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类节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蔡瑞国 蔡瑞邦
摘 要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日益兴起,书信类节目作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部分,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节目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到书信的魅力,传递出积极的价值观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作为新兴的节目类型,仍存在着些不足,本文旨在完善创新书信类节目,使节目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关键词 书信类节目 大学生 价值观
作者简介:蔡瑞国、蔡瑞邦,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91
书信,是人们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手机、电脑等新兴通讯工具的普及发展,书信日渐式微,书信文化也随之被淡忘。随着文化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创新性的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书信文化重新得以重视,书信类节目应运而生。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对书信类节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生品读书信中的情感,进行思想的交流,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提升文化自信。
一、书信类节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一)重拾书信记忆,增强书信认知
书信作为一个时代特殊的符号,记载着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信中国》、《见字如面》节目是书信文化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对书信记忆的重启。通过电视节目与书信文化的融合,大学生群体重拾书信文化,推动大学生书信文化进一步的探讨,增强书信文化的认知。其是一种“书信文化”的回归,是大学生重新认知和发展书信文化的契机。
(二)传递积极价值观导向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繁荣,部分节目出现了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逐渐背离了真人秀传递温情和责任感的内核。而书信类节目强调精神上愉悦,一定思考后对社会价值的重新认知,传递出美学与温情。习近平主席提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而在大学生稍感浮躁的今天,节目传递出一种在追求物质刺激的同时,更要注重追求精神的愉悦的价值观导向。这类精神愉悦需要大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思考,从而才能感受得到其所传递出感恩、爱国等美德,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
(三)拓宽视野,增加社会认知
大学生群体虽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较少,对于世界以及社会的认识存在不足。书信类节目中有亲情有爱情,有山河有国家,有小情小爱,更有宏伟大爱。各种情感通过一封封书信汇集,能让人在书信地位缺失的今天,重温旧时光中历史记忆,回味信中蕴含的真挚的情感。每一个书信,都体现着书信作者对于社会与世界独特的认识。这种独特的认识,是书信人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经历而逐渐累积。大学生通过书信类节目探索不同背景下不同人对于世界以及社会的认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度与宽度不断的扩展,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四)为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书信中蕴含着书信作者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具体时期具体人处世方式的直观体现。大学生通过这些书信,会感念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会感动于父母子女之间割不断的情谊。大学生在节目中发现他人处理具体问题,处理具体感情的具体方法。通过他人的处事方法去思考发现在人生不同阶段,应该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语言的智慧去化解矛盾。例如:《蔡琴写给媒体——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中,大学生在此信中感受到作者对于挚爱突然离世的处理;《其实爸妈也是装的》中,大学生在此信中体会到作为父母的艰辛与博爱;《黄继光写给妈妈的信》中体会到舍小家为大家的博爱精神。这些都为大学生处理关键抉择或者难题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大学生在实践中提供参考。
二、书信类节目存在的不足
(一)模式固化,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开拓
书信类节目虽被称为综艺节目的清流,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明星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节目形式上缺乏创意,过于单一。在《信中国》、《见字如面》中,仍然采取诵读、访谈为主,用明星效应来吸引观众,而没有真正回归于书信本身。这种模式固化一直持续下去,观众必定有审美疲劳的。而大学生需要创新思维的开拓,模式的固化必定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如果节目还是沿用老模式,没有创新的话,那春天之后可能就是萧瑟秋天了。
(二)内涵不深,不利于深层次思考
书信类节目文化深层次内涵在于分享情感与书信美学,而这些内涵并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书信类节目目前访谈、朗读占据大量的时长,对于书信本身关注较少,整体流于煽情,对于书信本身的内涵的分析较少。以悲伤的音乐,动人的情节,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书信类节目的访谈,有一种《艺术人生》的既视感。书信类节目的评论也处于浅层分析,大多分析书信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并未从书信本身所体现的情感深处探索。这种浅层次的文化分享,加上单向输出,不利于大学生对于书信的深层次探索。而这种煽情的效果,虽能在短时间给大学生带来浅层次感动,却不能带来深层次思考。
(三)参与度低,易形成懒人心态
大学生以观看节目为主,节目参与度较低。书信是件私密而浪漫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而大学生如果一味依靠以观看节目作为研究书信的途径,大学生就容易形成“懒人心态”,等待明星的朗读,等待专家们的解读。而大学生对于书信仍然不进行研究探索,这样大学生文化缺失的现象,还将长久存在下去。而大学生“懒人心态”的形成,还会推及大学生各个方面。这种心态淹没了大学生自主探索与认真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學生价值观健康塑造十分不利的。
三、书信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书信类节目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书信类节目更好发展和更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塑造,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展校园线下活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主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基于书信类节目大学生参与度较低,大学生易形成懒人心态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适时与此类节目结合,开展与书信有关学生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文化探讨上来,这样的线上观看线下实践的方法,大学生通过探寻书信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大学生能够真正的把节目的书信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对于书信类节目的兴趣,促使更多人去观看此类节目,去探讨书信所蕴含的各种情感以及独特的美,从而促使大学生自主阅读书信,缓解大学生书信断层的现象,使大学生阅读书信称为常态。
(二)丰富节目选材
书信类节目选材单调,过于煽情化,部分大学生对其不太感兴趣。所以节目组应在原选材的基础上丰富选材,增加一些素人的书信,使大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去体会书信中的情感。由于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这就要求评论时加深对于书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加对于书信本身情感的挖掘。通过这种深层次的评论,丰富电视节目的碎片化叙事,增強理性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加深对于书信类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探求“互联网+”新模式
网络观看电视节目因具有便利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爱。所以节目组应加大对于此类节目网络的宣传力度,采取微信推文等新兴网络手段,加大大学生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热情。节目组应积极探求书信类节目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发相关的微信小程序或者建立讨论小组,增加节目的互动,吸引大学生对于此类节目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关注到书信类节目。
(四)自主探索书信文化
观看书信类节目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它还是一种人生体验与人类伟大智慧的心灵交流,而电视与书本是对人文精神的两种不同呈现,前者很直观,而后者需要的是集脑力与体力的智性探索,是前者取代不了的。电视读书对书信类阅读的重启,但仅靠观看书信类节目来代替阅读书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且大学生的任务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应该自主探索和研究书信的相关知识,真正的发现书信中的乐趣。大学生应以此类节目作为契机,避免懒人心态,结合节目嘉宾的分析和分享,自主探索和研究书信的相关文化。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烙入中华民族的基因,在民族血液中流淌,优秀文化正在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滋养,补足“精神之钙”。书信类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 “信仰、信念、信守、自信”之内核。在大学生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补充着大学生书信文化的缺失,带来大学生品味书信的内在精神文化内涵的契机,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全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节目也让我们看到了综艺节目从娱乐性向文学性的改变,向我们展示了人文类综艺节目的无限可能与大学生群体对于此类节目的期待值的不断提升,这给书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信心与动力。
参考文献:
[1]都雪萍.谈《见字如面》的创新点与改进方向.西部广播电视.2017(16).
[2]肽媒体网.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热播的文化类节目的套路化.http://wwwtmtpostc om/2572197htm.2017-02-23.
[3]全景网.朗读者、见字如面再火也治不好中国人的阅读贫困.http://wwwp5wnet/weyt/ 201703/t20170321_1744872htm.2017-03-21.
[4]徐颢哲.朗读者、见字如面火了,倒也不必过分神化.北京日报.2017-03-23.
[5]何烨. 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人文类综艺虽火但不能代替阅读.齐鲁晚报.2017-04-24.
摘 要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日益兴起,书信类节目作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部分,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节目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到书信的魅力,传递出积极的价值观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作为新兴的节目类型,仍存在着些不足,本文旨在完善创新书信类节目,使节目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关键词 书信类节目 大学生 价值观
作者简介:蔡瑞国、蔡瑞邦,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91
书信,是人们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手机、电脑等新兴通讯工具的普及发展,书信日渐式微,书信文化也随之被淡忘。随着文化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创新性的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书信文化重新得以重视,书信类节目应运而生。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对书信类节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生品读书信中的情感,进行思想的交流,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提升文化自信。
一、书信类节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一)重拾书信记忆,增强书信认知
书信作为一个时代特殊的符号,记载着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信中国》、《见字如面》节目是书信文化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对书信记忆的重启。通过电视节目与书信文化的融合,大学生群体重拾书信文化,推动大学生书信文化进一步的探讨,增强书信文化的认知。其是一种“书信文化”的回归,是大学生重新认知和发展书信文化的契机。
(二)传递积极价值观导向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繁荣,部分节目出现了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逐渐背离了真人秀传递温情和责任感的内核。而书信类节目强调精神上愉悦,一定思考后对社会价值的重新认知,传递出美学与温情。习近平主席提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而在大学生稍感浮躁的今天,节目传递出一种在追求物质刺激的同时,更要注重追求精神的愉悦的价值观导向。这类精神愉悦需要大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思考,从而才能感受得到其所传递出感恩、爱国等美德,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
(三)拓宽视野,增加社会认知
大学生群体虽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较少,对于世界以及社会的认识存在不足。书信类节目中有亲情有爱情,有山河有国家,有小情小爱,更有宏伟大爱。各种情感通过一封封书信汇集,能让人在书信地位缺失的今天,重温旧时光中历史记忆,回味信中蕴含的真挚的情感。每一个书信,都体现着书信作者对于社会与世界独特的认识。这种独特的认识,是书信人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经历而逐渐累积。大学生通过书信类节目探索不同背景下不同人对于世界以及社会的认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度与宽度不断的扩展,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四)为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书信中蕴含着书信作者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具体时期具体人处世方式的直观体现。大学生通过这些书信,会感念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会感动于父母子女之间割不断的情谊。大学生在节目中发现他人处理具体问题,处理具体感情的具体方法。通过他人的处事方法去思考发现在人生不同阶段,应该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语言的智慧去化解矛盾。例如:《蔡琴写给媒体——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中,大学生在此信中感受到作者对于挚爱突然离世的处理;《其实爸妈也是装的》中,大学生在此信中体会到作为父母的艰辛与博爱;《黄继光写给妈妈的信》中体会到舍小家为大家的博爱精神。这些都为大学生处理关键抉择或者难题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大学生在实践中提供参考。
二、书信类节目存在的不足
(一)模式固化,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开拓
书信类节目虽被称为综艺节目的清流,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明星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节目形式上缺乏创意,过于单一。在《信中国》、《见字如面》中,仍然采取诵读、访谈为主,用明星效应来吸引观众,而没有真正回归于书信本身。这种模式固化一直持续下去,观众必定有审美疲劳的。而大学生需要创新思维的开拓,模式的固化必定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如果节目还是沿用老模式,没有创新的话,那春天之后可能就是萧瑟秋天了。
(二)内涵不深,不利于深层次思考
书信类节目文化深层次内涵在于分享情感与书信美学,而这些内涵并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书信类节目目前访谈、朗读占据大量的时长,对于书信本身关注较少,整体流于煽情,对于书信本身的内涵的分析较少。以悲伤的音乐,动人的情节,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书信类节目的访谈,有一种《艺术人生》的既视感。书信类节目的评论也处于浅层分析,大多分析书信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并未从书信本身所体现的情感深处探索。这种浅层次的文化分享,加上单向输出,不利于大学生对于书信的深层次探索。而这种煽情的效果,虽能在短时间给大学生带来浅层次感动,却不能带来深层次思考。
(三)参与度低,易形成懒人心态
大学生以观看节目为主,节目参与度较低。书信是件私密而浪漫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而大学生如果一味依靠以观看节目作为研究书信的途径,大学生就容易形成“懒人心态”,等待明星的朗读,等待专家们的解读。而大学生对于书信仍然不进行研究探索,这样大学生文化缺失的现象,还将长久存在下去。而大学生“懒人心态”的形成,还会推及大学生各个方面。这种心态淹没了大学生自主探索与认真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學生价值观健康塑造十分不利的。
三、书信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书信类节目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书信类节目更好发展和更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塑造,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展校园线下活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主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基于书信类节目大学生参与度较低,大学生易形成懒人心态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适时与此类节目结合,开展与书信有关学生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文化探讨上来,这样的线上观看线下实践的方法,大学生通过探寻书信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大学生能够真正的把节目的书信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对于书信类节目的兴趣,促使更多人去观看此类节目,去探讨书信所蕴含的各种情感以及独特的美,从而促使大学生自主阅读书信,缓解大学生书信断层的现象,使大学生阅读书信称为常态。
(二)丰富节目选材
书信类节目选材单调,过于煽情化,部分大学生对其不太感兴趣。所以节目组应在原选材的基础上丰富选材,增加一些素人的书信,使大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去体会书信中的情感。由于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这就要求评论时加深对于书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加对于书信本身情感的挖掘。通过这种深层次的评论,丰富电视节目的碎片化叙事,增強理性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加深对于书信类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探求“互联网+”新模式
网络观看电视节目因具有便利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爱。所以节目组应加大对于此类节目网络的宣传力度,采取微信推文等新兴网络手段,加大大学生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热情。节目组应积极探求书信类节目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发相关的微信小程序或者建立讨论小组,增加节目的互动,吸引大学生对于此类节目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关注到书信类节目。
(四)自主探索书信文化
观看书信类节目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它还是一种人生体验与人类伟大智慧的心灵交流,而电视与书本是对人文精神的两种不同呈现,前者很直观,而后者需要的是集脑力与体力的智性探索,是前者取代不了的。电视读书对书信类阅读的重启,但仅靠观看书信类节目来代替阅读书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且大学生的任务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应该自主探索和研究书信的相关知识,真正的发现书信中的乐趣。大学生应以此类节目作为契机,避免懒人心态,结合节目嘉宾的分析和分享,自主探索和研究书信的相关文化。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烙入中华民族的基因,在民族血液中流淌,优秀文化正在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滋养,补足“精神之钙”。书信类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 “信仰、信念、信守、自信”之内核。在大学生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补充着大学生书信文化的缺失,带来大学生品味书信的内在精神文化内涵的契机,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全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节目也让我们看到了综艺节目从娱乐性向文学性的改变,向我们展示了人文类综艺节目的无限可能与大学生群体对于此类节目的期待值的不断提升,这给书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信心与动力。
参考文献:
[1]都雪萍.谈《见字如面》的创新点与改进方向.西部广播电视.2017(16).
[2]肽媒体网.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热播的文化类节目的套路化.http://wwwtmtpostc om/2572197htm.2017-02-23.
[3]全景网.朗读者、见字如面再火也治不好中国人的阅读贫困.http://wwwp5wnet/weyt/ 201703/t20170321_1744872htm.2017-03-21.
[4]徐颢哲.朗读者、见字如面火了,倒也不必过分神化.北京日报.2017-03-23.
[5]何烨. 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人文类综艺虽火但不能代替阅读.齐鲁晚报.201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