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沟通系统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应用
付忠莲 叶思思 胡金秀 刘永萍
[提 要]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语言沟通和社交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问题,解决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和社交问题成为迫切需要。通过运用辅助沟通系统进行干预,对介入前与介入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辅助沟通系统有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和社交能力。
[关键词]辅助沟通系统;孤独症;沟通训练
[作者简介]付忠莲(1976—),女,豫章师范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儿童康复;(江西南昌 330103)叶思思((1990—),女,江西南昌新建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学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江西南昌 330126)胡金秀(1982—),女,豫章师范学院讲师,言语听觉康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康复;刘永萍(1974—),女,豫章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江西南昌 330103)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17YB287)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沟通来实现。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生活需求,还有助于社会交往过程中情感联系的建立与维持。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孤独症儿童总数约为15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2‰,并且以每年1.3万的数量增加。超过一半数量的孤独症儿童几乎丧失语言表达意识,甚至无法使用手势、表情等其它沟通方法。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存在不确定性,如摔打东西、自残、哭喊等行为。即便部分孤独症儿童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但是,由于在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错误使用,容易造成误会。[1]由于语言沟通能力的缺失,孤独症儿童逐渐被社会边缘化。根据深圳一项学术研究调查发现,有93.6%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存在社会排斥现象。[2]孤独症儿童如果不接受科学有效的沟通能力训练,势必很难融入社会。因此,辅助沟通系统的介入策略研究成为迫切需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更好认识辅助沟通系统在孤独症儿童沟通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可结合受训者语言沟通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案例中,研究对象为南昌市某特殊学校中的3名孤独症儿童,采用《自闭症儿童基本沟通行为评量表》测试,3名孤独症儿童均具有基础的口语能力,但无法实现有效的语言沟通,缺乏主动沟通意识。再结合《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评量》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沟通、认知和社会技能七大领域,3名孤独症儿童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方面得分最高,在沟通与认知方面得分最低。3名孤独症儿童在听说能力以及非语言沟通能力方面需要特别协助,才能适应环境需要。读写能力方面,尚未发展相应的能力。由此可见,3名孤独症儿童在能力发展方面极为相似,动作能力、知觉能力和听觉能力属于正常,没有器质性病变,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满足使用辅助沟通系统进行沟通训练的各项要求。
(二)方法
1.辅助沟通系统的组成要素
辅助沟通系统(简称AAC)是自然言语表达或书写表达的任何可补偿、改善或替代的方法,依据使用者情况的不同,可以是永久性或暂时性的。[3]根据美国言语语言病理学学会(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的定義,AAC包含4项基本元素,分别是沟通符号、沟通辅具、沟通策略和沟通技术。[4]所谓沟通符号,是指利用符号来表达概念,符号信息来自于视觉、听觉或者触觉方面。在沟通符号的类别划分方面,主要分为辅助性沟通符号和非辅助性沟通符号两种,辅助性沟通符号泛指在沟通过程中使用的人体以外的元素,例如实物、模型、图片、照片等。非辅助性沟通符号则表示与人体相关的元素,例如口语、手势、面部表情等。[5]通过有效的沟通符号进行信息传递,能够降低信息沟通过程中的时间成本,提高沟通效率。所谓沟通辅具,是指用来沟通的辅助设备。根据沟通辅具技术含量的大小,可以分为低科技和高科技沟通辅具两种。低科技沟通辅具常见的有沟通簿,具有简单易做、成本低的特点。高科技沟通辅具是能发声的电子产品,具有携带方便、使用便捷的特点,但费用比较高。沟通技术有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两种。直接选择指使用者利用自己的身体部位,例如手、头、眼睛等,直接在控制面版上选择。以计算机沟通辅具为例,使用者可以通过头部、眼睛的定位替代鼠标功能控制界面,选择其想要表达的内容,适合四肢瘫痪的障碍人士使用。间接选择指使用者不能直接选取选项,需要经过多个步骤,例如通过扫描来操作沟通辅具。使用沟通技术,有助于提高沟通辅具的使用效果。沟通策略是指可以用来有效表达符号的方法,由于语言障碍人员存在沟通能力上的缺失,因此,在进行沟通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策略。在确定辅助沟通训练方案的情况下,需要对沟通策略进行详细评估,并从沟通效率与效能提升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
2.介入方法
本研究对3名孤独症儿童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对受试者数量的要求较低,一名受试者即可完成实验过程。本次选择了3名实验对象,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实验之前,分别测试了3名受试孤独症儿童的强化物,并予以记录,以便在介入期使用。此次针对孤独症儿童沟通训练的实验中,首先,通过观察孤独症儿童在30分钟内的沟通次数,根据记录结果的波动周期进行统计分析,当数据呈现出明显稳定的状态时,则按照训练方案继续进行;其次,开始对受试孤独症儿童进行辅助沟通系统训练,当受试孤独症儿童能够熟练使用该辅助沟通系统后,研究人员退出人工干预。最后,进入维持期阶段,通过分析受试孤独症儿童30分钟内的沟通次数与沟通意识,判定辅助沟通系统的介入对孤独症儿童沟通带来的实际效果。
3.实施过程
为确保受试孤独症儿童沟通训练的科学开展,在使用辅助沟通系统进行介入之前,对受试孤独症儿童个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6]本次实验的实施过程分基线期、介入期和维持期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线期。在基线期阶段,研究人员观察受试孤独症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沟通次数,并进行统计。在没有辅助沟通系统介入的情况下,测试受试孤独症儿童的沟通意识与能力。以跟人打招呼为例,观察7天来3名孤独症儿童跟人打招呼的情境。结果显示,在连续7天的测试过程中,发现3名受试孤独症儿童没有1次有效的打招呼行为。小宇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出有打招呼的意识,却是用手拍打对方胳膊的方式出现的,这是不恰当行为。小慧和小叶在别人面对面喊他们名字时,眼睛从对方脸上匆匆掠过,立即把视线转移他处,脸上没有表情,不能算为有效的打招呼行为。
第二阶段,介入期。针对孤独症儿童辅助康复训练系统的应用,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对沟通内容的认识与正确使用。在对小宇、小慧、小叶的辅助沟通系统训练中,研究人员为3人提供了一组人物照片,分别是小宇、小慧、小叶以及他们熟悉的老师的照片,首先是认识照片上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加入“你好”的图片,图片上显示一个人挥手跟人打招呼的场景,并在下方配上文字“你好”。将前面四张人物和“你好”图片制成图卡(有图有文字并封上胶),用具有录音功能的沟通笔录好音,将录好音的贴纸粘在对应图卡上,例如,将录好“小宇”音的贴纸粘在小宇的图卡上。粘贴完毕,只要用沟通笔点一下图卡上的贴纸,就能听到对应的语音。例如,想要表达“老师,你好!”这一句,只要用沟通笔轻触一下“老师”图卡,再轻点一下“你好”图卡,就可以完成对话沟通。把这些图卡放入沟通簿中,并教3名孤独症儿童正确使用沟通簿,目标行为是能够主动拿起沟通笔完成“XX,你好!”的对话。以训练跟老师打招呼为例,当小宇拿起沟通笔点“老师”和“你好”图卡,听到发出“老师,你好!”的语音时,老师立即回应“小宇,你好!你真棒!”,并及时拿出小宇的强化物递给小宇,以强化小宇主动跟人打招呼的行为。在训练小慧和小叶的过程中,也用到了各自不同的强化物。在使用辅助沟通系统进行介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采取了辅助手段。当受试孤独症儿童在个人操作出现无效时,及时进行口头协助和身体示范。
第三阶段,维持期。在这一阶段,对受试对象不再进行辅助沟通系统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再次统计受试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的变化情况,以确认在介入期过程中形成的沟通能力是否能够得到维持。以介入期结束的第7天作为测试时间点,测试周期为70天,共进行8次针对性测试,每次测试的间隔时间都会增加。其中,最后2次测试间隔设定在介入期之后的第40天左右进行,以观察受试孤独症儿童在辅助沟通系统介入后的沟通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和巩固。
二、结果
根据实验过程中3個阶段的统计,对小宇、小慧、小叶的沟通行为次数的统计如图。
由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宇、小慧,还是小叶,在辅助沟通系统未介入之前,其沟通次数均为0,在辅助沟通系统介入之后,其沟通次数有所增加,并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该波动性随着介入期的延长而不断减小。在维持期阶段,由于没有研究人员的介入,生活场景恢复如初,3名受试孤独症儿童在沟通次数方面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受试孤独症儿童对环境的逐渐适应,其沟通次数逐渐趋于稳定。
三、讨论
实践证明,利用辅助沟通系统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虽然,经过辅助沟通系统介入之后,3名受试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依然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比,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辅助沟通系统及时有效的介入,对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在辅助沟通系统介入之后,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沟通频次的增加方面,其沟通意识、语言组织能力、行为问题方面较以往都有明显改善。随着辅助沟通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康复训练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和社交障碍将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徐静,彭宗勤.应用辅助沟通系统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3).
[2]苏敏,倪赤丹.深圳自闭症者家庭社会排斥现状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Szu-Han Kay Chen1,Katya Hill,孙克兴,褚立希.辅助沟通系统概要[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9(18).
[4]David R.Beukelman著.蓝玮琛等译.辅助沟通系统之原理与运用[M].台湾: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4.
[5]冯雅静,胡晓毅.国外扩大替代性沟通系统对自闭症儿童需求表达技能干预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4,(6).
[6]魏寿洪,郑俭.扩大替代沟通系统的评估综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4).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