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困境、成因与对策
刘庆志 国凤兰 王林杉
[摘 要]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是高校经管实验室建设的创新,是提升经管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还存在诸多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社会、高校、企业三个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促进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
[关键词]校企合作;经管实验室;困境;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9-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而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是提高高校经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还面临诸多难题。
一、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困境
(一)高校积极与企业消极的矛盾
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经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经管类实验室进程。但由于企业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对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态度相对消极,高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导致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瓶颈。
(二)合作短期化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基于广告、社会声誉提升效应或企业高层管理者个人荣誉等目的开展经管类实验室的校企合作共建,一旦企业目的达成,校企合作热情便快速降温。
(三)合作模式存在路径依赖性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模式,往往遵循既有成功型合作模式,具有典型路径依赖性[2],这弱化了高校的主动性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原因
1.缺乏校企合作共建良性环境。近年,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行实验室的校企合作共建,但其关注重点是高校,“厚此薄彼”的措施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3]
2.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缺失。高校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缺少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信息交流平台。
3.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制度缺失。我国没有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方面的规范的合作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评价制度,使高校经管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缺少制度保障。
(二)高校层面原因
1.高校价值取向偏离企业目标。在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项目选择方面,高校在成果评价取向方面,多注重论文数量与层次、纵向项目立项成果等,对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益等考虑偏少,这与营利性企业目标背离,阻碍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的顺利推进。
2.合作模式缺乏创新。高校多照搬现有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成功模式,对高校自身因素考虑较少,合作共建模式缺乏创新,极大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经管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受“重理轻文”观念影响,高校在经管实验室建设上投入不足,硬件及规模、软件数量与质量均落后理工实验室。这降低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三)企业层面原因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欠缺。我国企业普遍认为实验室建设、学生实习培训是高校的事情,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情,与企业没有关系。这降低了企业参与实验室合作共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作企业偏重既得利益,缺乏长期合作动力。某些企业或企业管理者为获取高校“兼职”教授为企业高层管理者“镀金”、通过校企合作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广告效应等“短期利益”进行合作,缺乏长期的激勵机制,合作动力不足。
三、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一)以高校为主的教育培训型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在高校原有经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实验室设在高校,由高校统一管理运作。在合作期间:
1.企业提供一定的建设经费和真实业务资料作为培训案例、材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验工作。
2.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职工培训计划,由高校免费或优惠为合作企业进行职工岗前培训、业务素质提升培训;同时,高校要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力,加大合作企业宣传,提升合作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二)仿真软件开发型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和高校三方进行合作:
1.企业提供真实业务资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经管实验项目指导。
2.软件开发商按照高校要求,运用企业提供的真实业务资料,开发适合高校校内实验和企业环境双仿真的实验软件,依据企业、高校和软件开发商三方协议,软件版权由高校独立所有的,高校支付软件开发费用给开发商;软件版权由开发商拥有的,高校优惠支付软件使用费,软件商全方位售后服务;软件开发商对外销售该软件,要按比例支付合作企业分成收入。
3.一方面高校可通过高校、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三方合作,创设虚拟条件下的实验环境,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为企业优惠提供职工培训、企业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参与学生实验工作。
四、促进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对策
(一)政府及社会层面
1.建立健全财税等激励制度,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积极性。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财税杠杆,激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实验室的合作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信息平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信息平台,实行高校实验室建设需求信息、企业合作信息的实时查询,为企业和高校实验室建设提供信息交流沟通平台。
3.组织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课题招标,搭建校企合作共建桥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定期征集高校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面向企业进行合作共建课题招标;行业协会征集企业校企合作课题,面向高校公开招标,通过项目合作进一步达成经管类实验室合作建设意向,以减少合作方选择的盲目性。
(二)高校层面
1.创新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增强合作共建项目对企业的吸引力。高校在综合考虑自身需求以及社会影响力等自身因素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现有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在合作方式、利益共享、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创新,积极创建高校和合作企业双赢的新型合作共建模式。
3.高校创造条件,增强校企合作动力。企业是营利性组织,逐利是其发展目标。“利”是校企合作共建经管实验室的动力源泉,具体来说,动力“利”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利益,它是“利”最直接的体现,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增加企业的盈利。
第二,人才,它是“利”的能动创造者。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校企合作无形中给了合作企业优选高素质毕业生的机会,为企业逐利提供了保障。
第三,科技,它是“利”的源泉,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从高校获取所需要的科研成果,这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之一。
第四,知名度,它是“利”的表现。校企合作,企业可借助学声誉,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而且,高校也可以利用其社会平台宣传合作企业,切实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三)企业层面
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合作积极性。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宣传,建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和考核标准。企业应从自身出发,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校企合作、实验室共建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2.做好项目规划,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长效双赢机制。企业应认真选择合作高校,认真做好合作项目前期规划,建立企业和高校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长效机制,避免校企合作短期化行为,真正实现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经管实验室,优化高校和企业优质资源配置,拓展高校经管实验室建设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曾晖,张云英,黄建强.校府合作: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1):55-58.
[2] 李道先,罗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制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6):14-16.
[3] 简世德,彭婷,周姝言.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21-22.
[4] 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87-90.
[5] 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67-70.
[6] 左敬龙,余桂兰,崔得龙.多層次校企合作框架下校内创新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31-33.
[责任编辑:刘凤华]
[摘 要]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是高校经管实验室建设的创新,是提升经管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还存在诸多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社会、高校、企业三个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促进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
[关键词]校企合作;经管实验室;困境;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9-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而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是提高高校经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还面临诸多难题。
一、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困境
(一)高校积极与企业消极的矛盾
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经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经管类实验室进程。但由于企业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对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态度相对消极,高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导致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瓶颈。
(二)合作短期化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基于广告、社会声誉提升效应或企业高层管理者个人荣誉等目的开展经管类实验室的校企合作共建,一旦企业目的达成,校企合作热情便快速降温。
(三)合作模式存在路径依赖性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模式,往往遵循既有成功型合作模式,具有典型路径依赖性[2],这弱化了高校的主动性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原因
1.缺乏校企合作共建良性环境。近年,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行实验室的校企合作共建,但其关注重点是高校,“厚此薄彼”的措施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3]
2.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缺失。高校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缺少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信息交流平台。
3.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制度缺失。我国没有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方面的规范的合作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评价制度,使高校经管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缺少制度保障。
(二)高校层面原因
1.高校价值取向偏离企业目标。在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项目选择方面,高校在成果评价取向方面,多注重论文数量与层次、纵向项目立项成果等,对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益等考虑偏少,这与营利性企业目标背离,阻碍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的顺利推进。
2.合作模式缺乏创新。高校多照搬现有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成功模式,对高校自身因素考虑较少,合作共建模式缺乏创新,极大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经管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受“重理轻文”观念影响,高校在经管实验室建设上投入不足,硬件及规模、软件数量与质量均落后理工实验室。这降低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三)企业层面原因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欠缺。我国企业普遍认为实验室建设、学生实习培训是高校的事情,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情,与企业没有关系。这降低了企业参与实验室合作共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作企业偏重既得利益,缺乏长期合作动力。某些企业或企业管理者为获取高校“兼职”教授为企业高层管理者“镀金”、通过校企合作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广告效应等“短期利益”进行合作,缺乏长期的激勵机制,合作动力不足。
三、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一)以高校为主的教育培训型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在高校原有经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实验室设在高校,由高校统一管理运作。在合作期间:
1.企业提供一定的建设经费和真实业务资料作为培训案例、材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验工作。
2.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职工培训计划,由高校免费或优惠为合作企业进行职工岗前培训、业务素质提升培训;同时,高校要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力,加大合作企业宣传,提升合作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二)仿真软件开发型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和高校三方进行合作:
1.企业提供真实业务资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经管实验项目指导。
2.软件开发商按照高校要求,运用企业提供的真实业务资料,开发适合高校校内实验和企业环境双仿真的实验软件,依据企业、高校和软件开发商三方协议,软件版权由高校独立所有的,高校支付软件开发费用给开发商;软件版权由开发商拥有的,高校优惠支付软件使用费,软件商全方位售后服务;软件开发商对外销售该软件,要按比例支付合作企业分成收入。
3.一方面高校可通过高校、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三方合作,创设虚拟条件下的实验环境,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为企业优惠提供职工培训、企业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参与学生实验工作。
四、促进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对策
(一)政府及社会层面
1.建立健全财税等激励制度,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积极性。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财税杠杆,激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实验室的合作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信息平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信息平台,实行高校实验室建设需求信息、企业合作信息的实时查询,为企业和高校实验室建设提供信息交流沟通平台。
3.组织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课题招标,搭建校企合作共建桥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定期征集高校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面向企业进行合作共建课题招标;行业协会征集企业校企合作课题,面向高校公开招标,通过项目合作进一步达成经管类实验室合作建设意向,以减少合作方选择的盲目性。
(二)高校层面
1.创新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增强合作共建项目对企业的吸引力。高校在综合考虑自身需求以及社会影响力等自身因素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现有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在合作方式、利益共享、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创新,积极创建高校和合作企业双赢的新型合作共建模式。
3.高校创造条件,增强校企合作动力。企业是营利性组织,逐利是其发展目标。“利”是校企合作共建经管实验室的动力源泉,具体来说,动力“利”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利益,它是“利”最直接的体现,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增加企业的盈利。
第二,人才,它是“利”的能动创造者。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校企合作无形中给了合作企业优选高素质毕业生的机会,为企业逐利提供了保障。
第三,科技,它是“利”的源泉,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从高校获取所需要的科研成果,这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之一。
第四,知名度,它是“利”的表现。校企合作,企业可借助学声誉,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而且,高校也可以利用其社会平台宣传合作企业,切实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三)企业层面
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合作积极性。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宣传,建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和考核标准。企业应从自身出发,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校企合作、实验室共建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2.做好项目规划,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长效双赢机制。企业应认真选择合作高校,认真做好合作项目前期规划,建立企业和高校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长效机制,避免校企合作短期化行为,真正实现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经管实验室,优化高校和企业优质资源配置,拓展高校经管实验室建设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曾晖,张云英,黄建强.校府合作: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1):55-58.
[2] 李道先,罗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制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6):14-16.
[3] 简世德,彭婷,周姝言.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21-22.
[4] 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87-90.
[5] 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67-70.
[6] 左敬龙,余桂兰,崔得龙.多層次校企合作框架下校内创新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31-33.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