我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不断奋力搏击,在历经磨练后,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国制造产业链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2.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调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国际产业转移又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聚集,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落户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中国经济社会30年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庞大的消费市场,相对完善的开放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对跨国公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技术、资本、创新环境上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完全可以承接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移,同时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发挥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直接承接国内、国际产业的转移。这样我们既解决了东部沿海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又解决了中西部就业、发展的需求,东部沿海地区在高新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中西部地区在低成本基础上谋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国力的后盾,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不到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和德国的46.6%。东北具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拥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承担起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任。只要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我们特有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的不足,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依靠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分得一杯残羹,一旦成本优势缺失,我们还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所以说,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一是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及科技发展趋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究开发市场所需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科研院所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拓与企业合作开发关键技术的领域,寻求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中国制造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创建高职、中职、技工学校,加大在职培训力度,为中国制造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不能只看GDP,更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指标,更要看地方产业的科技水平。因此,要优化政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性、科学性,以促进地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开发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研发的成果能够成功产业化的更是微乎其微,自主创新的代价是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但是,只要实现了产业化,自主知识产权将为我们带来数倍、数十倍的丰厚利润。因此,政府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企业也要积极投入研发资金,在自主开发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我们在管理、制度方面也要创新,尤其要在品牌管理、用人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4.深化融资体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我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自身担保能力弱,再加上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性不强,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要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构建社会化的融资机制,多渠道、多领域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公司,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有政府担保,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相对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就会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也就相对容易了。要鼓励与引导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成功机率。降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成立贷款公司、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严格审查、规范手续、严格监管的基础上,支持和保护民间、民营金融机构的正常有序发展。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吸引外资、国企、民营等多方面的资本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使其市场意识得以提高,业务得以拓展,监管得以加强,效益得以提升。要加大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补贴力度,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的能力。鼓励、引导、支持中小企业有组织的成立信贷担保机构,以行业协会、商会等形式为会员提供担保,共同承担风险,提高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民.我国成为世界家电主要制造基地[N].经济日报,2002-4-22.
[2]卡林.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N].经济日报,2003-1-16.
[3]孔令丞,郁义鸿.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制造”:一个基于价值链增值视角的研究[J].科技导报,2005,(1).
[4]戴宏伟.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