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
蔡乌样
摘要:物理是一门十分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索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而预习是物理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合理开展有效预习,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把握学习重点,增强课堂目的性,又能够节省教师讲解理论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实验操作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室教学 有效预习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极强的科目,各种理论、概念较多,理解难度较高。而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模块。但目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鉴于各种原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难以充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从课前预习入手,开展有效预习,使学生于课前初步掌握实验的基础理论知识,降低实验课堂中教师讲解的占比,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实践机会,从而保障实验顺利、高效地进行,保障实验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课堂基础内容,并进行思考,产生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堂,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尤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预习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实验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课前做好预习,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理论、实验操作方法、实验过程等的了解,提高其实验操作的专业性与准确性,保障实验安全且成功。但目前许多初中物理老师、学生均不重视课前预习,通常将学习内容都堆在课堂中,甚至有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才知道当天实验内容,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常规预习方式主要依靠学生自觉,教师的引导较少,通常只是嘱咐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这样的传统预习方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趣,学生通常积极性不高,只是敷衍地浏览一遍,难以抓住重点,预习质量差。课堂中教师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理论性知识和实验操作知识,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受到压缩,实验只能草草了事,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注重课前有效预习,需要保障学生在课前基本掌握实验内容、目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知识,并进行深入思考探索,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探索精神。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提升课前预习的趣味性
初中是学生接触物理实验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得较少,基础较差,很难直接理解枯燥而抽象的课本知识,课前自主预习的难度大,且常规物理实验教学课前预习的形式、内容单一无趣,学生的兴趣不高。而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需注重提升课前预习的趣味性,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丰富课前预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兴趣与好奇心的影响下主动地思考、探索,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多彩的光》这一课的相关实验教学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趣味性更强的预习方式。如,让学生通过拍照的方式收集生活中的光折射现象、光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等,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寻找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此外,教师也可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生活小实验。
(二)预习中重视教师的引导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重要机会,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同样不可或缺。许多学生的自控能力一般,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很难主动预习,即便预习了也缺乏有效的思考,难以针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若对学生的预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那么其预习效果通常较差。因此,教师在课前预习时应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考虑实验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情况,揣摩学生的思考方式,从而合理进行任务设计。教师可通过提问、布置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如,进行“浮力”相关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可针对实验内容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查找相关信息。教师可提问:“同学们知道浮力是什么吗?”“浮力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什么样的物体会浮起来?”另外,教师也可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将空瓶子压入水中,实际感受一下浮力的方向、大小、影响因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向,掌握关键性知识,找到预习的重点,并针对预习重点进行深入思考,提高预习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再花一些时间与学生交流探讨,即可直奔实验主题,高效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
(三)结合信息技术进行预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均有重要意义。在课前预习中,教师也需学会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固化的课前预习方式,利用网络、多媒体搜集和播放物理实验相关的视频、动画等,对学生予以正确、高效且多元化的预习引导。融合信息技术开展预习工作,也能提升预习的趣味性与创新性,且初中阶段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较高,可增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从而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杠杆”实验教学中,教师课前可利用网络查找实验操作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中,供学生课前自行下载观看。利用视频直观地展示实验流程、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可使学生基本了解实验情况,初步认识杠杆,熟悉实验的操作方式。同时教师也需予以问题引导,如:“杠杆是什么?”“杠杆有哪些要素?”“实验涉及哪些仪器道具?”这样,能让学生将理论与视频中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联系起来,提高预习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基于预习知识对实验进行深入思考、改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
(四)应用小组合作讨论式预习
为实现有效课前预习,教师可在教学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作为引导,使其自主学习、阅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前预习的顺利进行。因此,在部分较复杂或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鼓勵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式预习,通过交流沟通、查找资料,共同解决那些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合作讨论的课前预习方式,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深度和参与度,使学生之间合作互助,降低预习难度和盲目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九年级“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式预习,并合理安排各小组成员的构成,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确保每个小组实力均衡,均能在预习中有效解决问题。教师需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各小组正确开展预习,如:“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实验原理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步骤?”“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这样,使学生在解决各个任务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实验内容,通过合作讨论初步掌握理论性知识。课堂开始后,教师即可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予以简单的总结、补充、拓展,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后,即可让学生自主动手进行实验,有效缩减理论讲解时间,给学生更多实践操作、探索观察物理现象的机会。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课前开展有效预习十分重要。有效预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于相关物理基础知识的了解,使其做好实验准备,带着目的和问题进入实验课堂,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提升预习的趣味性,并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使课前预习工作更为丰富、多元、有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确保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苗芳.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9(85).
[2]丁志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J].天津教育,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