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播音应注重把握基调
李国亮
与“时政新闻”不同,“民生新闻”文体灵活,偏于叙事,亦显抒情,兼表议论,新闻感情百转千回,跌宕起伏,因而,在民生新闻的播音中必须注重把握基调。
播音创作过程中的基调是针对一段播讲内容或整档节目而言的态度和感情色彩。基调的色彩既包括态度分寸,又包括感情色彩,是态度感情与有声语言的交融,不应该只片面地理解为声音的高低。播音处理中把握基调,其实就是把握新闻作品的整体感。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空泛僵直。基调可分为具体基调与整体基调。整体基调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现,即具体感的总和。民生新闻播音中对每条新闻基调的把握关乎一档节目的饱满度。
池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多维度》的一期节目中,有两条紧接着的新闻。前一条新闻讲的是一个盗窃犯盗窃了市民的贵重财物,警察正在追捕,后面接着的一条新闻是端午节各地的端午民俗活动。主持人在报道这两条新闻时,要有不同的基调针对性。播盗窃案,基调处理要表现出对非法侵害公民合法财产的小偷的憎恶,要有敦促警方尽快将其绳之于法的呼求。而端午民俗活动的播音,要体现欢快祥和,生动活泼,语调以轻松、欣赏的心理状态为宜。
主持人是新闻生产线到受众之间的“中介之序”,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价值和传播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播音员、主持人却非常容易忽视基调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准备不充分。备稿不充分导致播音员、主持人无法判断播音内容的感情色彩,没有对播音稿件进行二度创作,播音时只能“凭感觉,搬套路”,拉着一个固定的播音腔调一播到底,没有思想感情的运动起伏,听不出语气和节奏的发展变化。这种播音方式虽然能勉强应付,但是有声语言的传播魅力无从谈起。其次,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缺少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缺乏生活体验会造成自己明明知道基调的存在,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甚至去造“虚情”,而虚假的感情谈何色彩?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出“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可见,播音创作者感情如果不符合作品的要求,所谓“真挚”也是虚假的。只有基本功扎实,生活体验丰富,才能表达民生新闻中的市井百态、甘苦辛酸。
主持人、播音员如何在民生新闻播音中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基调色彩?
第一,把思想引向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播音员要在深入理解体味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想处于运动状态,让思想融入稿件作品。“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人立言,先宜代此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来设身处地”(《李立翁曲话》)。特别是民生新闻稿件播音,播音员应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引向情感。在民生类题材播音中经常出现的毛病就是播音员语言状态过分“理智”,端着、吊着,给人冷、僵、远的感觉。“只有引向情感,才能赋予稿件作品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鲜明的态度,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主题的深刻性、目的的准确性、对象的交流性才可以负载在语言中,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图。”
第二,灵活的气息状态。“要变声音先变状态”,播稿时声音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其中包含声、韵、调,轻重格式、节奏、态势等。但是这些要归于一个“首领”那就是气息。气息应该保持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达到“气随情动、声随情走、气生于情而融于声”。
第三,口腔控制与音色变化训练。要使自己的声音获得“弹性”,除了情感的内在依托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声音条件。口腔控制十分重要。口腔是人体咬字发声的重要器官,是出字的最后一个关口。口腔使喉部发出的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唇舌灵活,语音流畅、自如是前提,在这方面达不到一定标准,就会出现吃字、滚字、走音现象和语言的僵滞。另外在发声时要注意对不同情感基调,使用不同声区来发音,如表现庄重欢快之类的基调使用自如声区的偏高区体现,庄重而哀悼之类的基调用自如声区的偏低区去体现等,在这方面可以找一些练声材料进行针对性训练。
总之,基调的统一和谐和丰富多彩,要通过有声语言体现,播音员、主持人在实践中只有通过重视、学习再到提高才能在面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稿件时做到有的放矢,再现新闻的真实、生动场景,让民生新闻播音表达出真实的百姓生活状态。
(作者单位:池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黎 莉
与“时政新闻”不同,“民生新闻”文体灵活,偏于叙事,亦显抒情,兼表议论,新闻感情百转千回,跌宕起伏,因而,在民生新闻的播音中必须注重把握基调。
播音创作过程中的基调是针对一段播讲内容或整档节目而言的态度和感情色彩。基调的色彩既包括态度分寸,又包括感情色彩,是态度感情与有声语言的交融,不应该只片面地理解为声音的高低。播音处理中把握基调,其实就是把握新闻作品的整体感。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空泛僵直。基调可分为具体基调与整体基调。整体基调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现,即具体感的总和。民生新闻播音中对每条新闻基调的把握关乎一档节目的饱满度。
池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多维度》的一期节目中,有两条紧接着的新闻。前一条新闻讲的是一个盗窃犯盗窃了市民的贵重财物,警察正在追捕,后面接着的一条新闻是端午节各地的端午民俗活动。主持人在报道这两条新闻时,要有不同的基调针对性。播盗窃案,基调处理要表现出对非法侵害公民合法财产的小偷的憎恶,要有敦促警方尽快将其绳之于法的呼求。而端午民俗活动的播音,要体现欢快祥和,生动活泼,语调以轻松、欣赏的心理状态为宜。
主持人是新闻生产线到受众之间的“中介之序”,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价值和传播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播音员、主持人却非常容易忽视基调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准备不充分。备稿不充分导致播音员、主持人无法判断播音内容的感情色彩,没有对播音稿件进行二度创作,播音时只能“凭感觉,搬套路”,拉着一个固定的播音腔调一播到底,没有思想感情的运动起伏,听不出语气和节奏的发展变化。这种播音方式虽然能勉强应付,但是有声语言的传播魅力无从谈起。其次,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缺少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缺乏生活体验会造成自己明明知道基调的存在,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甚至去造“虚情”,而虚假的感情谈何色彩?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出“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可见,播音创作者感情如果不符合作品的要求,所谓“真挚”也是虚假的。只有基本功扎实,生活体验丰富,才能表达民生新闻中的市井百态、甘苦辛酸。
主持人、播音员如何在民生新闻播音中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基调色彩?
第一,把思想引向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播音员要在深入理解体味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想处于运动状态,让思想融入稿件作品。“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人立言,先宜代此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来设身处地”(《李立翁曲话》)。特别是民生新闻稿件播音,播音员应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引向情感。在民生类题材播音中经常出现的毛病就是播音员语言状态过分“理智”,端着、吊着,给人冷、僵、远的感觉。“只有引向情感,才能赋予稿件作品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鲜明的态度,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主题的深刻性、目的的准确性、对象的交流性才可以负载在语言中,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图。”
第二,灵活的气息状态。“要变声音先变状态”,播稿时声音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其中包含声、韵、调,轻重格式、节奏、态势等。但是这些要归于一个“首领”那就是气息。气息应该保持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达到“气随情动、声随情走、气生于情而融于声”。
第三,口腔控制与音色变化训练。要使自己的声音获得“弹性”,除了情感的内在依托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声音条件。口腔控制十分重要。口腔是人体咬字发声的重要器官,是出字的最后一个关口。口腔使喉部发出的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唇舌灵活,语音流畅、自如是前提,在这方面达不到一定标准,就会出现吃字、滚字、走音现象和语言的僵滞。另外在发声时要注意对不同情感基调,使用不同声区来发音,如表现庄重欢快之类的基调使用自如声区的偏高区体现,庄重而哀悼之类的基调用自如声区的偏低区去体现等,在这方面可以找一些练声材料进行针对性训练。
总之,基调的统一和谐和丰富多彩,要通过有声语言体现,播音员、主持人在实践中只有通过重视、学习再到提高才能在面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稿件时做到有的放矢,再现新闻的真实、生动场景,让民生新闻播音表达出真实的百姓生活状态。
(作者单位:池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