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之花盛开在每一堂课中
尹淑珍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指导学生习作,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仿佛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更是因为学生胸中无“物”。经过仔细琢磨,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前后联系,循序渐进
对于单元习作,很多老师往往这样认为:这个单元的作文就应该围绕这个单元的内容、要求来写。他们无意中把每一篇作文、每一个单元的课文都孤立了起来。实际上,从所有的课文中,我们都能找到习作的影子。每一册的课文,甚至每一组的课文,都是环环相扣的。比如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是和课余生活有关系的,而对课余生活的描写在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识字和课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为此,我对学生的习作训练是从二年级开始的。我先让学生把识字练习的词语连成话来描绘自己的课余生活,由一句到两句、三句。通过训练,学生上三年级写第一篇作文《我的课余生活》时,就得心应手了。
二、比较选择,学会表达
表达是写作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在习作中这样说:“今天我真困了!”“今天我很难过!”“今天考得很差,我的心情很不好!”……这些很老套的表达,直白没有意蕴,可是我直接教学生如何说似乎又有些生硬。于是,我仔细琢磨课文,找出表达好的句子,通过引申、比较,让学生选择,学生就会记住这样的表达方式。
在上二年级上册第八课《难忘的一天》时,最后一段: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问学生:“天是否真的更蓝,阳光是否更加灿烂了呢?”学生都摇着脑袋。“那作者为什么觉得天格外蓝,阳光更加灿烂了呢?”学生说因为“我”高兴。很好的时机,我急忙引导下去:“今天老师感到很难过,因为我们班没有得到劳动红旗,老师想这样表达一下心情……”我出示句子:1.小鸟在窗外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在这个清晨奏起了一首美妙的曲子。2.小鸟在窗外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扰得校园里没有了安宁。学生自然选择2,我因势利导:“今天周硕伟同学受到了表扬,谁来表述一下他的心情?”就这样,习作训练悄无声息地开始了,而这一切学生浑然不知,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写作。
三、旁征博引,挖掘课文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开头和言简意赅的结尾。开头写好了,学生就知道下面如何下笔,思路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开头若能设置悬念,就能很好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
例如,在讲二年级上册《北京》一课时,我说:“第一自然段写得真简洁,而且还很完整地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北京是首都,它很美丽!谁能照样子也来说说我们的省会城市济南呢?”接下来,我让他们由说济南再引申到说自己的家乡,一篇篇文章的好开头就应运而生了。《北京》这一课的结尾——“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这段话呼应了开头,升华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结尾简明扼要,学生易于模仿。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指导学生在遣词造句、结构布局、标点运用等方面下功夫。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全是一些实用的习作方法,这对他们今后习作大有帮助。