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为中国铁路事业所做的努力

石春燕
摘 要:李鸿章乃晚清重臣,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对近代铁路了解较早,本文拟通过陈述李鸿章为开创中国的铁路事业百折不挠、艰难实践,试深入揭示李鸿章在近代铁路史上的作用,以及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改革图强的挣扎。
关键词:中国铁路;李鸿章
李鸿章宦海沉浮的40多年,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列强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内燃机的创造发明使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竞相修筑铁路。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李鸿章也逐渐意识修筑铁路的重要性。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人新的发展时期。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民用工业的创办,迫切要求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洋务派首先着眼于轮船航运,由是在1872年诞生了轮船招商局。但是轮船运输显然不能满足内陆的运输需求。
1872年10月,李鸿章在致丁日昌的信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土若竟改驿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1的观点。
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李鸿章日渐认识到铁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1874年春,日本侵略台湾,东南海防顿时紧张,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正式提出了修建铁路的问题。奏折说:“查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灵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2
李鸿章当时认为只要朝廷主政者能够与自己认识一致,利用中央政府的权威加以强制推行,筑路一事便可成之。因此,翌年(1875)李鸿章便利用进京叩谒同治帝“梓宫”之机,面见恭亲王奕,请后者主持兴造铁路,得到的答复却是“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也遭拒绝,据称“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于是,李鸿章“从此绝口不谈矣”。3
光绪六年(1880),中俄边境吃紧、清廷召来淮军将领刘铭传京师商议军事。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他抵京后上了一个条陈说: “俄地横亘,东、西、北与我壤界交错,尤为心腹之忧。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威开路,以达浑春。此时之持满不发者,以铁路未成故也。不出十年,祸且不测。”又称:“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趋,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4他还具体提出兴修北京到汉口(武汉)、北京到浦口(南京)的南线,和北京到沈阳、北京到甘肃的北线。当时慈禧将刘铭传之上疏,发给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议覆。
李鸿章根据薛福成的意见应谕上奏《妥议铁路事宜折》,这是李鸿章以“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的胆识第一次将自己的铁路建设思想全面地付诸奏章,可以说,这也是李鸿章要求中国建设铁路的宣言书,这份奏折集中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即中国要不要建铁路? 如何建铁路? 他明确地提出: “铁路为富强要图,亟宜试办。”5
对于刘铭传、李鸿章的修路倡议,首先提出反对的是内阁学士张家骧与御史洪良品。他们上疏,或言三弊,或言五害,用词,十分激烈,廷臣中附和者日众,慈禧遂罢修路之议。刘铭传的提议失败,但作为让步,清廷同意让李鸿章试办唐胥铁路。
直隸、滦州(今滦县)、开平镇(今属唐山市)一带,自明代始,即有人掘土窑采煤。为解决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军舰、招商局轮船的用煤问题,1875年,李鸿章奏准筹办开平煤矿,因开煤矿需要解决运输问题,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上奏清政府“由矿务局出资,自唐山起至胥各庄止,建一铁路,以便运煤”,本来清廷已同意,正筹备间,却遭到顽固派以“(机车)振动山川,有碍陵寝”加以阻挠,清廷遂又收回成命。无奈之下,李鸿章以退为进,授意开平矿务局再次奏请修建运煤轻便铁路,申明为免于震动东陵,可不行驶机车,以驴马拖曳。经其一再努力,清政府终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许”。6
1881年唐胥铁路开始试办该铁路修成以后,虽然全长只有18里,但却中国铁路史上零的突破。刚开始铁路以骡马拖拽,后因动力太小,中国工人在英国工程师金达的指导下,自制“龙号”机车,这是中国第一台机车,龙号的投入使用使唐胥铁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路,但也引来流言蜚语,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而且喷出的黑烟有伤庄稼。结果朝廷下令,勒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煤的车皮再次被骡马替代。后来在李鸿章的反复奏请,又迫于中法战争开战在即,对煤需求增大,清廷才同意改为机车带动。
到了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战斗中由于运输不利,几致败局。次年与法议和,清廷又议整顿防务,李鸿章遂重提召商集股,筹集资金,兴办铁路。此时,大学士左宗棠也加入修路派行列,他所上的七项条陈中,第一条就是兴修铁路,指出:“外国以经商为本,因商造路,因路治兵,转运灵通,无往不利。其未建以前阻挠固甚,一经告成,民因而富,国因而强,人物因而倍盛,有利无害。”7这一年冬,李鸿章又倡议修山东陶城至临清间的铁路,但为漕运总督崧骏等上疏所止。
1886 年,经李鸿章奏请,铁路事务统归海军衙门管理,铁路事务有了正式的行政管辖,铁路建设有了主持机构。这表明清政府对铁路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新的飞跃,铁路事务有了正式的行政管辖。
同年因从德国订购“定远”等铁甲舰抵达北洋水师军港,李鸿章奏请朝廷检阅,于是慈禧指派醇亲王奕譞和李莲英检阅海军。醇亲王奕譞当时已经替代恭亲王奕忻成为摄政王,而且他是光绪皇帝的生父,慈禧的妹丈,是个响当当实力派。醇亲王其间就大力兴办铁路一事与李鸿章进行了深入面谈,回京后又往返函商,李鸿章终于拉拢到有力的支持者。1887年2月醇亲王以海军衙门名义正式奏请修造津沽铁路,将唐胥铁路伸延,经芦台、塘沽直达天津。奏入,经慈禧太后诏准。该线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通车,李鸿章为此致函醇王感谢说:“幸得殿下亲历北洋,决疑定计,奏准兴修津沽铁路,鸿章额手称庆。以为铁路乃举世所疑,而殿下雄心毅力,一闻鄙言,如石投水,诚千载一时,为中国自强之基。”8
修路派随即一鼓作气,李鸿章以代粤商陈承德递禀为名,奏请接造津通铁路,与已成之津唐线连成一气。此议一出,反修路派立即群起而攻之,先后由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奎润、内阁学士文治、徐会沣、御史余联沅、洪良品、屠守仁等接连上疏阻谏,提出修铁路有“资敌、扰民、失业”三大弊端,以致“举朝骇然”。9慈禧亦因之犹豫不决。
李鸿章为改变慈禧反复无常的态度,1887年3月,李鸿章进京护慈禧和光绪扫墓,乘着刚刚批准津沽铁路建设的余热,向慈禧和奕譞建议建筑铁路等洋务大计,同时他还送了慈禧一件“小玩意”——在慈禧所住的北、中、南海,建一条小小的铁路——西苑铁路。李鸿章真是用心良苦,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于朝廷决策者的一次铁路交通的启蒙教育。不久,一条长1500米的微型铁路落成了,慈禧太后和大臣坐上了6节车厢的小火车,火车晃晃悠悠地在园内绕了一个大圈,比乘马车坐轿子更稳健快捷。1889年5月,清廷终于发布第一个关于兴办铁路的正式文件。清政府视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必应通筹天下全局”,“即可毅然兴办”10,从此,建筑铁路便正式成为清朝的一项国家政策。
就这样中国铁路事业在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艰苦奋斗下,艰难前行。甲午战前,中国仅造铁路447公里,而由李鸿章主持的就有200多公里。这其中,有他对铁路利益的深刻体认,有他建言当权的苦口婆心,有他与顽固派的舌战笔斗,有他建设铁路的夙愿宏图,更有他克服重重阻碍的艰难实践。李鸿章为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起步,奠定我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铁路史的开山师祖曾鲲化由衷地称赞道:“我国路界唯一之元勋,其合肥李文忠公鸿章乎!”。11
注释
1.《朋僚函稿》卷二十,第26頁。
2.《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第22-23页。
3.《朋僚函稿》卷十七,第13页。
4.《刘铭传文集》第43-46页。
5.《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九,第20-28页。
6.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
7.《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九志一百二十四,交通一。
8.《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3,《详陈创修铁路本末》。
9.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第60页。
10.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1984年版第一册,中华书局,第171页。
11.曾鲲化:《中国铁路史》,广文书局。
参考文献
[1]程红.从晚清铁路争议看淮系集团的政治运作[J].安徽史学.2004(5),88-91。
[2]魏均.中国近代的开路先锋——李鸿章[J].人文杂志.2002(2),142。
[3]沈和江.李鸿章早期“自我兴办”铁路思想的形成 [J].历史教学.2003(11),60-63。
[4]谢俊美.津通铁路之争与翁同和力主缓修原因 [J].东岳论丛.1986(5),94-96。
相关文章!
  •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能源电力

    李淼中图分类号:TM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40-02摘 要 在全国两会中,各常委会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汇报的同时,也开放

  • 东城区档案局开展数码照片管理

    东城区档案局开展数码照片管理现状调研对部分区属单位数码照片管理现状的调研主要包括:一是技术层面的拍摄工具、存储载体等,二是整理

  • 水性特效颜料 凭借“无毒”畅销

    当你看到一个金光闪闪的瓶子、一辆亮银色的汽车模型、一个像绿宝石一样漂亮的手机壳时,这些金属色感很容易会让你产生颜料“有毒”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