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

    徐琦

    【摘 要】古筝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艺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进入新世纪后,文化发展环境有了明显的新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以更好的推动古筝的普及和传承,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从当代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概况谈起,就新时期下古筝艺术的普及和传承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68-02

    一、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概况

    古筝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器乐艺术,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体到当代发展而言,首先是古筝教育方面。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中国高等古筝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高等教育的带动下,社会古筝教育发展的也是有声有色,很多古筝专业的毕业生都以机构培训的形式,对青少年和成人进行古筝培训,专业和社会教育两者有力配合,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古筝人才。其次是古筝创作方面。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当代古筝创作的一个节点。创作者积郁于心中的创作激情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众多作曲家都纷纷加入到了古筝创作中,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佳作。如《黔中赋》《伊犁河畔》《山魅》《临安遗恨》等,这些作品在题材、技法、风格等方面都是十分丰富的,也正是得益于多元化的作品,才为当代古筝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古筝表演方面,伴随着古筝形制的不断改进,传统演奏技法不但得到了充分地继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独创了多种新的技法,有效提升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而在古筝活动方面,一方面,在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种民族器乐比赛、演出中,都会有古筝的身影。另一方面,在高校、地方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各种社会音乐活动也蓬勃开展,古筝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当代古筝艺术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于古筝艺术工作者来说,正是一片大展身手、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二、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

    (一)古筝创作方面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以艺术作品为基础的,艺术作品越丰厚,发展的根基也就越牢靠。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融合化,指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对于一门民族器乐来说,其孕育和成长在民族文化中,所以具有鲜明民族特征。但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了使古筝艺术更好地走出国门,使古筝创作得到创新,都需要有意识地为作品注入一些西方音乐元素。这一点也是有着众多成功例证的,如李焕之创作的《汨罗江幻想曲》、王建民创作的《幻想曲》以及何占豪创作的《临安遗恨》等,都对西方音乐创作进行了有机的借鉴,既充分证明了古筝和西方音乐融合的可能性,也给国内外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所以应该得到创作者的充分重视。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或者说是一种平衡的追求,既要符合古筝创作本质艺术规律,表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观和精神追求,也要使作品能够为西方观众所接受,呈现出国际化色彩。其次是时代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时而著。”艺术作品是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的。相反,一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比如在古代,古筝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通过古筝表现出他们对时代的感受和认识,诞生了《寒鸭戏水》《粉红莲》等众多托物言志的作品。而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庆丰年》《丰收锣鼓》等则将这种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作为当代创作者来说,也应该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古筝创作,创作出展现当代发展、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的佳作,使筝乐真正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最后是生活化,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是其真正的母体。但是长期以来,古筝总是给人以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感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古筝和日常生活结合的不足。所以作为古筝创作来说,要求创作者真正地深入生活,选取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表现出为最多数人所喜欢的情感和审美追求,真正实现雅俗共赏。

    (二)古筝教育方面

    高校历来都是我国专业古筝教育的主阵地,也对业余古筝教育起着决定性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古筝教育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则要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实和完善:在教学目标上,要在遵循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古筝人才,而不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古筝教育的实际特点,及时将国内外一些新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如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在师资建设上,要努力推进双师型师资建设,即教师不但要会教学,还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演奏能力,并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带领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师量化制评价方式,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采用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以真正发挥出评价所特有的导向、诊断和的激励作用。比如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在教学实践上,校内要通过一系列建设,完善实践场地和设施,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校外则要建立起多个实践基地。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在不同方面的革新,使新时期的古筝专业人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古筝演奏方面

    在古筝演奏方面,要始终坚持对立和统一、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具体来说,因为古筝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流派众多,每一个流派在演奏技法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既是一个客观现实,也是一个优点。然而从古筝教育、普及、推广和传承的角度而言,则要追求一种基本演奏方法和基本音色的统一。所以这种差异化的存在,需要我们以对立和统一、共性和个性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解读。首先是各个流派独立的演奏方法。古筝素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称,每一个流派都有其代表性的技法,如河南筝派的大指游摇,浙江筝派的快四点、客家筝派的八度轮奏等,这既是这些筝派的特色所在,同时也是局限性所在。所以应该树立起一种融合的意识,使它们相互依附和借鉴,迎来更加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其次是规范统一的演奏方法。技术规范化是古筝普及和推广的先决条件,也是当代古筝演奏发展的标志。在多元化的作品面前,应该努力形成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并具有一定理论性和认同性的手法,这是古筝演奏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演奏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古筝活动方面

    具体来说,首先是专业比赛和活动,国家相关部门要继续专业的古筝创作、演奏活动,并重点突出其专业性,以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其次是社会活动。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下和古筝相关的社会音乐活动,其主体一般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地方文化部门,一个是群众自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是要继续鼓励和支持这些活动的开展。作为地方文化部门来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给予更多的人、财、物支持。很多时候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推出几个新人,推出几首曲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态度,即政府和相关部门是鼓励古筝艺术发展的。作为群众来说,也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各种活动的开展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在此基础上,也要充分发挥出地方高校的积极作用。多数城市都会有一所或多所高等院校,特别是具有音乐系的院校,要主动与社会相融合,比如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义务演出,委派学生担任群众音乐团体的指导等等。一方面能够充实社会古筝活动的人才力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可谓双赢。

    综上所述,古筝艺术能够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而传承至今天,充分说明了其是一门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的艺术。在当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全球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融合化发展趋势,这对于以古筝为代表的民族器乐来说,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需要广大古筝艺术工作者予以充分重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满足当代人们群众的审美需要,使其在当代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04).

    [2]蒋莉.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7(13).

相关文章!
  • 《锈与骨》:身份价值回归背后的

    贾存爱+郭淑丽电影《锈与骨》改编自加拿大作家克雷格·戴维森的短篇小说《锈与骨的味道》,是法國导演雅克·欧迪亚执导的又一力作。电影讲述

  • 艺术品的营销策略

    KONGPATTAPHICHAI+CHRISTINA摘要:萌就是金钱?在这个充满吉祥物代言的时代,背后却存在遍地的商机。这种虚拟的二次元生物用它们的“萌”,

  • 室内设计中平面规划的重要性及

    白颖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对人文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