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科普场馆吸引力的思考
许晓霞
摘 要:随着社会迅猛发展,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国家与政府的重视。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公众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国家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部分科普场馆的规模小、创新性不够以及功能定位不准确,致使这些场馆不被公众熟知、吸引力不足,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我国科普场馆知名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升场馆的公众号召力和吸引力,以更好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从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能进行初步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提升科普场馆; 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322.25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028-002
1.我国科普场馆的现状
科普场馆是指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常年对外开放、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场馆,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科普场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收藏、保护、研究、传播和陈列对象,对广大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包括科技馆之类的综合性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等。据《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监测评估》课题组的统计,在全国科普场馆中,自然史类博物馆165个,占总数的27%;科技馆(科学中心)240个,占总数的39%;专业科技博物馆105个,占总数的17%,其他博物馆108个,占17%。在现实中,科普场馆还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等专门面向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它们大多常年开展一些科普活动,并设有相应的场地设施、专职部门和师资力量。
科普场馆的建设在世界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全面兴起,二战后发展尤快。较有名气的有1000多座,基本功能是展教。我国的科普场馆自1980年起步,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政府科学发展观的提倡和科普政策的保证和推动下,我国科技馆建设迅猛发展。据统计,1998年~2008年10年期间建馆192座,占科普场馆总数的57%。目前,我国建筑面积在三千平方米以上的科技博物馆已经超过700个。从规模上,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总量增长较快、科普基础设施的资产总量、人力资源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尤其是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规模进入世界前列,同时在建筑格局和科普展教的方向上,为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大量科普场馆的出现,使得大众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科普场馆,而大量科普场馆开展教育活动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力也更大。
2.我国科普馆的主要问题
2.1科普场馆规模较小
我国科普场馆的数量虽然已占世界的1/3,但整体的水平发挥较差。除中国科技馆、天津科技馆与近两年部分省市新建和改造的科技馆的运转势头较好以外,全国80%以上的科技馆呈现畸形状态:数量与实际不符,我国绝大多数的科技馆一般的面积产权不属于科技馆本身,有些活动场地被挤压;质量较差,部分科技馆建馆之后无法正常运转,甚至部分建成了“空壳”馆,无法承担相应的展教任务。
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是因为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及发展过度依赖国家财政资金,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争取社会资金的渠道不畅,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机制建设不完善。很多地方虽能够通过财政向科普场馆建设一次性拨付基础建设经费,但后续的运营经费往往得不到持续、有效的保障。经费短缺,致使科普场馆的展教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更新和扩充,无力采集文物、标本和购置展藏、教学设备,甚至正常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也难以为继,严重影响了场馆的正常运行及科普功能的发挥。
2.2创新度不够、针对性不强
我国大多数科普场馆创新度不足,尚未转变传统的展陈设计思路,对于国际成功经验、规律缺乏了解和掌握。且我国科普场馆普遍缺乏现代化管理学和营销学的理念以及公关策划和公众服务的意识,在展览设计和科普活动开发时,很少开展科学的市场调研和受众调查,不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致使展览和科学教育活动脱离观众、针对性不强,也影响了科普场馆社会效益的发挥。除此之外,我国科普场馆缺乏对于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许多场馆还固守着“教科书”式的严肃说教、灌输,尚未充分采用“玩中学”的展览教育方式,不仅使科普场馆的受众主体(青少年)失去了参与的兴趣,也使公众对科普场馆“敬而远之”。
然而目前我国科普场馆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專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以及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专业人员对于当代科学教育理论和科技传播理论以及展览展品设计和教育活动开发的先进理念知之甚少。导致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普场馆与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之间的沟通尚停留在表层,缺乏更深、更广的横向联系,这既阻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没能起到它对社会所应起的作用,同时也减弱了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程度。因此,目前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现代科普场馆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着科普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功能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有的科普场馆近一半是20世纪所建。当时,很多场馆的建设没有更多的考虑将科普展览、科普教育作为场馆的主要功能。而我国近年来建设的科普场馆,多为政府部门以及某行业财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资助而筹建,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某一行业的科技知识,立足于某行业的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史料的收集、研究和展示,但长期忽视了展馆对于公众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导致场馆的工程建设与内容建设不配套,性质不明确,展教功能不突出,公众使用率偏低等问题突显,使得已有设施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未能有效发挥场馆应具备的科普教育功能。
目前,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知识向受教者的单向传递。随着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传统的科普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学习、利用知识的需求。然而,教育界对科普场馆教育的性质、特点、形式以及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以至于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对科普场馆的利用上还缺乏宏观指导,这也是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发挥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之一。
3.加强建设科普场馆的思考
3.1科普场馆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建设
我国科普场馆加强规模建设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发展要致力于与国际、与客观规律接轨,省级以上的科普场馆要建设或改造成有相当规模、具有展教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科普场馆;二,市级、县级的科普场馆进行充实改造和提高,真正发挥教育的职能。近年来,我国科普场馆理论工作者剖析场馆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大”和“小”的问题。基本的观点认为,“大”比“小”好。“大”指科普场馆的面积大、科技包容量大、技术辐射宽、受众宽。笔者认为,在科普场馆的建设中,“大”固然好,更有利于树立城市科普的形象,但是并不意味着“大”一定比“小”好。例如不少省市的上万平方米的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开展的并不好,而某些县级科普场馆在科普活动的过程中更适合大众口味,积极研制科普展品,办的十分出色,为科普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在加强规模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科普场馆的建设也十分重要。纵观几百年来科普场馆的演变历程,科普场馆整体建设呈现多样化、系统化的走向。尽管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几个大型的工业博物馆中,其丰富的馆藏曾引起参观者的视觉震撼。但是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快速发展,即便博物馆不断地增扩面积,也不能容纳下迅速增多的展品,于是逐渐分离出交通、通信、矿山机械、纺织、化工等门类繁多的专业博物馆。从科技的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来看,我国的科普场馆的内容也应当日趋专业化,专业博物馆要增多,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受众对于专业科学知识的需求。
加强科普场馆的建设,资金的来源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建馆中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资金要同步到位,而且比例应该相近,至少达到1:0.6。目前,科普场馆资金的来源主体仍然是政府投资,但是依靠社会力量建馆也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途径。例如浙江嘉兴科技馆的建设不仅依靠政府支持,科协也积极争取(跑千里,进百家),社会各方相助,最后筹集七百多万的资金建馆。
3.2提高科普馆创新性
随着公众科学素养日益提高,传统的科普活动模式、传播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因此,科普场馆应针对公众的需求变化和时间碎片化的趋势,开展科普文化产业研究、活动实践以及进行科普内容创新。
科普场馆的创新可以从两个大方面着手:管理创新、展教活动创新。要实现科普场馆的创新,首先要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创新的第一步在于管理方面的改革。管理创新,必须要建立一整套以科普展教特色为主的改革发展、目标责任、激励、效能、实施、监督、反馈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并随时创新、补充和完善。在有效制度的激励下,科普场馆还应加强员工的竞争意识,改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僵化局面。把场馆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目标激励与待遇激励、竞争激励、感情激励有机结合,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
科普活动不同于学校的教育,其主要依靠展品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吸引观众,开阔视野,因此展教活动的创新非常必要。展教活动的创新要求工作人员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善于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新方法,扩展新领域,导入新境界。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设计了放大40万倍的庞大“细胞屋”科普项目,由观众自己动手拆装、移动细胞结构,亲自参与,加深对细胞的了解,极大程度的增加了他们积极探索展品原理的欲望,对于科学原理的理解远比被动的听课效果要好。此外,科普场馆的教育模式还应该使用新媒体手段加强互动性,使用视频、音频、互联网取代过去的图片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互动。展教的形式可以借鉴国外合作制度,如在科普场馆内创建学生游艺室、中小学生校外教室,学校经预约可以带学生进这些带有各种专题性的教室内学习,由工作人员介绍演示各种专题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各种科学现象及原理获得感性的认识。
3.3明确科普场馆功能、加强科学信息传播
科普场馆要发挥自身的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明确具体的功能目标。科普场馆的总体目标要满足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把场馆建成集科普教育、环保宣传以及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科技型博物馆。除了总体目标,具体的功能目标必不可少,如成为国家级或地区的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企业科研和人力资源培训的支撑服务部门、成为对外宣传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以及成为本地富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点等。明确了科普场馆的功能目标以后,在建设场馆的过程中以及后续的科普教育活动中就可以根据目标进行不同的安排。例如对科普场馆进行功能分区,即陈列展区、办公研究区、藏品库藏区、休闲服务区以及购物区等,使各个区块相对独立。又如在设置陈列展区时,要考虑到科普场馆的重要目的布置陈列内容,使陈列展品详略得当,同时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陈列形式应当多样化,以生动形象并不失新颖的展现陈列内容。
科普场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信息传播,然而科普场馆的受众层次参差不齐,不同层面的受众对科普场馆信息传播方式与內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对不同层面采用同样的传播方式,提供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大大影响科普场馆信息传播的效果。因此,我国科普场馆未来的发展中的受众定位需要分析了解不同受众的特征,挑选与其吸收能力相符合的信息,采用与之适应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高学历者希望传播的知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解说严谨周密,信息含量大。而低学历者则希望解说简单易懂,轻松明了,对信息量的大小要求不高。受众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渴望获得更具体,有深度的信息。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科普,转变方式,走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科普创新之路,提升科普文化产业传播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科普文化产业一定能真正走上富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