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特点与缺失探析
莫岸洪 蔡卡宁
[摘 要]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其涉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特点、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高度重视,着力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本科院校;缺失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1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规模的扩大,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开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其学习动力特点和趋势,探析其学习动力来源及缺失原因,对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和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调研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对象覆盖肇庆学院所有二级学院各个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学习动机与目的、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等方面,样本参考性较强。调研配合使用个别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同时搜集参考现有学术界关于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研和研究成果,力求准确全面地了解和反映地方本科院校90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和症结所在。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并呈下降趋势,且学习动机与目的呈复杂化与多样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态度出现偏差;父母要求与家庭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校及教师存在的主客观不利因素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风气的不良诱因导致大学生认识产生偏差、学习动力不足。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特点和趋势
调研显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现的特点和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明显下降趋势
调查显示,对于学习态度,仅有9.70%的学生学习劲头比上高中时大,约20%的学生保持着高中时的学习劲头,约28.20%的学生学习劲头比高中时小,约9.30%的学生表示读书越来越没意思。对于“平时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有时抓得紧,有时较放松”,而约30%的学生表示只有在临近考试或交作业时,才会抓紧时间学习。
在关于“如何看待考试”这个问题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60分万岁”,只有约20%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对待。关于旷课,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曾经有旷课行为”,“从不旷课”的学生只有约14.10%。关于复习情况,超过30%的学生选择“临考前进行复习”,只有约6.30%的学生选择“多次(平时、阶段、考前)进行复习”。
根据笔者前期的研究成果,总的说来,大学生学习动力呈现以下特点:1.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学习动力;2.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学习动力大;3.低年级大学生比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大。
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动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沉迷于网络、谈恋爱中。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地方本科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呈现明显功利化
调查显示,对于上大学的驱动因素,29.90%的学生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14.48%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和家长的嘱咐和期望”,只有10.86%的学生是因“本人的求知欲望或理想追求”。而“教师和家长的嘱咐和期望”多数也是从学生以后就业的角度出发。关于选择专业的原因,只有将近30%的学生是因为“个人有兴趣,学习有意义”而选择的专业,其他学生选择专业都是“受父母、师长影响而决定的”以及由于“专业热门,好找工作”而选择的专业。而父母、师长建议学生选择专业大多也是从该专业是否热门,以后是否好找工作或薪酬是否较高的角度来考虑的。
对于未来的择业志愿,13.52%的学生选择“在学校工作”(这对于师范生约占70%的肇庆学院来说比例是偏低的),只有8.19%的学生选择“在科研与设计单位工作”,剩下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而通过对上课教师和學生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将近50%的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相对兴趣较大,因为这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取得毕业证,且专业课成绩关系到以后就业市场上雇主对学生的评价;而对其他公选课和通识课程学生的兴趣不大,完成学习课程仅是为了修完学分顺利毕业。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学习外语并通过四六级考试不是源于学习兴趣,而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及以后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而超过30%的大学生热衷于修学第二学位及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究其原因,大部分是迫于就业的压力及为了毕业后能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这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是着眼于毕业后的就业,而着眼于自身学习兴趣的只是少数学生,学生学习目的呈现明显功利化。
(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呈现复杂性与多样性
对于找工作的首要依据,有将近40%的学生选择“力争到生活条件优越,薪水高、福利好的地方”或“自己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有7.81%的学生选择“希望在父母身边”,有约4.23%的学生选择“创业”,其他学生则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或“与爱人在一起的地方”。对于理想的工作目标,11.24%的学生选择“百万富豪”,14.48%的学生选择“高层领导”,10.86%的学生选择成为“学科的首席专家教授”,14.28%的学生选择“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其他学生选择的目标则有“演艺界明星”、“企业老总、个体户老板”,等等。调查表明,有约8.87%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并不考虑上大学的目的及毕业出路,其来上大学或是为了应家长之命拿到学历文凭,或是为了到大学校园生活玩乐。这表明,约有40%的大学生其学习动机趋向于功利化,剩下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差距及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体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约占10%,贫困生约占20%,其他则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其学习动力呈现明显的分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相对着眼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前途,而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学生及贫困生则更多着眼于以后的就业等功利性因素。
另通过对各二级学院的教师、辅导员进行走访,笔者了解到,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学风较差,这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及行为,导致整个院系的学生学风都不太好。这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虽然不乏缘于个人学习兴趣而努力的学习者,但也有部分学生上大学仅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是为了拿到文凭,或为了享受校园生活,他们在校园里热衷于谈恋爱或玩乐,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旷课、逃课现象较多,考试是抱着得过且过而不在乎的心态,其情绪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
(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当问及“你的学习目标”时,只有约22%的人选择“大学整个阶段”,约12%的人选择“五年乃至更长”,其他都是选择“没有”或者是“短时的目标”。关于“你的阶段学习目标是什么”,选择“自定目标”的只有约24%,另有约24%的人选择“学到实用知识”,其他都是选择“老师要求”、“考纲要求”、“考好成绩”,甚至有约4%的人选择“上课就行了”。
“当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你如何选择?”对于这个问题38.29%的学生选择“先学习后娱乐”,14.29%的学生选择“先娱乐后学习”,只有9.33%的学生选择“只学习而不娱乐”。当问及“平时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时,48%的学生选择“有时抓得紧,有时较放松”, 8%的学生选择“只求过得去”。这其实表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抓紧时间学习的情况是在临近考试或交作业时。关于复习情况,超过30%的学生选择“临考前进行复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多次(平时、阶段、考前)进行复习”。而据了解,在临考前的复习中,有超过60%的学生依赖于任课教师考前指定的考试范围,如果教师没有指定考试范围,则很多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复习,考试不及格率随之上升。关于“课外学习情况”,选择“有学习”的学生只有约19%。另据我们对肇庆学院大学生借书情况的调查,大学生中所借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80%以上都是任课教师指定的,学生自主借阅的图书较少;而与本专业无关的图书借阅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借阅课外图书的数量较少。以上所述充分表明,当今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综上所述,当代地方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已经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受社会的诸多不良因素影响,加上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间的诸多变数,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目的趋于现实,且更加功利化和复杂化,而少数学生则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其心态和行为也对大学的整体学风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及缺失的原因分析
通过多途径调查、收集资料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梳理, 基于前面所述的特点与趋势分析,我们可看出,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态度;父母、教师的要求与学校、家庭的影响以及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下面逐一分析,并探析其缺失原因。
(一) 大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态度
据前面所述的数据调查可知,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态度是有多重差异的,其功利性目的比较突出。而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学习动力;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学习动力大;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大。这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对学习的认知态度更端正,更能够认识到努力学习对于顺利毕业的重要性。加上大学生刚成年不久,思想还不够成熟,适应能力差,自控能力弱,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学习的认识产生偏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二)父母要求与家庭的影响
关于选择专业的驱动因素,根据前面所述的数据调查可知,大学生选择专业大多是着眼于该专业是否热门,以后是否好找工作,这成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动力的主要来源。这明显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质。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带有功利性,这是因为受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和关注学生的求知与人格成长相比,家长们更关注热门专业和热门高薪行业。家长出于孩子毕业以后求职出路的考虑,都热衷于关注热门专业和高薪行业,积极建议孩子在填报志愿时选择热门专业,导致一部分学生只能忍痛放弃报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上大学后,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而学习,这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校及教师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中学和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关注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因此很多学校的办学导向与教育部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存在偏差。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按要求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開设这类教程有利于让大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及早对职业发展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中长期规划。但开设这类课程也容易让一些高校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以为这些课程简单地等同于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加上就业指导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往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工队伍人员兼课。任课教师在提升就业率和创业率的指挥棒下,容易将学生引导进为了就业而学习的思想误区,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足,对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严重下降,通过多方面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动力不足。
(四)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调查,约有21.30%的大学生其选择专业是由于“专业热门,好找工作”,而这是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高校专业排行榜及热门专业排行榜,这对大学生及其家长、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选择专业和学习动力明显受到这种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加上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社会上诸多负面题材直接动摇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信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以及外来的陌生文化充斥着部分大学生的头脑,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正常辨别与独立思考能力。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部分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丧失学习动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复杂并且多方面的,其涉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特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高度重视,着力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存在的诸多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蔡卡宁,莫岸洪.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肇庆学院的实证调查[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6).
[2] 万燕花,李林波,吴兵.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综述思[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5).
[3] 王晓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风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 谷水亮.大学生逃课原因和解决方案的系统分析[J].大学教育,2013(17):148.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其涉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特点、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高度重视,着力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本科院校;缺失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1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规模的扩大,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开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其学习动力特点和趋势,探析其学习动力来源及缺失原因,对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和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调研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对象覆盖肇庆学院所有二级学院各个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学习动机与目的、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等方面,样本参考性较强。调研配合使用个别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同时搜集参考现有学术界关于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研和研究成果,力求准确全面地了解和反映地方本科院校90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和症结所在。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并呈下降趋势,且学习动机与目的呈复杂化与多样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态度出现偏差;父母要求与家庭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校及教师存在的主客观不利因素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风气的不良诱因导致大学生认识产生偏差、学习动力不足。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特点和趋势
调研显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现的特点和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明显下降趋势
调查显示,对于学习态度,仅有9.70%的学生学习劲头比上高中时大,约20%的学生保持着高中时的学习劲头,约28.20%的学生学习劲头比高中时小,约9.30%的学生表示读书越来越没意思。对于“平时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有时抓得紧,有时较放松”,而约30%的学生表示只有在临近考试或交作业时,才会抓紧时间学习。
在关于“如何看待考试”这个问题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60分万岁”,只有约20%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对待。关于旷课,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曾经有旷课行为”,“从不旷课”的学生只有约14.10%。关于复习情况,超过30%的学生选择“临考前进行复习”,只有约6.30%的学生选择“多次(平时、阶段、考前)进行复习”。
根据笔者前期的研究成果,总的说来,大学生学习动力呈现以下特点:1.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学习动力;2.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学习动力大;3.低年级大学生比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大。
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动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沉迷于网络、谈恋爱中。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地方本科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呈现明显功利化
调查显示,对于上大学的驱动因素,29.90%的学生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14.48%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和家长的嘱咐和期望”,只有10.86%的学生是因“本人的求知欲望或理想追求”。而“教师和家长的嘱咐和期望”多数也是从学生以后就业的角度出发。关于选择专业的原因,只有将近30%的学生是因为“个人有兴趣,学习有意义”而选择的专业,其他学生选择专业都是“受父母、师长影响而决定的”以及由于“专业热门,好找工作”而选择的专业。而父母、师长建议学生选择专业大多也是从该专业是否热门,以后是否好找工作或薪酬是否较高的角度来考虑的。
对于未来的择业志愿,13.52%的学生选择“在学校工作”(这对于师范生约占70%的肇庆学院来说比例是偏低的),只有8.19%的学生选择“在科研与设计单位工作”,剩下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而通过对上课教师和學生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将近50%的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相对兴趣较大,因为这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取得毕业证,且专业课成绩关系到以后就业市场上雇主对学生的评价;而对其他公选课和通识课程学生的兴趣不大,完成学习课程仅是为了修完学分顺利毕业。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学习外语并通过四六级考试不是源于学习兴趣,而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及以后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而超过30%的大学生热衷于修学第二学位及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究其原因,大部分是迫于就业的压力及为了毕业后能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这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是着眼于毕业后的就业,而着眼于自身学习兴趣的只是少数学生,学生学习目的呈现明显功利化。
(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呈现复杂性与多样性
对于找工作的首要依据,有将近40%的学生选择“力争到生活条件优越,薪水高、福利好的地方”或“自己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有7.81%的学生选择“希望在父母身边”,有约4.23%的学生选择“创业”,其他学生则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或“与爱人在一起的地方”。对于理想的工作目标,11.24%的学生选择“百万富豪”,14.48%的学生选择“高层领导”,10.86%的学生选择成为“学科的首席专家教授”,14.28%的学生选择“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其他学生选择的目标则有“演艺界明星”、“企业老总、个体户老板”,等等。调查表明,有约8.87%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并不考虑上大学的目的及毕业出路,其来上大学或是为了应家长之命拿到学历文凭,或是为了到大学校园生活玩乐。这表明,约有40%的大学生其学习动机趋向于功利化,剩下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差距及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体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约占10%,贫困生约占20%,其他则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其学习动力呈现明显的分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相对着眼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前途,而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学生及贫困生则更多着眼于以后的就业等功利性因素。
另通过对各二级学院的教师、辅导员进行走访,笔者了解到,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学风较差,这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及行为,导致整个院系的学生学风都不太好。这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虽然不乏缘于个人学习兴趣而努力的学习者,但也有部分学生上大学仅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是为了拿到文凭,或为了享受校园生活,他们在校园里热衷于谈恋爱或玩乐,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旷课、逃课现象较多,考试是抱着得过且过而不在乎的心态,其情绪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
(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当问及“你的学习目标”时,只有约22%的人选择“大学整个阶段”,约12%的人选择“五年乃至更长”,其他都是选择“没有”或者是“短时的目标”。关于“你的阶段学习目标是什么”,选择“自定目标”的只有约24%,另有约24%的人选择“学到实用知识”,其他都是选择“老师要求”、“考纲要求”、“考好成绩”,甚至有约4%的人选择“上课就行了”。
“当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你如何选择?”对于这个问题38.29%的学生选择“先学习后娱乐”,14.29%的学生选择“先娱乐后学习”,只有9.33%的学生选择“只学习而不娱乐”。当问及“平时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时,48%的学生选择“有时抓得紧,有时较放松”, 8%的学生选择“只求过得去”。这其实表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抓紧时间学习的情况是在临近考试或交作业时。关于复习情况,超过30%的学生选择“临考前进行复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多次(平时、阶段、考前)进行复习”。而据了解,在临考前的复习中,有超过60%的学生依赖于任课教师考前指定的考试范围,如果教师没有指定考试范围,则很多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复习,考试不及格率随之上升。关于“课外学习情况”,选择“有学习”的学生只有约19%。另据我们对肇庆学院大学生借书情况的调查,大学生中所借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80%以上都是任课教师指定的,学生自主借阅的图书较少;而与本专业无关的图书借阅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借阅课外图书的数量较少。以上所述充分表明,当今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综上所述,当代地方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已经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受社会的诸多不良因素影响,加上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间的诸多变数,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目的趋于现实,且更加功利化和复杂化,而少数学生则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其心态和行为也对大学的整体学风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及缺失的原因分析
通过多途径调查、收集资料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梳理, 基于前面所述的特点与趋势分析,我们可看出,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态度;父母、教师的要求与学校、家庭的影响以及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下面逐一分析,并探析其缺失原因。
(一) 大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态度
据前面所述的数据调查可知,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态度是有多重差异的,其功利性目的比较突出。而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学习动力;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学习动力大;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大。这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对学习的认知态度更端正,更能够认识到努力学习对于顺利毕业的重要性。加上大学生刚成年不久,思想还不够成熟,适应能力差,自控能力弱,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学习的认识产生偏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二)父母要求与家庭的影响
关于选择专业的驱动因素,根据前面所述的数据调查可知,大学生选择专业大多是着眼于该专业是否热门,以后是否好找工作,这成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动力的主要来源。这明显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质。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带有功利性,这是因为受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和关注学生的求知与人格成长相比,家长们更关注热门专业和热门高薪行业。家长出于孩子毕业以后求职出路的考虑,都热衷于关注热门专业和高薪行业,积极建议孩子在填报志愿时选择热门专业,导致一部分学生只能忍痛放弃报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上大学后,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而学习,这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校及教师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中学和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关注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因此很多学校的办学导向与教育部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存在偏差。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按要求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開设这类教程有利于让大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及早对职业发展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中长期规划。但开设这类课程也容易让一些高校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以为这些课程简单地等同于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加上就业指导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往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工队伍人员兼课。任课教师在提升就业率和创业率的指挥棒下,容易将学生引导进为了就业而学习的思想误区,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足,对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严重下降,通过多方面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动力不足。
(四)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调查,约有21.30%的大学生其选择专业是由于“专业热门,好找工作”,而这是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高校专业排行榜及热门专业排行榜,这对大学生及其家长、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选择专业和学习动力明显受到这种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加上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社会上诸多负面题材直接动摇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信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以及外来的陌生文化充斥着部分大学生的头脑,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正常辨别与独立思考能力。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部分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丧失学习动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复杂并且多方面的,其涉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特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高度重视,着力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存在的诸多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蔡卡宁,莫岸洪.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肇庆学院的实证调查[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6).
[2] 万燕花,李林波,吴兵.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综述思[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5).
[3] 王晓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风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 谷水亮.大学生逃课原因和解决方案的系统分析[J].大学教育,2013(17):14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